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田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关于零售业推动城市发展的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
葛金田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02)
零售业是一个城市繁荣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现阶段拉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零售业在繁荣城乡市场、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中心。但快速发展的零售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及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济南市为例,在对目前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基础上,遵循零售业与城市发展相互关系,分别从政府、商家、社会组织和消费者视角对提升零售业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济南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对策。
零售业与城市关系;零售业发展;城市发展
商业是城市的基础,其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市以城在、城以市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零售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中心。
1.零售业成为市场开放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从西方国家零售业态变迁看,每一新兴业态的出现都有一个时间间隔,每种业态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进入市场,且新业态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各业态边界越来越模糊。而中国零售业态变迁并没有遵循国外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国有大型百货业态为主体的单一业态,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到多种零售业态并存,成为与国际接轨最及时、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主要原因:
(1)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和高级化的趋势,消费者更重视自己的感觉和商品的附加功能。为此,像便利店、具有娱乐功能的店铺、能够满足消费者某些兴趣和嗜好的专业店、网上商店等新型业态迅速成长,不断催生零售业态的变迁进程。特别是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引发消费者结构的变化;随着消费升级,业态类别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分层消费和主题商业模式成为发展重点。
(2)外资零售企业的强力推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入世后世界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将最先进的商业理念引入中国,外资与本土零售业间、外资间、本土零售业间竞争加剧,零售业发展环境大大改进,进一步推进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步伐。
(3)流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日益完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汽车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快速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都对零售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无店铺零售得到极大的发展,由于无店铺零售具有方便消费者购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更具价格和服务优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2.零售业空间布局趋向合理化使得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并将推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在一、二线城市,伴随着外资零售商的纷纷涌入、内资零售业的强力布局和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零售业态和空间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步形成了城市商业中心(商业街)、区域性商业中心(或副中心)和社区型商业中心的“多心多点”商业格局,零售业走向“多商圈”、髙竞争时代。这些零售业发达城市,既注重城市内部零售体系的空间布局,也考虑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的零售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老城区的商业升级换代、社区零售业快速发展和商业地产开发热点逐步向郊区化发展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重要特征。据统计,目前中国零售流通领域外资企业有300多家、分店2200多家,总投资30亿美元,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武汉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1]随着一、二线城市零售业市场格局基本清晰,内外资零售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布局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本土零售企业会遭遇更大的生存压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三、四线城市零售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3.零售业集中化、组织化趋势加强,专业(卖)店、平价店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周到的服务。零售业总体上呈现进一步两极分化趋势,一是零售业中的市场集中度提高,少数巨头控制整个零售业的大量份额;二是小型零售企业走向专业化。零售呈连锁和集团化发展趋势,少数零售业巨头利用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等加大门店扩张速度,提升销售额,同时加大并购力度,实现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加大在全球并购和扩张,实行先区域后全国的扩张性策略,逐步实现全球化的采购、本地化管理。
目前我国百货、超市等业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随着消费者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方便化需求的变化,专业化零售渠道(专业店)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百货店、购物中心希望通过与知名专业(卖)店合作来提高竞争力。在宏观经济出现下滑和连续几年高物价环境下,我国零售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下移趋势,一些高品质、价格合理的品牌商品受到广泛青睐。
4.零售业成为现阶段拉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城市是零售商业活动的重要空间,城市与零售商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零售业的发展水平。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出口、投资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来实现。
(1)零售商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零售业从零售商主导模式向与消费者互动模式转化。传统的制造商的决策主导作用正受到处于销售链下游的零售企业的威胁,零售企业在销售环节上的控制力增强,并逐步主宰销售环节,生产企业逐步被零售企业所牵制,零售商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消费者变得日益成熟,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得到更多信息,对零售商及其提供的商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知识,愈益成为复杂、难对付的购物者。据调查,在美国约有40%的人在去商店购买诸如汽车、电器等大宗商品前上网搜集信息。这种情况下,零售商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准确做出自己的业态定位,各种业态围绕客户的争夺变得日益激烈,锁定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成为零售商的首要选择,消费者决定着零售商的生存和发展[2]。
