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运,任 栋,苟延农,董俊丽,张晓青
(1.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3.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山东济南 250002;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预测
李新运1,任 栋2,苟延农3,董俊丽3,张晓青4
(1.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3.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山东济南 250002;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为了定量分析山东省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承载力,文章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在对山东省有关单项要素的总量进行预测以及拟定人均占有量标准的基础上,测算届时各要素的人口承载量;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人口承载力进行估算,并对人口承载力的盈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水平下,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口承载力在高方案时均有盈余,但盈余量较少。
人口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预测
以往的人口承载力一般指某种自然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但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消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也存在某种上限。而且,随着科技进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要比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快得多,人均占用量也在快速增加,所以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具有显著的动态变化特征。山东作为我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第二大省,多数人均经济指标仅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而相当一部分人均社会发展指标甚至排在全国二十位以后,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人口压力较大。所以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和评估,不仅可以扩展以往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还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基础依据。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不少研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国外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0年以前,较有影响的实证研究有英国的威廉·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威廉·阿伦的计算方法。(2)1971-1999年期间,较具影响的研究主要有4项,分别是澳大利亚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ECCO模型的使用以及《增长的极限》。(3)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突出生态平衡的生态足迹模型,来研究适度人口问题[1-4]。我国的人口承载力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前以土地承载力为主[5],之后环境承载力[6-7]、水资源承载力成为主流[8]。近年来,体现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生态承载力和城市承载力研究兴起,实现了研究对象从人口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拓展、研究尺度的多元化和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试图分析以生态系统总体能够承受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往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大部分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都是将资源环境作为最主要的约束条件进行的[9],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在现有的经济承载力的研究中,往往只是单一的选取地区生产总值或就业作为评价指标;第二,人口承载力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但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中,对指标的选取缺乏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本文以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为两个阶段性战略目标,首先采用计量模型对届时山东省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进行定量预测,然后通过与国内同类区域发展目标横向对比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的同阶段状况,论证了山东省在这两个阶段性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占有量标准,据此测算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人口承载力,最后通过加权方法计算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人口承载力。
区域经济系统主要为人口生存提供物质保障,区域社会系统主要为人口发展提供精神和文化支持,所以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是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系统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子系统,区域社会系统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都包括若干个具体指标,所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非常庞大[10]。根据山东省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就业压力较大、老龄化程度较高、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基本省情,按照与人口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含义简明、数据易取等原则,论证后经济发展子系统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劳动就业等3项指标,社会发展子系统选取了教育、卫生、住房、文化和养老等5项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表1)。
表1 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
由于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及人均占有量都在不断增大,其人口承载能力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我们选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这两个关键年份作为测算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的时间点。其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基本现代化是我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目前一些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已经提出在2015年前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且他们预计在2030年左右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所以山东省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和2050年分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
对每项指标,首先预测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在2020年和2050年的变化趋势,然后分别按照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水平下的人均占有量标准计算出每项指标的人口承载力,最后计算综合人口承载力。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我们根据1978-2010年山东省统计数据序列的变化特征,建立适宜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检验后,再对2020年和2050年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住房面积、居民文化消费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等指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持续增长潜力,因此可以利用历史数据直接建立非线性预测模型。
居民收入包括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它们实际上是地区生产总值这块“大蛋糕”中的一部分。1978年以来山东省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7,二者之比为1∶1.16,所以可以采用居民消费推算居民收入。考察发现,近年来山东省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如果该趋势继续下去,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总体均衡。未来时期,提高居民收入的议题已受到广泛重视,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居民收入的增长目标应高于GDP增长目标1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因此,今后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望得到回升。因此,我们不妨假设未来时期居民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0/109-1)%=0.92%。
