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梁 耀,任湘莉
(1.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2.中经国际招投标有限公司,南宁 530011)
林地质量评定是森林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针对不同现状林地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技术措施的重要环节。东兰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3%,被誉为“天然氧吧”、“养生天堂”和 “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森林及与其相关的河流、空气负氧离子等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林地资源管理水平,推进林地资源利用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对东兰县林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
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东经107°05'07'~107°43'47",北纬24°13'02"~24°51'01",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地形复杂,山岭连绵,山高谷深,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土山、岩溶石山交错分布。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全县年均气温20.2℃,1月份、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11.1℃和27.2℃,极端最高、最低气分别为39.2℃和-2.4℃;≥10℃年活动积温6 710~7747℃,年均日照总时数1 526.7 h。年均降水量1 196.6~1 689.1 mm,相对湿度79.0%。
境内集水面积50 km2以上的河流有7条,5~50 km2的河沟有22条,河流总长度约361.1 km,其中境内最大河流红水河自西北至东南贯穿全境,流程92 km,其他河流最终流入红水河或红水河的一级支流。林地成土母岩有浅灰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钙质页岩、砂质泥岩、泥岩、第四纪红土母质等。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资源丰富。受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不存在。现有天然林为次生中龄林和灌木林,有的已演替成为灌丛、草地。现有的人工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油茶、油桐、板栗、八角等。天然乔木林主要有荷木、红锥、枫香、酸枣等;灌木主要有野牡丹、桃金娘、山芝麻、盐肤木等;草本有五节芒、铁芒萁、黄茅草等。
东兰县现有林地18.847万hm2,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77.7%,森林覆盖率73.4%。林地中不同类型林地及其占全部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有林地11.188万hm2、59.4%,灌木林6.626万hm2、35.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496万hm2、2.6%,宜林地0.423万hm2、2.3%,疏林地0.180万hm2,无立木林地0.094万hm2,苗圃及辅助生产林地地0.002万hm2。
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综合计算林地质量指数;综合计算林地质量指数时,根据县域内林地立地状况,选取林地土壤厚度、海拔高、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石砾含量等7项因子作为数量化定性子项目,并结合各因子各层次对森林树高生长的影响,将各层级因子按类目处理,计算林地质量指数的层级因子与类目[2]如表1。
表1 林地质量层级因子及类目
由于林地交通区位对林地管理与利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上东兰县林区交通区位情况即交通区位权重系数,对林地地位指数进行调整完善,并以其作为林地质量评定的地位指数进行林地等级划分。调整后林地地位指数(¯Y)=林地地位指数(Y)+交通区位权重系数(J)。不同林地交通区位权重系数(J)如表2。
表2 交通区位权重系数(J)
林地质量共分为5级,各级评判标准为:Ⅰ级:>¯Y+2s;Ⅱ级:¯Y+s~¯Y+2s;Ⅲ级:¯Y-s~¯Y+s;Ⅳ级:¯Y-s~¯Y-2s;Ⅴ级:<¯Y-2s。¯Y为地位指数平均值,s为调整后地位指数标准差。
以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中的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21~30 a生(平均25a)现实林分小班平均高为建模样本数据,以1倍标准差剔除异常数据,使用ForStat2.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地指数模型。以小班为单位计算整个东兰县不同类型林地地位指数,在小班林地质量等级评定中,选取3个树种组中林地质量等级高者为该林地小班的林地质量等级。计算所得的林地地位指数理论模型参数如表3,各类林地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值如表4。
经调查与计算和等级划分,东兰县总林地面积中,Ⅲ级林地面积和所占比例最大(表5),分别为8.710万hm2和46.2%,其次为Ⅳ级,质量等级较高的Ⅰ级和Ⅱ级林地面积和比例较小,说明东兰县林地质量较差者面积较大,整体质量不高。改善林地环境,提高林地质量应该是东兰县今后林地管理的重点。
Ⅰ级林地面积(0.234万hm2)中(表6),公益林0.102万hm2,商品林0.132万hm2,分别占43.6%和56.4%;乔木林、灌木林、人工未成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及占比例分别为1 851 hm2和79.0%、115.1 hm2和4.9%、136.5 hm2和5.8%、176.8 hm2和 7.5%、63.9 hm2和2.8%。该级林地各乡镇和林场都有分布,但比较分散,很少集中连片,其中隘洞镇最多,为505.0 hm2。另外,该级林地以土山丘陵分布为主,一些石山区土层较厚的小环境也有分布。坡位以中、下坡为主,土层深厚,海拔多在100~200 m之间,交通便利。适宜于发展优良、高价值树种,形成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
表3 地位指数模型参数
表4 各林分林地质量等级指数值(¯Y)
表5 东兰县林地质量分级
