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陆云华
后园“镜”梦
文·图/ 陆云华
镜子(布上油画)
西方绘画被引入中国的,基本上是些西方古典绘画和印象派绘画。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也曾深深地影响中国。其后,由于其政治原因,现实主义绘画发展迅速,成了中国的主流艺术,并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审美思想。多少年来,中国人对绘画的审美要求一直停留在这个点上。因此抽象绘画注定要在中国遭遇不解。
在我看来,最接近绘画本源的就要算是抽象绘画了,因为抽象绘画和其他绘画不同的是它没有宗教情节、文字情节,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外观描述,更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情节描写。它注重主观的个人情结反映。也就是说,绘画的本源应该是反映个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制。
传统绘画对客观外形的描述已到了非常极致的程度。通过工匠般的技术对客观物体进行精确描述,借此表达出所要的文学情节或宗教模拟情节。因此,其审美标准基本一致,而抽象艺术必须通过艺术家个人的主观定位,表达主观精神。这是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差异非常大,不可用同一审美标准去衡量。
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的形,抽象绘画注重主观的形。
在中国,人们在欣赏现实主义绘画时,就显得非常踏实。因为,画里有具体的客观外形和文学情节。但是当欣赏到抽象绘画时就非常不安。“这画是什么意思呀?我怎么一点都看不懂呀?”这是因为他们在抽象绘画面前,原来的审美标准够不上了。
美术评论家把抽象艺术复杂化了。弄得画家很不安,其实,画家在制作抽象作品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只想把自己的冲动记录下来。
西方画家同中国画家的差异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样画一条线,西方画家注重节奏为了满足需要,而中国画家是注重变化,满足感受。
凭经验来创作抽象画是徒劳的,经验本身不具备个性,一种方式一旦成了经验,就会变成共性。主观精神用共性经验来表达是可笑的。
后园(布上综合材料)
陆云华,又名陆颢方,1960年生于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举办个展:2002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陆云华艺术作品展”;2004年 “暗香后园”艺术个展;2005年,“精神后园”艺术个展;2007年,“唯美本质” 艺术个展。陆云华创作的《后园》系列作品,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将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画面上迷人的色彩上演好一幕“后园惊梦”。呈现布上油画、布上综合、纸本彩墨、瓷上作品,若初梦乍醒,不如想象空间带来的艺术灵动。
出版著作:《陆云华·后园》《中国当代艺术家丛书——陆云华作品集》《陆云华绘画艺术二十二年专辑》《陆云华油画作品集》
抽象绘画是很个性的个体行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要求。反过来说抽象绘画对欣赏者是有选择的。
传统绘画和抽象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塑造,而后者关注语言。
书法的灵魂是文字符号的结构、行气、节奏变化及个人素养。从这一点来看,抽象艺术与其太相似了。
我只对画面的空间感兴趣,空间的语言比肢体语言更丰富更含蓄。
后园系列二(布上油画)
后园系列一(布上油画)
后园系列三(布上油画)
在绘画表达上对于空间的思考与把握,我有效地融合了现代设计的理念与传统审美的经验。早年,我创作深受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影响,克里姆特略显悲剧情绪、注重空间关系且具有东方装饰放歌的形式使其深受感触,从此便开始了艺术的创作。在审美上,如果越是崇尚传统艺术的视觉经验表达,在传统中去感悟,其实有许多元素可以借鉴,这些都极富艺术养料,因此对画面的经营,要十分注重空间关系,注重画面边际与细节的处理,注重色彩的表达以及画面各种关系所形成的“场”。在色彩的表现上,纳比派艺术神秘而情绪化的色彩,曾深深地打动了我,因此我非常注重色彩空间、情感微妙关系的处理与表达。
诗人张海宁欣赏了《后园》系列,以为绯红且淡淡的画面深处,若有若无的镜像,隐隐约约,曲径通幽。让我想起了花开的那一霎、风气的那一刻,无意的一瞥,暧昧得无以言状,不知不觉中,一切都已经丝丝入扣,真的是触动了那一根神经,我开始留意陆云华,开始走入他的“后园世界”。挂在墙上的“后园”,是一扇管不住的窗,挂在墙上的“后园”,又是一面看不透的镜。无论是在哪里,无论走到多远,都会于无声处,蝶舞纷飞,暗香涌动。如此,静静地凝望之下,悄然的心动,深深的回味,一切都在“后园”之中了。
《红楼梦》中说的一句话:“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也许是欣赏的一种方法。
我认为许多“立轴”式的油画,打破了西方油画惯用的矩形格局,开拓了抽象油画的空间,产生一种崭新的视觉感受。这使我想到了米罗的一幅长达近10米、宽仅0.2米的长卷作品《无题》。据米罗基金会的里科介绍,米罗的《无题》是“一首带有明显的性示意图形符号所组成的视觉的诗”。而《后园——镜子11》和《后园——镜子13》中,则是带着记忆、回味和想象,是色与形的缠绕,就内容表达上来说,西方人的直白与东方人的含蓄依然形成鲜明的对比。
