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菊,郭继志,董 毅,王洪婧,高润国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虚拟社会中的网络文化慢慢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38亿人;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2]网络作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媒,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处于“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在全新的生存环境下,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无一不受到网络的影响。[3]为了解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倾向,我们针对在校大学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了山东省青岛、潍坊和泰安3个地市的4所高校20个班级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6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26份,问卷有效率为96.25%。调查学生中男生382名,女生644名;调查学生的年龄分布于18~25岁,其中,大部分集中于20~22岁;调查学生主要集中于大一至大三;调查学生的专业分布比较均衡,48.1%的学生来自文科专业,51.9%的学生来自理科专业。其中学生干部占28.2%。
调查数据经专人收集、整理,专人录入电脑,并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为χ2检验,多选题的关联分析则运用了多重对应分析方法。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利用及网络伦理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下:
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频率很高,58.3%的同学每天都要上网,其中包括67.3%的男生和54.8%的女生,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9%的同学每次上网时间在1~2小时,其中每天上网时间在3~5小时的男生占24.8%,5小时以上的男生占7.1%。而女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7.6%和3.9%,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
针对上网目的的回答,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多项选择,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娱乐,第二位是上传下载资料。男生在新闻浏览、交友聊天、游戏的选择上也较多,而女生多选交友聊天、浏览、学习等。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多重对应分析图略,以下同)研究“性别”与“上网目的”9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女生比男生更爱利用互联网上传下载资料和学习,其余方面的差别并不明显。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表现(单位:%)
网络成瘾症状自评量表中共有8个问题,其中32.3%的大学生反映在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17.9%的大学生反映无法控制自己使用因特网的冲动,14.5%的大学生觉得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以上问题男女生皆没有明显差别。在有显著差异的其余5个问题的回答方面,男生普遍高于女生(详见表1)。
统计表明,有63.9%的男大学生和79.2%的女大学生认为传播网络病毒属于网络不道德行为;有61.3%的男大学生和78.6%的女大学生认为发布黄色信息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有67.3%的男大学生和78.7%的女大学生认为散布谣言属于网络不道德行为;认为“骂人”为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男生占59.9%,女生占66.8%,认为“传播垃圾邮件”属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男生占63.4%,女生占70.2%。而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作弊”的问题上,女生的选择(34.8%)低于男生(51.0%)。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性别”与“大学生心目中的不道德行为”11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将传播网络病毒、发布黄色信息、散布谣言、骂人、传播垃圾邮件视为不道德行为,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对以上方面的选择明显偏少。
在对部分负面作用明显的网络事件的态度评价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持反感态度(详见表2)。部分女大学生对于未经许可,登录他人账号,浏览其个人信息的行为、网络上靠“色相”出名、未经身边事件当事人同意,将含有其资料的音频、视频、文章放在网上传播的行为持反感态度。对于网络炫富、搞怪扮丑出名的回答,男女生没有差异。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态度评价(单位:%)
关于网络对个人的影响,40%以上的男生都认可网络影响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价值的选择,女生认可“网络影响了自己对价值的选择”的人数明显少于男生(详见表3)。另外,关于“产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原因”,该研究运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性别”与6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女生对网络不良信息太多、自我道德缺失、网络监督不严的选择上明显多于男生。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回答情况(单位:%)
在大学生上网时间、上网频率方面,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长时间上网的男生居多,每天上网的男生也高于女生。而在网络成瘾症状表现的五个方面,男生普遍高于女生,表明男生存在更大的网络成瘾风险。
在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选择中,女生选择人数普遍大于男生,表明女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立场更坚定,态度也更坚决。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作弊”是例外,女生的选择大大少于男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生是玩网络游戏的主体。
调查还发现,有25%的男生和27.5%的女生把诚信缺失作为网络社会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表现最严重的方面,认为漠视他人权利(13.6%)和网络沉溺(13.1%)应为最严重方面的男生也不在少数。选择网络沉溺(19.7%)和社会责任弱化(8.9%)的女生也较多。多重对应分析表明,女生对网络沉溺的选择显著高于男生,这也许和网络沉溺者多为男生有关。
由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回答可以发现,网络对女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男生。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越来越明显的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而男女大学生在网络利用与网络伦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相比较而言,男生上网频率高、上网时间长、容易网络成瘾。另外,男生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及网络事件的容忍度要高于女生,这也导致了其容易接受网络社会的不良信息,做出有悖网络伦理的事情。一旦出现网络伦理问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把问题原因归咎于管理监督方面,而较少从自身找原因,这往往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网络社会伦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这就要求家庭与学校联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首先,学校要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开辟符合各自特征的内容版块,通过校园网的不断建设吸引学生把目光从校外转向校内。另外,大学生在心智方面表现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加上逆反心理、叛逆心理、猎奇心理较重,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引导,男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更为显著。该研究证明,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最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男孩。因此,在网络利用与伦理危机的防范方面,家长对男大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与监督。尤其是那些准大学生们,那些还行进在通往大学之门路上的青少年,正处于网络文化和上网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一定不要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同时,学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帮助大学生们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帮助大学生认清真善美、假恶丑,提高大学生过滤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制力。[4]由于男大学生更易沉溺网络,更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而其内心的真实需求往往容易被坚强的外表所掩盖,这就有必要对男大学生群体投入更多关注和呵护,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
[1]钟英战.当代社会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4):97-9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hexun.com/2012/cnnic30/,2012 -07 -19.
[3]陆伟华.中美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9):151 -153.
[4]董毅,郭继志,胡善菊,等.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教育模式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