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石
引 言
在当代书法大家中,沈鹏先生是我接触最多而且敬慕有加的一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的封面题签就是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 之后,笔者担纲主编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名家书法新春联》、由西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楹联墨宝精鉴》、由大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梁石对联名家书法集》,其书名都是请沈鹏先生题写的。笔者不仅与沈鹏先生有缘,而且有情,这种情缘是珍贵无价的精神财富。
沈鹏,别署介居主。一九三一年九月生于江苏江阴。 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书画。 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编辑出版工作四十余年, 撰写美术评论无数。四十岁后延伸到书法创作与书法评论,并投入诗词创作。 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十三年有余。近几年,又致力于书法高研人才的培养。 连任六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评委、副主任,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主编、《中国书法》顾问、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艺术顾问、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室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及一些大学的兼职教授等社会职务。 出版有《当代书法家精品· 沈鹏卷》、《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诗词选》、《三余吟草》、《三余再吟》等。
二零一一年初春,京城群贤雅集,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 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原创、艺术、诗意、人本』——沈鹏书法艺术研讨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这样评价沈鹏先生:『沈鹏同志是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达到新的境界, 沈鹏同志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由诗意得书魂,诗书结合,交相辉映。 』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行当,应该也必须有其代表性人物。 这代表人物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一面旗帜, 是当代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 他高屋建瓴地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十六个字,这既对当代书法创作富有指导意义, 也是当代书法美学的新概念、新要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指出:『原创的要义就在于创新, 就在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吸收中的化解。似古异古、趋古变古、以古为鉴,出古为新, 以独有的个性色彩的书法表现而呈示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骨。』沈鹏先生的书法各体皆擅,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草书。赵朴初曾评价沈鹏先生是『大作不让明贤』。他把沈鹏先生的作品放在明清三百年书法大家的高度比较。中国的草书,古代有四座高峰: 一是张芝、皇象、索靖的草书;二是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的今草; 三是张旭、怀素的狂草; 四是黄庭坚的草书。笔者经过缜密的考量与审视, 大胆地认为: 现当代的草书也形成了四座高峰: 一是于右任的标准草书; 二是毛泽东的毛体草书;三是林散之的遒骨草书; 四是沈鹏先生的诗意草书,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沈鹏先生将这些古人前贤当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吸纳为我所用,化为自己独特的风骨。沈鹏先生是跨越两个世纪的草书大家, 他的草书既有帖学的俊逸洒脱、跌宕跳跃的美感,又有碑学的雄强凝重、生涩拙厚的劲健。 在字法、笔法、 墨法、 章法上都在传统基调上有创新,形成一种法度稳健、文体纯厚,豪放恣肆、行云流水和一波三折、略带生涩、回旋有味奇象横生的书法态势。这种以诗人、学者的气质与胸怀写出的草书, 传递出来的是一种博大雄宏的风韵和意境高雅的诗意。 这就是沈鹏先生草书的自家风貌与独特风格。
长期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以及领导职务的素养, 陶冶和积累了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和一个书法艺术大家难能的『大美术大视野』、『大胸怀大手笔』。 当下, 书法艺术正面临着一个开启多元的时代。 沈鹏先生说:『多元的含义,重要的不在于模仿多种字体与书风, 而要善于融会贯通,独辟蹊径。 整个书坛的多元化,将因尊重和发扬书法家的个性而得到实现。』笔者十分注意沈先生提出的『尊重个性』四个字的分量。 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个性创作是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创作的书法家必须倾心着力解决的课题, 是一个书法家拼其一生心血去实践的奋斗目标。 沈先生认为,个性是长期艺术实践积累的结果,是个人心性修为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绝不是刻意而为和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著名书法教育家卫俊秀说过:『书法必须有个人的天地,格调乃佳。 一味效颦,能有甚境界? 』人生真趣,天然所赋,艺术真趣是美的境界。然而真趣的所得,不仅依赖于艺术手段,更依赖于艺术家的心性修养。这就如同蚕之吐丝, 蜂之酿蜜, 岂一朝一夕而为之。颐养之深,酝酿之久,始得成功。古今能成大家者无不经过个性的修炼与陶养!