脸谱(釉上五彩)
五彩锦盘
釉上粉彩
我认为画画是件很个人化的事情,用心去喜欢才能真实起来,时间长了画画的生态环境会变得高级。因此,回到画室就无心关注这个主义、那个流派之类的名词解释。
我大半的时间都泡在具象和意象之间,有时会在抽象这边多待上一段时间。对我而言这三者并不矛盾,我就是从具象里走过来的,因此对于法国的印象主义和纳比派时期艺术一直是一种高度重视的状态。当然现在很多人已不谈这些了,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过时了。我怀疑现在有些“很革新”的艺术家可能从来也没真正去注意过。我研究色彩的那种快乐想必他们也是不会有啥体会的。所以在当代这个环境里很少能有机会来沟通。时间一长就闭塞起来,这倒也好,清静,有的是时间来思考。
我一直认为色彩不仅有情绪,而且具备性别意识。较长时间里我不停地拿红色来把玩。当大红和玫瑰放在一起时,便立马出现了性别,后园的故事情节也就微妙起来。有了颜色目光也就更迷人了,为此,有人说我有小资情调,我也就不反对了;有人说我比较暧昧,我有同感;有人说我太奶油,我无所谓;有人说我的画太过漂亮,意思是说有点行气。那我就不赞同了,这种看法太概念,难道,说悄悄话还要用只麦克风?我用色彩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没时间去揣摩人家在想些什么,一句话,是后园的情节需要。
我对画面空间的关注远远超过我对色彩的重视,能否处理好空间,对一个画家来说是篇大文章,不可有半点马虎。一个小小墨点的位置变化也会影响整个空间的气息,就像棋盘上过楚河的大军,小卒稍有移动,全军的方阵也就变化起来。空间做得宁静了,邻家女孩的细声细语就能听得更加心跳,空间摆得舒适了,说起话来也会变得更有腔调,不信你也可来试试。这点能力是我从朱耷大和尚那里批发来的。
朱耷是个操作空间的老手,他的空间可没啥多余的内容,东西放得讲究,不能多更不能少,就连他笔下的—池塘荷花都被扯得七零八落,只剩二三枝。高傲寂寞的世界,朱耷似乎多了点伤感。原来老人家会时常关起门来,一个人在里面发些牢骚。毕竟曾是一个堂堂的大明贵族。
我自知自己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人,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使命感。看到那些美术的造反派过来时,我总是避而远之,深怕他们的拳头会碰到我的脑门。但偶然也会站到窗边看外面的热闹,看到那些好像是领袖一样的人物在台上手舞足蹈,脑门出汗、唾沫飞舞地指点江山时,真是好不吃力,心里暗自庆幸,幸好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我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特别是古代文人艺术。在现在这样一个崇拜西方艺术的年代,说这样的话有点“做秀”,但不管你怎样想,我确实是十分迷恋。
说实话,北宋的那个宋徽宗,皇帝做得不咋样,可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就把绢上的空间玩到家了,看看现在有多多少少画家在他的四条边、四只角里弄得急汗满身,却还不知所云。再看那个朱耷老人的字画。尽管放了三四百年,但笔墨依然新鲜。
书法是国人最能骄傲得起的艺术,看似简单的形式,实没多少人能玩到极致。其漫长的历史走到了民国能依旧风光的人物也只剩一二了,其玄妙不能言语,如果弃之其阅读功能,那就是顶级的抽象艺术。我想美国的波洛克之类的大人物。在这些条线面前也不会有啥声音了。
同样是山水画,把现代的东西和古人的东西放在一起来比较时,不难发现,技术上肯定是短了一大截,但真正短的却是人格底线。精神层面就更加没办法再谈下去了。现在的人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笔毛还没落几根就认为自己是大师了。缺少精神信仰,又不懂得自爱,外国人的野草长到了自己的御家花园,而且多得无边无际了却还振振有词,洋人的草实在是有力道。你想国粹艺术还能有何希望可言呢。看来改称“水墨画”也无妨。就算在叫法上与国际接轨罢了。
莲
蟋蟀
五彩盖罐
也许当我们的眼睛装满了美国人的时髦,乐道于德国人的表现才能的时候;也许当我们崇拜着洋人美术发明家的稀奇玩意儿的时候;嘴里不停呼唤着“I love you”的时候,弄不好他们的画室里已经虔诚地供奉起中国的艺术了,这绝不会是天方夜谭。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名家寄语
陆云华既有北方人的豪爽,也有着南方人的细腻,这在他的作品中已有了充分体现。他基本功扎实,色彩的控制能力非常强,色彩和结构的边缘线处理丰富而自然,个人化的情绪传达尤其到位,这和当下的一些抽象作品拉开了距离。
——陈建辉 东华大学教授、艺术家
艺术家的真实,这也是陆云华一生所追求的。他一见钟情的“后园”为主旋律的命题,开拓了自我风格的抽象艺术。艳丽的粉红色调是她的肤色,框架式的直线是她的筋骨,朦胧的大小色块是她的幽灵。快快活活的他辛勤耕耘在梦幻的艺术“后园”中。
他的画在上海抽象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但愿他的“后园”会长出更新的野生陆氏花草。
——赵渭凉 著名旅美艺术家 2010年写于美国
陆云华的抽象绘画特别注重内心细致入微的感受、主观情感的表达、空间语言的构成和画面结构的把握。在对这些艺术元素的整合建构中,形成了他自己匠心独运、风格独具的抽象绘画。从本质而言,这是一种观照内在精神、关注生命体验的精神性的视觉图式。
——龚云表 著名美术评论家摘自《上海抽象艺术:城市与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