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忌一往而深

2013-07-07 12:22欣欣然
检察风云 2013年5期
关键词:塞利电击汽水

文/欣欣然

“情”忌一往而深

文/欣欣然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了研究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把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让不同情绪状态的人往试管里吹气,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实验发现,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的颜色和状态都不一样。

心平气和时,“汽水”是澄清透明的,悲伤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汽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会导致它的死亡。由此可见,生气时的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且具有毒性,因此动辄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虽然情绪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和行为,但哪怕是有害的情绪也无法完全被消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和情感不仅从婴儿出生时的一声啼哭开始便伴随我们一生,而且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连大哲学家尼采都说过,“人可以控制行为,但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有的人天生就高高兴兴,也有人从出生起就与抑郁相伴,而更多人的情绪则深受环境的影响,从对事物的态度中或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产生相关情绪体验,爱人、亲人、老板、客户甚至陌生人,只要与我们有交流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或事会引起我们肯定的情绪,如狂喜、高兴、满意等,而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或事会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担心、恐惧、愤怒等。人非常容易就会陷入情绪的冲动中,不仅是由于人的心理本身就非常脆弱,更因为在进化过程中,情绪可以调动身体的力量并指挥部分运动来保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由于进化过程和人的心理特点双重作用,情绪控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情绪调整却是可能的。当我们了解了情绪产生的原因后就会明白,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我们并不是只能孤立无援、束手待毙,而是可以判明它的走向、控制它的后果、成为它的主人。

情绪产生于“预期不符”之时

我们对每件事情的发生会有自己的主观预测,如何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我们也都有相应的对趋势的判断,即感觉到有发生什么的可能。例如,黑暗的环境会使我们无端产生恐惧,而在光明的环境中则会感觉轻松安全;朋友的到来会让我们快乐,敌人的拜访会带来紧张和不安;接近年终都会期待单位的奖金,经济萧条时则担心裁员。

此外,我们还可能无意识地期待爱人都是温柔体贴又专一,孩子都聪明懂事很听话,父母尊重并支持我们的梦想和自由。这些主观预期其实是人和动物天生就有的一种神经反应机制。在对环境、人或事的趋势产生不自觉的预期时,我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但这些感觉通常较为平稳、不会过分强烈,直到事情真正超出或低于我们的预期时才会触发情绪的导火索。

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要上晚自习,晚上十点才能到家。同学家所在的那栋楼的楼道灯坏了,她经常得自己一个人摸黑上楼,虽然也有些紧张害怕,但因为天天如此渐渐也就习惯了。有一天,她如往常一样走入漆黑的楼道,稍许有些紧张,所以脚步很快,突然,旁边冲出一个人将她推到墙上。几乎在那人说“拿出钱来”的同时,她惊恐万分、高声尖叫,那贼听到她叫居然也害怕了,说着“别叫,别叫”就跑开了。我同学的惊恐情绪就是当真正在黑暗中遇到危险时才产生的,而在之前她走在漆黑的楼道里时只是隐隐感到不安,却并没有想到会发生危险,因此才会在真正遇到危险时产生惊恐。

此外,你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爱人的生日来临的时候,自己精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和精挑细选的礼物,下班时间到了,可爱人不但没有准时回家,还打电话来说有事不能回来了,并且不肯说出是什么事,此时你一定非常愤怒并且失望。

产生于实际情况和主观预期不符之时的情绪往往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这种情绪需要具体的情境来引发,同时持续性往往较短。由于神经系统和经验的差异,不同的人情绪稳定性也不一样,有人处变不惊,有人一惊一乍。单就神经系统来说,副交感神经的活跃可以有效调节人对于环境和情绪改变的耐受度。

要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力最简单的方法是常常进行呼吸训练,缓缓将气息完全吸入体内,使得全身的肌肉、大脑都紧张起来,然后慢慢的呼气,并从头到脚一点一点放松全身。每天进行十到二十次这样的呼吸练习就能增强副交感神经,使得自己不那么容易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同样的,传统的瑜伽、冥想、慢跑等同样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对情绪调节有益,就不一一细述了。除了身体上的练习,还可以对自己的预期进行调整、给情绪打一剂预防针,这是心理认知的疗法。

抑郁是“习得性无助”的魔咒

情绪产生后可能会立刻消失,也可能由于多次的叠加而形成一定的心境。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由于常常遇到超出预期的好事而乐观向上,也可能由于时常不顺心而抑郁不已。虽然短期的精神抑郁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抑郁成为一种长期的状态情绪,则会给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09年对中国六省(市)13177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5.60%、23.52%和1.58%的人处于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状态,这一数字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产生大量的悲观者似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副产品。对于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解释是,人(动物)从环境中习得的无助感导致了悲观抑郁。

大概40年前,塞利格曼教授在狗的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现象。他将狗分为三组,第一组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逃避电击,第二组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停止电击,第三组狗不接受任何电击;预备实验之后,他将三组狗带到可以穿梭往返的箱子里,在这里狗可以通过跳过矮闸来逃避电击。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狗进入箱子后几秒钟就发现可以通过跳矮闸来逃避电击,第二组的狗则没有尝试做任何逃避电击的行为,只是待在有电击的这一半哀鸣。

这说明,当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时,动物会因此而变得被动和无助,不再做任何事。俄勒冈大学的一位叫裕人的研究者将电击改换为噪音并在人类中进行实验,得到了和塞利格曼教授类似的结果。这说明在真实世界中的人如果经常遭受挫折和打击,也会学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无助行为,进而变成悲观抑郁者。悲观者很容易抑郁,健康和免疫力也比较差,缺乏生活情趣并且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在他们的实验中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虽然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挫折,10个人(动物)中有1个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而即使经过无助的实验程序,每3个人(动物)中就有1个不会变得无助。为什么有的人(动物)一开始就已经无助并放弃了努力,而有的人(动物)无论如何受挫都不屈不挠地寻求解决方法?这种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到底是一种固定的人格特质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塞利格曼教授发现对于挫折和不幸事件原因的解释习惯是导致习得性无助或持续乐观的关键所在。当不幸事件接连发生时,如果你认为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注定倒霉,做什么都不会有用,那么你就很容易悲观抑郁;但如果你认为这些挫折和不幸都是环境造成的,坏运气很快就会过去,那你就会保持乐观,勇于向命运挑战。因此,当我们遇到挫折和不快的时候,如果将对事物原因悲观的解释改变为乐观的解释,就会采用乐观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也很难再受到习得性无助和抑郁的困扰。

需要注意的是,悲观的状态虽然会导致人抑郁,但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深思熟虑、不为表象迷惑,进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定;乐观则使得我们勇敢地向生活中的挫折挑战,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创造未来。

生物进化的目的是让我们尽量实现悲观和乐观情绪的平衡,在多数时间里乐观地充满希望和梦想,在必要的时刻利用轻度的悲观来使决策更准确。我们情绪调节目的

也正在于此,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

说,挫折和不幸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我们的命运,这样能使得我们摆脱悲观抑郁的困扰,更为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但对挫折原因的乐观解释却并不能改变事实的真相,在许多时候,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寻找正确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控我们的生活。

现在您知道了,我们无法阻止情绪的产生,却可以阻止它的蔓延发展。无论情起何处,切忌一往而深,理性科学的应对才是制胜的法宝。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塞利电击汽水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超长披肩
一方汽水养一方人
超级电击武器
自制汽水
动动脑,你能喝几瓶?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ehçet病的影响
浅述电击防护
水晶石姑娘(上)
想喝汽水的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