沈鹏先生既是『书内书外』的倡导者,也是模范的践行者。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沈先生深谙此理, 他把书外功夫很大程度用在诗词创作上,笔者爱读沈先生的诗词,正如诗人刘征所评:『沈鹏的诗开卷便感到清新的气息,如荡清波,如步春林,令人心旷神怡。 』『似是信手拈来,不加雕饰,而内蕴深沉。 笔力厚重,气格高远,说他大有唐音是不过分的。 』沈先生是江苏人,对姑苏风光情有独钟。 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夜泊枫桥,月落星稀,归鸟啼鸣,寥廓霜天,渔火闪烁,突然间寺内钟声掠过,回荡耳畔,撩动诗兴,就有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当沈鹏先生路经此地,诗兴勃发,挥毫泼墨为寒山寺题壁:
钟声回荡夜迟迟,
过往客船江月思。
阅尽古今无限事,
寒山化育一身诗。
好个『寒山化育一身诗』! 好就好在其诗境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词通过语言对人与境的描写来抒情言志, 书法则是以汉字的书写表现为载体来抒情言志,其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均在取会风骚之意。诗和诗意,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精神。书法家很需要涵养自己笔墨间的诗意, 只有用诗情画意去耕耘书法园地, 才能结出富有诗意的书法果实。 沈先生就十分注重书法中『诗意』的提炼与涵养。据先生回忆,几年前的一个秋日,当他走进圆明园遗址大门口时,有两个小伙子递过一件『龙袍』,要给先生拍照。 他马上推辞道:『我哪里像皇帝呀,皇帝有戴眼镜的吗? 』说到此,立即想起来末代皇帝溥仪的形象,自觉滑稽。 进了圆明园,见有一块『仙人承露』的路牌,想来是汉武帝刘彻为了长生不老承露水制铜像的故事。 李贺还写有《金铜仙人辞汉歌》之诗。 往里看,果然有一尊『仙人承露』的铜像。 于是,沈先生把所遇两件事合起来得一联句:
仙人承露从头塑;
皇帝新衣照旧穿。
沈先生不仅作诗而且擅作联,这当是『书外功夫』的一个表现。 笔者与胞弟梁栋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编《中国对联宝典》(上下集)时,就有向沈先生约稿的美好回忆。 记得当时沈先生抄录了他本人自撰对联寄来,供我们选用。
抒怀联:
废纸三千犹恨少;
新诗半句亦矜多。
自勉联:
偶羡沙鸥飘碧海;
甘随孺子作黄牛。
挽朱丹联:
朱笔已随黄鹤去;
丹心长逐彩云飞。
题黄秋园纪念馆联:
此地接青云谱遗韵;
斯人得桃花巷流风。
其间的那副七言抒怀联,可以说是沈先生自我心境的写照。 他说:『书法创作与作诗一样。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诗句的推敲却更加辛苦,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却需要长时间的思索,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事。 一但从「灯火阑珊处」找到,那种由苦带来的快乐,只有亲历者才会体味到。 体味有多少,欢乐就有多少,与付出的辛苦绝对是成正比的。 我诗句中「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就是自我心境的表达。 』
近年来,嵌名联在文人墨客圈中,悄然走红。 甚至越来越被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士推崇钟爱。 沈鹏先生当属撰写嵌名联之巨擘。 前文中沈先生挽朱丹一联,就是一副非常精采的嵌名联: 『朱笔已随黄鹤去; 丹心长逐彩云飞。 』联首以鹤顶格嵌入『朱丹』之名,且联文中的『朱』、『黄』、『丹』、『彩』四字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给人赏心悦目之美感,虽然是挽联,也带几分惨烈之光芒。 前年,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其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节目,家喻户晓。 沈先生称『入冬以来,畏寒出,收听凤凰台「天天读」引为一快,几位名少嘴,尤以杨锦麟先生最具魅力。 』沈先生还为杨锦麟撰一副嵌名联:
锦口乾坤,大事诙谐,善凭三寸舌;
麟囊閭巷,琐谈泼辣,胜过万言书。