Ⅱ级林地面积(2.362万hm2)中,公益林0.627万 m2,商品林1.735万hm2分别占26.5%和73.5%;乔木林、灌木林、人工未成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及占比例分别为19 210.3 hm2和81.3%、1631.4 hm2和6.9%、1520.1 hm2和6.4%、876.7 hm2和3.7%、392.5 hm2和1.7%;主要分布在隘洞镇、东兰镇、巴畴乡、金谷乡,长江乡。该级林地连片分布面积较大,所处区域以丘陵土山为主,土层深厚,海拔多在200~300 m之间,交通十分便利,适合发展种植马尾松和杉木等乔木树种。
III级林地面积(8.710万hm2)中,公益林4.864万hm2,商品林3.846万hm2,分别占该级林地面积的55.8%和44.2%;乔木林、灌木林、人工未成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及占比例分别为65 574.4 hm2和 75.3%、14 369.6 hm2和16.5%、2705.5 hm2和 3.1%、2 647.8 hm2和3.0%、1 804.3 hm2和2.1%。本等级林地最为集中连片分布,其中隘洞镇和东兰镇分布最多,面积分别为1.550万hm2和1.486万hm2。该级林地所处区域土层较厚,海拔高度介于200~500 m,交通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速生桉、马尾松、杉木和其他阔叶树等树种。
IV级林地面积(4.518万hm2)中公益林4.463万hm2,商品林0.055 hm2,分别占该级林地面积的98.8%和1.2%;乔木林、灌木林、宜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及占比例分别为15 977.1 hm2和35.4%、28 921.4 hm2和64.0%、111.4 hm2和0.2%、165.9 hm2和0.4%;多集中在于石山区,林地质量相对较差,除绿兰林场外,其余单位都有分布。分布最多的是三石镇镇,面积为1.075万hm2。该级林地所处区域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多为岩溶山地,海拔高度介于500~800m,交通条件一般,适宜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补植等方式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
Ⅴ级林地面积(3.022万hm2)中公益林3.019万 hm2,商 品 林 0.003 万 hm2,分 别 占99.9%和0.1%;乔木林和灌木林面积及占比例分别为9 003.4 hm2和29.8%、21 220.2 hm2和70.2%。分布面积最多的是三石镇,为0.844万hm2。等该级林地处于岩溶发达地区,土层薄,立地条件差,海拔高度介于500~800 m。该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适宜采取封山育林。
表6 东兰县不同林地类型的林地质量等级
Ⅰ级质量林地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最为优越,生产潜能大,应重点发展优良、高价值树种培育基地,形成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对于公益林地,除一级保护林地外,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培育、更新、组织合理的采收,保障林产品供应;对于商品林地,在管理上严格限制Ⅰ级质量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用于发展高效商品林基地,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在林地经营时,提倡树种轮换,采取施肥措施提高林地肥力,防止地力衰退。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3]。
Ⅱ级质量林地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为优越,生产潜能较大,现主要为商品林。根据东兰县林业功能定位和杉木的生长特性,可优先考虑发展杉木速丰林。对于商品林地,在管理上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林地转为农用地,林地也必须用于发展高效商品林基地,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在林地经营时,提倡树种轮换,采取施肥措施提高林地肥力,防止地力衰退。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
III级质量林地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及生产潜能一般。在管理上应限制该等级质量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其转为农用地,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及资源开发活动。在经营上商品林区应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大力提高种植技术和培育技术,发展短轮伐工业原料林。在公益林区或生态功能比较重要的区域,调整林种结构,合理配置树种,大力营造混交防护林,提高治理成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
IV级质量林地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及生产潜能差,生态稳定性十分脆弱,东兰县公益林地多为此等级类型,应予以重点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改变林地的用途,禁止非法采石、取土,鼓励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培育耐贫瘠、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作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商品林经营上应优先考虑发展马尾松、荷木等耐土壤贫瘠树种,既能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又可以充分利用林地,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Ⅴ级质量林地分布在交通状况与经营状况极不方便的石山地区。在管理上严格保护为主,同时鼓励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培育耐贫瘠、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作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商品林经营上选取耐土壤贫瘠树种,采用合理种植模式,加强管护,提高经济效益。
[1] 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 1995-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张珍珠.福建省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方法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2(2):44-47.
[3] 李清顺,黄建忠,湟中县林地质量等级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