对于高校在校生数来说,远期的高校在校生数会受到适龄人口总量比例下降的约束,高校扩招步伐有望在未来一定时期开始减速,届时山东省高校规模扩张将逐渐饱和,因此考虑建立Logarithmic对数模型进行预测。同样,离退休人员主要存在于城镇老龄人口中,因此,考虑以2050年城镇老龄人口比重为上限,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未来城镇离退休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对于医疗承载力的测算,选取易于定量评价的卫生机构床位数指标,考察相关数据可知,从2003年开始,山东省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和人均拥有病床数明显提高,因而,考虑引入时间虚拟变量Dt体现这种趋势的变化,2003年之前的Dt=0,2003年至2050年的Dt=1,进而建立含有时间虚拟变量的非线性预测模型。根据以上分析,建立的上述8个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的预测模型见表2。
表2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单项要素的预测模型
通过表2中的模型,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的期望值进行预测。通过计算相应的平均相对误差er,并把它作为相对波动范围,就可以得到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区间预测(表3)。
表3 山东省2020、2050年各单项要素的预测值
(一)经济社会要素人均占有量标准的确定
参照部分发达国家及国内部分发达省份的同类案例,可以确定山东省分别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水平下的经济社会各要素人均占有量标准。
1.人均GDP标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从发达国家的现状水平来看,2008年美国人均GDP为32.5万元,日本为26.6万元(均按2008年汇率6.95元/美元换算)。据此拟定山东省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下人均GDP为80000元/人,实现基本现代化水平下人均GDP为28万元/人。
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标准。按照一般规律,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高,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应当超过50%,如日本2007年为56.3%,美国2007年为71.2%。按照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50%计算,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面小康标准应当为4万元,基本现代化标准应为14万元。考虑到目前我国和山东省居民消费比重普遍偏低的现实及逐步提高的趋势,故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面小康标准设定为3万元,基本现代化标准为14万元。
3.劳动生产率标准。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中,202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估计值为6070美元(2002年价格),按2002年汇率和2010年不变价格可以换算为6.88万元,我国2050年的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值为62.80万元[11]。综合考虑当前发达国家的生产率现状和山东省生产率的预测目标以及经济增速的预测结果,在全面小康社会水平下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设定为15万元/人,在实现基本现代化水平下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设定为60万元/人是合适的。
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标准。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数据表中提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2020年应超过27平米。目前,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12]。综合考虑我国人均住房的小康水平和目前世界中高收入及高收入国家的住房水平,我们考虑山东省按人均30平方米作为城镇人口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的小康标准(忽略标准内所含的农村因素),将人均住宅面积60平方米作为基本现代化的标准。
5.人均文化消费标准。参考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比重的整体情况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所设定的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标准(16%),山东省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设为10%,将基本现代化的文化消费比重标准设定为15%,则对应的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标准分别为2596元/人和18173元/人。
6.千人床位数标准。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千人病床数为6.12张,其中韩国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为8.64张,日本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3.98张,参照当前高收入国家的医疗现状,结合山东省当前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考虑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千人床位数标准设定为5.5张/千人;根据《山东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50年山东省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28%左右,类似于目前日本的社会现状,以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2张作为医疗基本现代化的标准是合适的。
7.高等教育入学率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某学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8-22)岁人口数×100%。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40%的毛入学率目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标准;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大学生毛入学率为67.2%,2050年我国必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参考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将70%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基本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标准。
8.离退休金标准。参照相应的城镇平均收入标准,全面小康水平下的离退休金标准应当为全省人均收入标准(30000元)的1.5倍,即为45000元,基本现代化标准下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标准可以参照人均收入标准设定为140000元。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人均占有量标准如表4所示。
表4 山东省2020、2050年人均占有量标准
(二)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预测
综合上述各要素未来时期的预测值以及在不同发展目标下的人均占有量标准,可估算出在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两种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各要素的人口承载力及盈余情况(见表5)。其中,通过不同标准下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GDP的预测结果,可以测算得到未来时期所需的从业人员数,然后结合从业人员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推算就业的人口承载力;参照山东省劳动适龄人口的预测结果[13]以及山东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关系,可以得到2020年和2050年从业人口比重分别为62%和51%。教育承载力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预测结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18-22岁适龄人口比重确定的,参照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成果[13]进行估算,2020年山东省18-22岁学龄人口比重约为4.88%,2050年约为4.25%。养老保障承载力则是通过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和离退休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来测算的。在人口承载力盈余情况分析时,届时山东省人口数量的变化采用了苟延农等的预测结果[13],即2020年和2050年全省人口数量分别为9998.8万人和9225.2万人。
测算结果表明,到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时,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高等教育等指标的承载力无论下限还是上限均表现为盈余,足以承载预期人口;就业、养老等指标则均表现为超载,上限值也不足以承载预期人口;其它指标则在高方案时表现为盈余,低方案时则表现为超载;到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除地区生产总值、医疗卫生等指标表现为盈余外,其它指标均在低方案时表现为超载。但住房、养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承载压力增大;就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承载压力呈现减少趋势。
