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罡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百色 531500)
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远期疗效分析
黄炳罡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人民医院骨科,广西 百色 531500)
目的 探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总体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门诊收治锁骨骨折患者7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组,观察组为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4例,对照组为克氏针固定3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0.4)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不具统计学意义,并发症较少,均可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但解剖型接骨板患者术后愈合时间为(4.8±1.1)月明显优于克氏针固定。结论 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患者锁骨骨折效果较好,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解剖型接骨板;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远期疗效
锁骨位于皮下浅表位置容易受强烈外力后发生骨折,其作为连接上肢与躯干的重要骨性支架,骨折发生后应给予适当处理。临床治疗中锁骨发生骨折率约为8%左右,如骨折后处理不当发生术后骨不愈合约为3%左右,应引起临床医师广泛重视。本次对收治71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研究,讨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应用解剖型接骨板效果满意,特报道。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门诊收治锁骨骨折患者7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组,观察组为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19~59岁,平均(41.2±1.7)岁,车祸伤8例,行走摔伤8例,驾驶摩托车摔伤12例,运动伤3例,工作意外3例。伤后至手术2h~9d,平均(2.7±1.5)d。对照组为克氏针固定37例,年龄21~61岁,平均(43.2±1.1)岁,车祸伤10例,驾驶摩托车摔伤9例,行走摔伤7例,运动伤6例,工作意外伤5例。伤后至手术3h~7.5d,平均(2.9±0.8)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纳入同一研究组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患者均行颈丛神经麻醉,平卧,患侧肩背部需进行垫高处理。参照术前X线摄片,以骨折处作为中心出发点向上缘做出一6~8cm横型或弧形切口,使得骨折处充分暴露,直视下观察患者骨折情况并制定接骨方案。观察组患者34例采用解剖型接骨板进行治疗,麻醉完毕后,使用复位钳固定骨折端。若患者伴有粉碎性骨折,可使用拉力螺钉与骨折内外测断端进行固定后再行复位,也可使用风险或细钢丝线与骨折端进行捆绑处理;较小骨块选用10号丝线贴骨膜缝穿,最后捆扎于接骨板,避免丝线滑落至骨折区造成骨不连。最后根据患者骨折区域选取解剖型接骨板,使用前应进行适当预弯,促进接骨板与锁骨面贴合,固定接骨板后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完毕行常规包扎。对照组患者37例行克氏针固定。术后使用三角巾悬吊,2周后酌情进行肩关节功能训练,3个月内不可进行剧烈活动。
1.3 观察指标
术后临床疗效:优,骨折达解剖复位,3月内骨愈合,上肢、肩关节活动正常;良,复位基本达解剖位80%,3~4月骨愈合恢复,骨折位疼痛基本消失,上肢、肩关节活动接近正常;可,骨折复位达解剖位置50%,4~5月骨愈合,肩关节活动受限;劣,内固定不牢,需再次手术[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
1.4 统计学
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比较分析,计量数据组间比较t;患者临床疗效采用Ridit法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9~86min,平均(71.3±5.5)min;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42~81min,平均(59.1±4.1)min,两组不具统计学意义,t=1.6017,P=0.1522。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2±11.4)mL和(74.2 ±8.1)mL,相较无统计学意义,t=2.0617,P=0.0911。术后观察组患者,优26,良4,可3,劣1;对照组优29例,良5例,可1例,劣2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ridit法分析不具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ridit分析结果(n)
两组术中情况、临床效果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平均恢复时间(4.8±1.1)月,对照组平均恢复时间(6.2± 1.1)月,t=2.8011,P=0.0491,观察组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
锁骨骨折多为承受外界暴力强加引起,摔打、撞击等通过作用力传导至锁骨位造成其发生骨折[2]。治疗该部位骨折的原则为最大程度对锁骨解剖形态进行恢复。如患者骨折尚不严重可以考虑手法复位,但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必须进行切开复位手术。本组患者比较了传统克氏针固定治疗与解剖型接骨板治疗,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在术中一般情况和总体疗效不具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发现,使用解剖型接骨板患者平均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单纯克氏针固定。
治疗锁骨骨折传统方法为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在临床治疗中该方法已经得到大量实践,其疗效值得肯定作为治疗锁骨骨折的常规方法。部分临床研究指出,克氏针在固定所股骨骨折断端应力不足,将会对骨愈合造成一定干扰[3,4]。观察组患者采用解剖型接骨板,在无需大面积剥离骨膜的前提下,无需钢板与骨面过于紧密的接触,有利于骨折端血液运行减少骨膜坏死等并发症。综上,解剖型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骨折或骨质较差患者具有相应优势,疗效值得肯定,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较好。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97-401.
[2] 卢庆弘,王文权,许永秋,等.克氏针与锁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108例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6):164-165.
[3] 阿良,赵忠海,陈宾.锁骨上侧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1):941-942.
[4] 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212-213.
R683.1
B
1671-8194(2013)33-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