(2)零售领域环保意识增强,绿色零售、生态零售受到重视,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零售企业发挥窗口作用,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积极创建低碳超市、零碳超市;二是利用综合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能源成本,打造绿色零售企业;三是努力带动上游供应商的低碳化发展,帮助零售企业拓展更大的低碳空间;四是开展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更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和流通费用水平的绿色物流中心等[3]。
5.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将为零售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人群规模日益壮大,标志着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强劲的居民需求预示着未来5-10年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商业零售未来成长空间值得长期看好,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居民消费率提升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属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巨大。
(2)城镇化进程对消费的推动力量巨大。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50%,今后将保持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提升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3)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陆续实施,零售业法制化进程加快,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正在实施的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可能推出的居民收入分配改革都将对未来的消费增长形成长期利好。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商业的需求也会增加。
近年来,我国城市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很快,对繁荣市场、满足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零售网点布局不合理,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缺乏总体布局规划。(1)大型零售企业过于集中,单体规模追逐超大。目前主要大型零售商店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大型商家过于集中,再加上外资的“贴身建店”更加剧了不合理程度,其结果是恶性竞争,引发亏损甚至倒闭,从而造成网点资源的浪费和其他社会问题。据研究,人体对商场营业面积的心理最大承受能力为1.7万平方米,生理最大承受力为2.3万平方米,超过这个“疲劳度”后,购物效果会适得其反。(2)城乡结合部零售商业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3)沿城市交通干道两侧打造大型商业街。商业网点建设被过多地赋予城市形象的功能,违反商业和交通的内在要求,沿交通干道发展大型商业街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尽管失败的教训不少,但这种政府行为的惯性仍然很大。(4)整体布局缺乏规划管理。由于竞争激烈,我国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在不断下降,高档百货店的利润率甚至低于国外的连锁超市,许多城市政府却不顾现状仍在盲目发展商业街、大型购物中心等。(5)商业地产投资过热,是造成城市零售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2.零售业面临高成本、过度竞争、低回报等新难题,创新商业模式日益受到重视。新兴零售业态的过量涌入加剧了社会商业资源浪费和商家恶性竞争,对传统的零售商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中小零售商面临倒闭的危险。零售业同质化趋势导致零售企业过多依赖降价促销、低价竞争来扩大销售规模,商业模式简单、低端,而业内普遍流行的收取通道费的盈利模式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控制流通渠道的实力。现阶段,零售企业面临着消费萎缩和新一轮人力、房租、水电、营运等成本大幅提升的多重挑战,高成本、高竞争、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将会持续,零售业将迎来竞争最为激烈时期。
3.以外资为首的零售大店出现扎堆现象,造成城市发展的负效应。在外资零售大店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一些内资零售企业也加快了零售大店的发展速度。外资进入一个城市一般有两个条件,一是要进入最有利经营、商圈相对成熟的区位;二是它进入后地方政府就不要在其商圈内批准其他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的进入。这样,原有商圈内的国内零售业就成了首先被击垮和兼并的对象。由于目前我国对零售大店的开设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造成零售大店不仅发展速度过快,而且绝大部分开设在大城市中心区,造成一些大卖场过度扎堆经营,甚至两家大卖场只有一墙之隔。在巩固发展大城市零售大店市场的同时,以外资为代表的零售大店也在加快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4.中小零售企业生存环境恶劣。目前我国城市零售业中,90%以上为中小零售企业和个体户。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经营方式、管理水平总体处于落后状态,生存环境劣于大型零售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支持。一个大店进入一个商圈要听取既有企业的意见,减少原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商业企业的非正常倒闭,保护合理竞争,避免大的社会矛盾。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的责任。但现在的情况是,在外资和大店前,中小企业的权益往往被忽视,中小企业的自我保护也缺少制度性支持。令人可喜的是,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和建立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措施和机制。
5.网上销售发展迅速,电商与实体店竞争加剧。一是高物价和消费下移带动了网上购物的快速增长,网上销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物价给消费者购物带来的压力。二是通过网上订货店中当天取货、网上订货店中现金付款、实体店中缺货网上订货等方式将实体店与网店优势相结合,提高了实体店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随着网商的快速发展,要求规范秩序、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监管的呼声将会高涨,网上销售的越来越多的是正牌商品,网购商品价格相应提高,另外电商也会遇到实体店强势的反击,发展增速将逐步减慢,网络购物与实体店商品销售增速差距将不断缩小。
济南市零售业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大观园、人民商场、百货大楼、第一百货、华联等国有商业企业为代表的百货业时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银座、贵和、市华联等新兴业态为代表、外资零售业初期进入时期;三是随着恒隆、万达、银座和谐广场等内外资快速进入,出现群雄纷争、商业大战时期。
目前,济南市共有商业零售网点2600多个,其中规模以上零售网点300多个。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网点4个,5万至10万平方米的网点13个,1万平方米至5万平方米的网点100多个。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0多亿元[4]。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城市商业中心区、次商业中心区、郊区商业中心区和社区商业网点为主要框架的多业态并存的零售网络体系,可以说除了西部新区尚未布局外,济南市的商业布局已基本完成,伴随着其他内外资的进一步进入,济南零售业迈入群雄纷争、商业大战时代。但从总体上讲,济南市零售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商业布局不尽合理,居民消费意向、时尚度、购买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省会城市地位及全国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还不相称。
