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勇
(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广西 藤县 543300)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分析
邓 勇
(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广西 藤县 54330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63例患儿均为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门诊收治,观察所有患儿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通过实验室检查,23例患儿Mp-IgM阳性,均给予注射用阿奇霉素贯续治疗,治疗5d后,所有患儿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均消失。行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有所回缩,继续予以阿奇霉素治疗,1疗程后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消失。对两种不同致病菌感染患儿性别及年龄对比,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对比,差异明显,P<0.05;肺炎支原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3岁明显高于1~3岁,P<0.05,非支原体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检出率有所提高,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腹痛病例及>3岁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应警惕MP感染引发,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确证为MP引发,应以阿奇霉素贯序疗法为首选,以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肺炎支原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致病菌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多于上呼吸道感染2d后发作。为更好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诊断等,特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63例,为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年龄1~12岁,平均(5.3±1.6)岁,男32例,女31例。
1.2 诊断标准[1]
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依据临床症状及超声检查综合确定。超声腹腔检查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淋巴结纵横比>2(短轴>0.5cm);临床症状以脐周及右下腹呈间歇性、痉挛性不定位性疼痛史,临床检查有压痛,无反跳痛,给予解痉药物,病情未见好转,且在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3 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均符合诊断标准,且发病前1d~4周内,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抽血检验,以血球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同时做血常规检查,观察两组患儿Mp-IgM滴度及白细胞,Mp-IgM滴度>1∶80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用SAS 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实验室检查
通过实验室检查,23例患儿Mp-IgM阳性,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中男12例,女11例,1~3岁4例,>3岁19例;40例Mp-IgM阴性,确诊为非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中男20例,女20例,1~3岁20例,>3岁20例。对两种不同致病菌感染患儿性别及年龄对比,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对比,差异明显,P<0.05;肺炎支原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3岁明显高于1~3岁,P<0.05,非支原体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治疗
肺炎支原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予以阿奇霉素(商品名:维路得;厂家: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表1 两组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对比
2.3 治疗效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于治疗5d后,所有患儿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均消失。行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有所回缩,继续予以阿奇霉素治疗,3疗程后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消失。非肺炎支原体患儿均于3周后治愈出院。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变,属自限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为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常见于上呼吸系统感染后,固季节交换是肠系膜淋巴结炎高发季节。其机理为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或毒素随着血液或淋巴循环到达远端回盲区淋巴腺体,繁殖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淋巴腺体局部炎性反应,炎性渗出物刺激腹膜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症状,甚至导致发热。临床以小儿发病多见,病变主要侵犯回盲部淋巴结,原因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丰富,故临床首发症状为右下腹腹痛,且随患病时间,疼痛转移或面积扩大,易于阑尾炎相混淆。与阑尾炎相比,疼痛程度轻、压痛点不固定、范围较大、无反跳痛或腹肌刺激症。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病毒和细菌间病原微生物,好发于儿童,可通过飞沫传播,具有2~3周潜伏期。发病后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对肺外其它脏器亦有一定损害,其发生率约25%~50%,约25%为胃肠道受累[2]。MP终端结构PI蛋白,通过与人体细胞神经氨酸枚紧密结合,达到破坏人体细胞膜、避免机体免疫细胞攻击作用,故也有学者认为MP感染为Ⅲ型超敏反应,侵入人体后与体内IgM、IgG结合,激活补体,使机体体液、细胞免疫局部损害,从而引发多种肺外损害[3]。以往对MP检查及重视不足,随着医学检验不断发展,Mp-IgM检查准确性及敏感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对MP的认识、致病机理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有效治疗MP感染奠定基础。
本组研究发现,6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中23例为Mp-IgM阴性,发病率为36.51%,与相关文献胃肠道受累相吻合。且在确诊病例中发现,1~3岁发病率明显<3岁以上患儿(17.39%:82.61%),不同年龄段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男女发病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非MP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性别及年龄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3岁以上肠系膜淋巴结炎与MP感染具有相关性,考虑与母体IgG及胸腺免疫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提示对于>3岁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应重视Mp-IgM检测。对于治疗,MP感染首选抗生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制剂多见,而阿奇霉素为为半合成氮杂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穿透能力、组织浓度高、炎症部位浓度高于未感染组织,且有多房室模式药代动力学特征,以逐渐取代红霉素成为治疗MP感染首选药物,故本院确诊MP感染后均选择阿奇霉素贯序治疗。通过治疗5d后发现,所有患儿腹痛、腹泻及发热等临床症状均消失。行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有所回缩,继续予以阿奇霉素治疗,1疗程后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消失,表明其疗效优越。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炎检出率有所提高,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腹痛病例及>3岁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应警惕MP感染引发,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确证为MP引发,应以阿奇霉素贯序疗法为首选,以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1] 王燕霞.腹膜与腹腔疾病/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2.
[2] 古旗,韦彩芬.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594-4595.
[3] 陈金安,毛金龙.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腹腔积液9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633-634.
R725
B
1671-8194(2013)17-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