表5 不同方案下山东省2020、2050年各单项要素人口承载力测算单位:万人
(三)经济社会系统综合人口承载力测算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由若干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单一从某个要素来考虑资源的承载力是不全面的。为此,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了22位国内人口、经济、社会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全面小康社会及基本现代化两种水平下人口承载力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进行评分,根据各指标对人口承载力系统重要性大小分别赋于一定的分值,重要性越大,分值越高,总计100分,而后对专家打分结果进行汇总,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出了不同发展水平下各个指标的权重值(表6)。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分别计算出两种水平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人口承载力(表7)。
表6 山东省全面小康社会及基本现代化水平下人口承载力指标权重值
表6显示,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的权重值下降,下降了5.86个百分点;而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居民收入及就业两个指标的权重则上升,其中就业提高了3.52个百分点。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住房对人口的制约相对较大,文化消费的制约相对较低,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住房的制约减弱,医疗、养老、文化的制约性增强。
表7 山东省2020、2050年各子系统人口承载力单位:万人
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和人口承载力,计算出的经济发展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人口承载力如表7所示。测算结果表明:在达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两种水平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子系统人口承载力在高方案时表现为盈余,但盈余量较少。
本文在研究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承载力时,从系统角度选取了多项指标,采用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预测了有关指标的未来变动趋势;参考发达国家或国内同类省份的情况,确定了山东省2020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水平下的人均占有量标准,测算出了单要素人口承载力和综合人口承载力。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预测,使得测算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人口承载力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应只强调其空间限制性而忽视其开放性,而本文是将山东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看待的;其次,基于对可量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人口承载力,对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制度变化、消费文化等只是做出了一般性的假定。未来科学技术超常规的提升和突破、地区开放程度的加速扩大等都会使区域综合人口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将来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加重、生态恶化、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等,也会使人口承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对这些问题,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MONFREDA C.Establishing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s Based on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logical Capacity Assessments[J].Land Use Policy,2004,21(3):231-246.
[2]LENZEN M,MURRAY SA.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29-255.
[3]LUCK M,JENERETTEG D,WU J,et al.The Urban Funnel Model an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systems,2001,(4):782-796.
[4]RICHARDW,MANFERD L.An Application of 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Method and 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in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Study[J].Local Environment,2003,8(4):365-386.
[5]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6]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19-22.
[7]贺文华.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中国东部和中部的省级差异比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4):45-52.
[8]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94-111.
[9]肖周燕,苏杨.人口承载力视野的政策应用与调控空间[J].公共管理,2010(11):125-127.
[10]周新秀,刘岩.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1):87-89.
[1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1-412.
[12]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等.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13]苟延农,毛新,周德禄,等.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研究[A]//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83-97.
A Prediction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Shandong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Xin-yun1,REN Dong2,GOU Yan-nong3,DONG Jun-li3,ZHANG Xiao-qing4
(1.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2.Center for Economics Research,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3.Shandong Center of Population Information,Jinan 250002,China;4.Schoo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In order to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en Shandong province realizes the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and basic modernization,the paper constructs a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system,predicts the total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protocols per capita standard,and estimates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various elements based on it.Then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comprehens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and analyses the surplu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igh programs has a surplus in the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basicmodernization,but the surplus amount is relatively smal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overall well-off society;basic modernization;forecast
C924.2
A
1008-2670(2013)03-0070-08
(责任编辑 时明芝)
2013-03-04
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人口承载力研究”(2011RKMA011)。
李新运,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决策方法;任栋,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苟延农,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管理;董俊丽,女,山东烟台人,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人口;张晓青,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