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 魏 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急诊ICU),江苏 南京210008)
体位对患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
刘莉莉 魏 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急诊ICU),江苏 南京210008)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对患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行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9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俯卧位,参考组采用半卧位,观察两组患儿氧合状态(PaO2/FiO2)、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PaO2/FiO2、RR、VT、PaCO2、SaO2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儿PaO2/FiO2、PaC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儿动脉血pH值、FiO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PaO2/FiO2,保证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具有显著效果。
体位;患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
持续仰卧位机械通气是改善小儿呼吸的传统使用体位,能够明显改善患儿氧合状况,降低吸入氧浓度及呼气末正压具有显著效果,然而持续仰卧位会导致小儿局部血供受到影响,舒适度较差,同时易导致肺部并发症及气管内痰液滞留的发生,不利于患儿康复,为对不同机械通气对护理效果的影响,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8例行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行机械通气患儿,男46例,女52例,年龄2月~12岁,平均年龄(5.6±1.2)岁,患儿出生时体质量为3.26~4.52kg,平均体质量为(3.18±0.13)kg。病因:肺部感染53例,吸入性肺炎1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7例,颅内出血1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9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表1 两组患儿呼吸机及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采用抗感染、手术、祛痰等综合治疗,同时分别给予观察组与参考组俯卧位机械通气护理及半卧位机械通气护理。所有患儿均经鼻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模式为PEEP+IPPV,潮气量设置为10~15mL/kg,吸气时间为0.5~0.8s,呼气末正压2~3cmH2O,呼气与吸气比为1.0:1.5~2.0。通气期间给予患儿适当的肌松处理及镇静,观察期间给予两组患儿血压、血压持续检测,由专人在患儿通气前、通气后2、4h记录PaO2/FiO2、RR、VT、PaCO2、SaO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机械通气后,两组患儿动脉血pH值、FiO2均无明显变化,P>0.05;相较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FiO2、RR、VT、PaCO2、SaO2均有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较参考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患儿急性呼吸衰竭是导致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在CO2潴留或缺O2对重要脏器造成不可逆转伤害前,患儿心跳停止前通过机械通气能够减轻最大伤害。机械通气是有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基础,通过有效减少致急性呼吸衰竭危险因素[1]。机械通气主要以改善组织氧供、纠正缺氧,降低病死率为原则[2]。临床医学研究显示,不同体位能够对通气产生不同的影响机制,引导肺组织通气的重新分布。体位能够对肺血流的分布产生影响,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仰卧位时患儿背部肺组织的血流较多,前胸至后备存在胸腔压力梯度,负值逐渐变小,经肺压力亦相应减少,背部肺组织出现闭陷,从而导致通气不畅,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3]。相较仰卧位,半卧位受到重力影响,纵膈位位于胸腔下部,在胸骨部位施重,使背侧不张肺组织重新复张。半卧位能够减少误吸与返流的出现,能够减轻心肺负担与肺淤血,同时方便食物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的潴留,同时膈肌下降,胸腔容积相对增加,患者肺活量明显增加,减少呼吸机通气肺炎的产生。俯卧位时,垂直线上压力梯度减少,经肺压力基本一致,导致肺部通气较为均匀,从而较好改变氧合,有效减少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氧合量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肺内气流明显减少,使通气血流比例明显增加,半卧位下,水肿液分布情况明显改善,萎陷区及水肿肺泡复张,使肺部血流及气体均重新分布,氧合改善。半卧位机械通气亦有可能导致较少并发症,如皮肤黏膜压伤、神经压迫、静脉淤血、血压下降、肌肉压伤、各类导管脱落等。因此在进行机械通气同时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翻身、扣背,避免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导致的阻塞性肺不张、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出现昏迷患儿可采用湿盐水纱布对眼部进行覆盖,在眼部涂抹红霉素眼膏,避免眼球感染的发生,同时需做好口腔护理工作,避免口腔炎的出现,对导管的干燥、清洁进行固定,对于感染的导管及时更换,使用带气囊的导管充气时运用最小漏气技术,避免出现局部气道黏膜受压[4]。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动脉血pH值、FiO2均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机械通气两组患儿PaO2/FiO2、RR、VT、PaCO2、SaO2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由此可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情况,提高生存率,值得推广使用。
[1] 方淑芹,王欣怡,刘金霞.体位对急性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0):85-86.
[2] 彭茜苑,王祝芳,李玉梅.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效果影响的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0):1165-1166.
[3] 郑雪洁.10例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中旬版),2010,08(7):1812-1813.
[4] 王崇伟,吴玲,刘登礼,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患儿急性急性呼吸衰竭的探讨[J].山东医药,2007,47(34):79.
R473.72
B
1671-8194(2013)33-02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