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在评品这副嵌名联时说: 『沈先生善于抓人物的特点,称杨锦麟「锦口乾坤,大事诙谐」,是指杨在节目中调侃自嘲道: 「老杨读报,吓人一跳,国语不准,英语走调,体型太胖,样子太老。」其实诙谐是一种风格,是一个人内在气质与语言艺术的综合表现。 后文中的「善凭三寸舌」,好在「善凭」二字,人人都有三寸舌,为什么杨先生与别人不一样, 是因为他见识广, 学问渊博,睿智机敏,随机应变。 下联中的「麟囊閭巷,琐谈泼辣」,语言准确,从平淡中见新奇, 把杨锦麟主持的节目受欢迎程度像「鱼跃波纹」一样传递出来。 尤其是「胜过万言书」一语,是对杨主持「有报天天读」节目的褒奖与赞美。 』沈先生的这副嵌名联,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如同一幅漫画肖像, 突显了杨锦麟先生的艺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二零零七年深秋时节, 沈鹏先生风尘仆仆地下榻山西太原的迎泽宾馆。 当他看到宾馆大厅的楹柱上很需要悬挂一副彰显宾馆热情迎宾理念的对联, 陪同沈鹏先生的宾馆老总求之不得地即请沈先生撰书了这样一幅楹联:
迎四海烟云汇八方新雨;
泽环球行旅承三晋遗风。
这是一副十分精彩的嵌名联。 沈先生高屋建瓴地在联首嵌入『迎泽』二字,『烟云』、『新雨』、『行旅』、『遗风』都是以形象说话,显得整幅联语很有诗意,耐人品味。
二零零二年元旦之后, 沈鹏先生在友人的陪同下,前往姑苏古镇游览观光。只见同里耕乐堂修旧如旧, 园中清代匾、 联尽佚。 当陪同的友人提出请沈先生为耕乐堂撰书一副楹联时,沈先生说:『你将该堂概况与堂主生平资料寄我好了。』没有几天就收到从北京寄来的特快专递, 正是沈鹏先生为耕乐堂新撰书的楹联墨宝:
宝带非玉阶,寄身垄亩卧云水;
同川是仙境,乐意耕樵度夏秋。
耕乐堂,为明代处士朱祥所造。他因协助巡抚周文襄公修建姑苏东南郊澹台湖上石筑五十三孔宝带桥,功绩卓著。抚衙要授予官职,但他不求腾达,不慕显贵,修桥不为攀『玉阶』,宁愿归隐故里,秧田深处,陶醉于云水之中。 堂主在世外桃源般的同川即同里,朝霞夕露,春种秋收。 在恬淡辛劳的农家生活中度过一生。 沈先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高度概括了堂主超凡脱俗的高雅情怀,『宝带』、『玉阶』、『仙境』皆为比喻,上下联又『是』『非』分明地凸显堂主的高风亮节。后文的『垄亩』、『云水』、『耕樵』、『夏秋』都是并列语法结构,对仗十分工丽。营造出耕乐堂主人心情淡泊,乐于耕樵,谋于稻粱的田园境界。
同年秋天,沈鹏先生又应友人之邀请,到姑苏的洞庭西山包山寺游历。 寺院建在山凹,层峦叠嶂,绿树如海,浩瀚太湖隔林相望。依山而筑的石阶直通寺门。沈先生由包山寺方丈贯彻迎入寺院, 先生与方丈交谈一阵后,即问: 『有笔墨纸砚吗? 』方丈马上吩咐将文房四宝置于案桌之上。 只见沈先生铺纸蘸墨,写出一副对联:
禅寺包山山包寺;
太湖浴佛佛浴湖。
顿时,僧侣们争相围观,一齐鼓掌。 方丈贯彻连连称妙。如此构思巧妙之联,竟在片刻之间完成, 让陪同游览的友人叹服沈先生的才思敏捷、妙笔生花!
沈先生曾引用在『兰亭论辩』中敢于挑战权威的高二适的一段话: 他生前曾嘱托林散之为他的墓碑写『诗人高二适』。 这无疑是在提醒人们要重视他的诗,自称『诗第一』。 很显然,沈先生也十分赞同高二适的这一观点。沈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创造性举起『原创』与『诗意』两面大旗,这在书法美学上是一大创举。 笔者赞同张海主席对沈先生的评价:『沈鹏先生是一个诗人,诗书并进, 艺道并进使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意,强烈的情感,赤子般的对这个世界的挚爱,正是他双重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书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的风格意象,蕴乎内,著乎外,也使他在诗书画的融汇中,显现出学者与诗人的风采。 』
沈鹏先生既是二十世纪百年书法史最后一位草书大家, 又是引领新世纪书法发展的第一位导师。他跨越两个世纪,影响几代人,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既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可以说, 沈鹏先生是当代优秀文化传承的代表人物, 是颇具民族特质与风骨的人民艺术家。 可是,他对别人当面和背后称他『大师』感到不安。 这一方面是他的谦虚,另一方面是他深谙艺术史是由人民写的、 由时间写的。 他懂得盈与亏、 满与阙的辩证关系。 相比上下, 足以令那些动辄自称『大师』,或被人称『大师』而喜形于色者汗颜了。笔者敬佩沈先生『人品』与『书品』,也仰慕沈先生『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