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朱浩云
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文·图/朱浩云
观赏、怀旧、收藏老电影,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们精神生活里一道尤为珍惜的精神大餐,当老电影离我们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那些留存的电影海报就成了我们唯一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平您好》海报
《阿拉木图——兰州》海报
电影是近代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优秀的电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而伴随电影产生的海报,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电影爱好者热衷收藏的一种物质载体。
在电影海报的收藏中,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可是,海报收藏家往往会忽视纪录片海报的收藏,对纪录电影的遗忘,也许会让纪录片电影的海报遇冷,实际上纪录片海报同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
1895年,当法国卢米埃兄弟在法国发明了电影后,仅隔一年,这一“舶来品”就迅速地传到了世界东方中国的大都会上海。近几年,随着电影海报收藏的升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旧货市场上偶尔也能发现一些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和小型说明书,但纸张已经相当破旧了。
其中,最早的有1925年发行的胡蝶主演的第一部影片《秋扇怨》小开张的宣传画页,尺寸不到一平方尺,严格意义上讲,这张只能算说明书。一年后(1926),北京光华影片公司发行了2开《燕山侠隐》海报,从这张《 燕山侠隐》内容看,完全符合电影海报的要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纪录片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体育、艺术、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历程,也记录着渺小的芸芸众生,而且影响着人们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因此,纪录片承担起了启迪人的心灵的责任。
新中国纪录片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年),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经费紧张,可供拍摄的纪录片胶片十分有限,许多摄影师在拍摄时甚至需要心中默念秒数来精确计算长度。那时纪录片的题材比较单一,主要功能是记录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宣传方针政策。记得1949年正当解放军将要解放全中国时,苏联斯大林建议拍一部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片子,经毛泽东同意,9月初,邀请苏联派摄影队帮助中国拍五彩纪录片,完成了《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百万雄师下江南》《人民心一条》等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纪录片,其中《解放了的中国》片名由周恩来总理题写,该片获1951年苏联斯大林奖金一等奖,《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百万雄师下江南》连同后来拍的《抗美援朝》(一)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长纪录片”一等奖;《人民心一条》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长纪录片”二等奖。以后又拍摄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如《红旗漫卷西风》《解放西藏大军行》《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伟大的土地改革》《踏上生路》《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阿拉木图——兰州》《1952年国庆节》《两种命运的决战》《周恩来的外交风云》等等,很多重大事件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被记载,像《祝贺》记录了毛主席访苏;《亚非会议》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参加著名的万隆会议;《刘主席访朝》记录了刘少奇访问朝鲜。
而1958年大跃进时期,拍摄了《湖北万斤田》《早稻王》《跟上大跃进的步伐》《敢教日月换新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浮夸风盛行。第二阶段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拍摄了大量纪录片,主要宣传“文化大革命运动”,如《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光辉的榜样,伟大的创举》《毕业回家干革命,誓做一代新农民》《南京长江大桥》《泰山压顶不弯腰》《收租院》《文攻武卫》《小靳庄》《批林批孔特辑》等。类似于像《收租院》这类影片,歪曲事实,夸张捏造,连放一年之久,其解说词被编入中小学教材,开创了文学性解说词脱离屏幕独立成话的先河。纪录片成为政治斗争的解说词。尤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有两部纪录片由外国人来导演。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二是法国导演伊文思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他们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第三阶段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视野更加开阔,所以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的追求故事化,有的突出戏曲化,有的力求画面艺术化,还有的强化娱乐化。1979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揭开了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序幕;1988年中日又合拍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其中,段锦川根据自己8年生活在西藏的体验,成功拍摄《八廓南街16号》,由于此片真实地反映西藏,该片在法国真实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总之,改革开放以后的纪录片题材广泛,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同时,中国的电影纪录片也走向国际。在电影纪录片海报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纪录片海报往往时代特色浓,政治特色浓,有不少海报还是名家创作,有着很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可惜由于机构和藏家缺少收藏意识,上世纪50至70年代发行的纪录片海报大多被损毁或散失,像《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西藏大军行》《新中国的诞生》《伟大的土地改革》等纪录片海报至今还未在市场上露过面。
据悉,前几年山东有一藏家交易过《解放了的中国》双拼海报,售价高达2.6万元。之所以能高价成交,一方面是《解放了的中国》双拼海报存量稀少,另一方面恐怕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情况,且海报设计极其精湛,画面构图气势不凡,工农兵三个人物时代特色鲜明,画面为暖色调,视觉效果相当的好,加上海报又有周恩来亲自书写的片名,大大提升了海报收藏价值。
对广大收藏者和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纪录片海报,具体来讲可关注下列纪录片海报。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纪录片。
这时的海报年代久远,画艺精湛。这一时期发行的纪录片,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有的已长达60多年,损毁或散失的情况严重,加上那时个人藏家或者机构保存,没有一定的收藏意识,所以只有至今所存留的凤毛麟角,藏家若是要收藏这类海报恐怕要凭运气。海报形式的美术作品,是由美工师或画家设计而来的,大多是受苏联和东欧写实画风的影响,故创作海报力求刻画细腻,人物描写准确,如《抗美援朝》等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人民心一条》《中国人民的胜利》海报作者没有留下姓名,《抗美援朝》为新中国著名美工师焦焕之和王延陵两人合作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个性鲜明,让观者一目了然。
二是“文革”时期发行的纪录片海报。
那时的纪录片内容以领袖毛主席为主,歌颂无产阶级,歌颂工农兵,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这类海报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且弥足珍贵。如毛主席第八次检阅红卫兵的纪录片《光辉的榜样,伟大的创举》和《收租院》《伟大的长城》《毕业回家干革命,誓做一代新农民》《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珍宝岛不容侵犯》,在市场上已很难见到。据说,上世纪90年代,外国人也有此类收藏,由于他们出价高,不少珍品海报流向海外。
三是获过奖项的纪录片海报。
我国有不少纪录片先后在海内外获奖。从国内看,主要有百花奖、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奖和星花奖。百花奖是由全国观众投票产生;金鸡奖由国内专家评出;文化部优秀奖由文化部评选,所以历年来获得百花奖、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奖的纪录片海报可关注。由于星花奖是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设立和评选,缺乏广泛性和权威性,故这类影片的海报对收藏者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也不少,如1 955年上影厂拍摄的《桂林山水》获1 95 6年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铜质奖;《美在运动中》在1 9 8 2年意大利科蒂纳佐举行的第3 5届国际体育片电影节上获得特别奖。这类纪录片的海报也值得关注。
四是反映重大事件和名人足迹的纪录片海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各大制片厂先后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拍成了纪录片。一般来说,这些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有相当影响。以重大事件来说,有《抗美援朝》《第一辆汽车》《祝贺》《灾难时刻》《百年光影》《会师三江》《中国三峡》等作品;再如人物中《伟大的毛泽东》《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少奇同志,人民怀念你》《梅兰芳》《青年先锋》(张海迪事迹)《毛主席的好战士——焦裕禄》《走进毛泽东》《小平您好》《江泽民访美》等,这些影片在当时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会根据影片影响大小,设计多款海报,如《小平您好》就有两款海报,其中一款海报采用小平头像,另一款画面用深圳面貌来衬托小平伟大形象,两款海报各具特色。
一部优秀纪录片往往需要通过电影海报来广为宣传,而一张经典海报却能永久记录历史。纪录片海报它既是真实的纪录,又是艺术的再现,收藏这类海报是很有意义的。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