李晓斌 (山西省忻州市群众艺术馆 山西忻州 034000)
油画源于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蛋彩画快干、不易修复、难以细腻的描绘细节。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针对蛋彩画这些缺点,发明了油彩混合颜料绘画的方法。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使得油画的外延不断扩大。
西方美术很早就与中国进行不断的交流。早在唐太宗贞观九年,古罗马基督教徒阿罗本便携带经像来到中国长安。明万历年间,天主教士罗明坚、利玛窦来华带来了很多西洋绘画、雕刻、图像、书籍。清朝出现了一些运用西洋画法画肖像的中国画家,也出现了一位试图融合中西画法的著名画家郎世宁。到上个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美术革命”“改良中国画”。在这个背景上,油画得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画家自觉开始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探索。
虽然有确凿文献资料表明油画在明朝万历七年便传入中国,但严格来说,中国油画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20世纪之前中国的油画与20世纪的油画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探索,也大致是从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从20世纪初到今,中国油画民族化探索,大致可以分这么几个阶段: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有学自日本的油画,也包括法国传统油画技法与理论、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派等现代主义风格。油画的推广及一系列美术学校的建立,使油画在中国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油画人群。一些杰出的画家在模仿日本和西方油画的同时,开始尝试将西方这种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他们立足传统,或中体西用,或调和中西,或求同存异,对油画的民族化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油画民族化理论确立并系统化,这标志着油画的民族化进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油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画家们在创作中,积极与中国的优秀传统元素相结合。例如吴作人、董希文等画家,他们从敦煌艺术中吸收营养,将传统绘画中的律动感线条表现及装饰性的造型因素运用到油画中。他们在创作油画的同时,还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的中国油画在题材与技法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形象,作品带有特有的民族特征与强烈的时代气息。
五六十年代,主要引进与发展了苏联的写实主义,题材受政治的影响,更多表现少数民族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艺术的美育功能被弱化,从而油画中的风景、静物、人体、抒情小品等内容得不到发挥。
文革期间,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断。文革期间的油画推行“主题先行”“三突出”,在表现手法上则采用“红光亮”“高大全”,追求广告式的艳丽色彩。
文革结束后,艺术从政治中解放出来,油画继续向着民族化的方向探索,并呈现多元化。八十年代初画家开始关注广大乡土题材,反映农民、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人物画、风景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画家们的创作更加追求个性,他们深刻思考中西绘画的差别,用西方的绘画材料表现中国传统意境,用中国传统绘画思维进行西方油画的创作。在这些画家中,既有陈丹青、罗立中等一批青年油画家,也有吴冠中、赵无极等老艺术家。从技术上来看,这个阶段画家们的油画中对于中国画因素的借鉴更为熟练自然。将中国油画民族化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油画传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到今天已经基本被大家接受。油画是西方文化载体之一,包含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哲学观点及生活观念。从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开始,便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及审美意识。油画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必须与中国绘画进行融合。中国油画要想走向世界,也必须与西方油画相融合。碰撞与融合这个过程,便是民族化过程。
当下有些油画家一切以西方油画为宗,创作中模仿西方当代作品中的形式与技巧,轻视中国传统文化,漠视中国传统审美,对于几代油画家的民族化探索不屑一顾,认为那些所谓“现代”“前卫”的油画才是未来的方向,这是认识方面的误区。
民族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体与用的问题。其中,油画与中国画谁为体、谁为用?不同的画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为“中体西用”。指以中国画的技巧、思维意境,采用西方油画材料进行创作。即“用油画工具画中国画”;第二种为“西体中用”。指以西方油画材料及绘画技巧,表达中国绘画思维及意境。即“用中国思维画西方画”;第三种为“中西融合”。指采用油画材料,同时采用西方油画技法及中国绘画技法进行创作。即“用西方与中国绘画技术画画”。对于三种融合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是何种融合方式,都应该把握一个目标,即追求本质上精神上的中国民族特色,而不应该追求形式上的中国民族特色。
除了中国油画家们的努力,我们还需要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创作与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完善了,便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才能创作更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国油画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中国油画国际化?民族化,是中国油画的必由之路。油画从传入中国的那天开始,便开启了民族化的历程。尽管由于某些因素的干扰,民族化过程中出现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但经过近百年的融合,西方油画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中国的油画家们采用西方油画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些素材的方式,也创作出一些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中国的油画,并得到世界的认可。未来世界油画会继续不断发展,中国的油画家们需要继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将我国优秀传统与当代油画语言相结合,融中西为一体,那么,中国油画必然会成为世界油画艺术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
[1]徐家康.孙传斌.中国油画民族化之发展道路初探[J].美苑,1993,03:22-23.
[2]潘耀昌等.中国油画怎么办——中国油画百年反思[J].艺术探索,1999,03:3-8.
[3]马新平.中国画元素在油画中的应用[J].艺术探索,2009,04:105-106.
[4]邵大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J].美术,2000,08:30-35.
[5]范小伟.彭力晖.杨帆.简述中西艺术之结合与融合——从吴冠中、朱德群的艺术风格谈起[J].上海艺术家,2007,06:67.
[6]马铁骊.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04: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