1.充分调动商家的主体能动作用。零售企业与消费者是微观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繁荣城市零售业的关键。(1)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构建完整供应链,加强采购管理、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强化成本与服务意识,降低流通费用水平,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商品。改变过多依靠降价促销的模式,积极探索知识营销、绿色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2)发挥零售业的窗口作用,担当社会责任,通过打造绿色零售企业,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引领消费时尚。(3)通过企业联动、各业态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发挥群体优势和集聚规模效应,倡导诚信服务,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为打造购物之都、时尚之都奠定基础。
2.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规制促进零售业健康发展。(1)加强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的科学论证,科学编制零售业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城市零售业健康发展。首先,加强零售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完善零售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完善技术标准的支撑体系。其次,加快城市零售空间分类总量测算模型、技术进步指南和大型专业市场用地效率控制标准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标准等的研发和制订。再次,在科学分析和充分论证现有零售网点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新的《济南市商业网点规划》,并按照城市功能分别编制区域商业网点规划,构筑布局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市场格局。(2)通过制定相关商业专项规划,制订大型商业网点市场准入制度等零售业规制,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打破行业垄断,营造零售业发展良好环境。(3)全力打造泉城购物节。将泉城购物节与旅游节、美食节、文化节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泉水”的优势与特点,实现产业间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提升济南商业在济南都市圈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成为推动销售、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购物节可以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推动、百姓受益”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整合资源、抱团经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以做大做强济南商业,提升济南商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社会组织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起着润滑剂、粘合剂的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民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新闻媒介,要充分发挥联系政府、企业、民众密切的优势,利用传媒的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范围广、受众多等特点,成为推动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性和街区性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增强政府和企业间有效沟通,增强行业自律、扩大行业内外沟通,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
4.联动发展,推进零售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1)通过联动省会经济圈,加快形成“同城效应”,实现区域商业资源共享;通过联动民生新需求,加快促进民生商业从基础型保障向发展型乃至小康型发展,打造多层服务消费能级,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2)充分发挥济南优势,彰显天下泉城特色、百年商埠特色,实现“商旅文联动”,做好“商旅文”融合发展大文章,以旅游促进文化和商业繁荣,以文化深化商业、旅游内涵,以商业带动旅游、文化兴旺,实现商业、旅游、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以商业为主线,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融合并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1]陈岳峰.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N].投资时报,2011-12-22.
[2]葛金田.城市零售体系空间集聚与分化研究[J].东岳论丛,2009(6):34-37.
[3]商务部.2011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R].2011.11.
[4]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A Research on Retail Industry to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GE Jin-tian
(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02,China)
Nowadays,retail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prosperity and competitiveness,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means to pull domestic demands,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benefit people’s livelihood.The role of retail is becoming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making urban and ruralmarkets prosperous,meeting consumer deman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life,and then promoting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Retail is becoming the center of urban economic life day by day.However,external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rapid retail development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ent problems have also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society.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tail development and follows the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retail and urban development.It takes Jinan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retail development and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businesses,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onsumers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ail and cities;retail development;urban development
F724.2
A
1008-2670(2013)03-0017-05
(责任编辑 刘小平)
2013-03-11
葛金田,男,山东青州人,博士,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流通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