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2013-07-07 10:44:30罗平汉
领导文萃 2013年1期
关键词:核算单位平均主义单干

罗平汉

1961年3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来到广州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并请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将关于安徽 “责任田”的一份材料转送毛泽东。

田家英起初并不赞成包产到户。看到材料里讲到,一些缺乏劳动力的社员家庭,特别是孤儿寡母,在生产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致信毛泽东说:“工作是我们做坏的,在困难的时候,又要实行什么包产到户,把一些生活没有依靠的群众丢下不管,作为共产党人来说,我认为,良心上是说不过去的。”

田家英的信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他立即将这份材料和田家英的信批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的书记看。有人赞成田家英的意见,但陈云却不以为然,他说:“安徽搞包产到户,应该允许人家试验嘛!”

3月15、16日,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了“责任田”的情况。毛泽东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过了几天,他又通过柯庆施转告曾希圣:可以在小范围内试验。

但很快,安徽的“责任田”就不是小范围,而是大范围了。

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之后,邻近的一些省份听说安徽搞了“包产到户”,也要求仿效安徽的办法。毛泽东表示:“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点。”

毛泽东说“可以多搞一点”,并不是表明他已经认同了“责任田”,而是此时,他正在为解决人民公社内部的平均主义问题寻求办法。在毛泽东看来,安徽实行的“责任田”不失为解决平均主义的一种办法,可以一试。

在安徽大搞“责任田”时,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9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一份关于各地贯彻执行农业“六十条”的情况简报中说:“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丧失信心,以致发展到 ‘按劳分田’‘包产到户’‘分口粮田’等变相恢复单干现象。”

毛泽东对“责任田”的态度发生变化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河北邯郸找河北、山东省委和邯郸、石家庄等5个地委的负责人谈话,了解农业“六十条”的贯彻情况。河北一些地方实行的“分配大包干”,让毛泽东很受启发。

所谓“分配大包干”,就是大队从各生产队的总收入中,提取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生活费和管理费之后,剩下的都归生产队。生产队按照有关规定提留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外,剩下的按本队社员实际出工数进行分配。这样,经营好的队可多分而不多摊,经营差的队少分而不少摊,防止了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

毛泽东由此决定,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以解决人民公社内部的平均主义问题。这使得他对安徽“责任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此前毛泽东还认为“责任田”不妨被看作是解决公社内部平均主义的一种试验,那么,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后,他认为已找到了克服平均主义的根本途径,就没有必要搞“责任田”一类了。

1960年底以来,毛泽东为解决人民公社的问题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在他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他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的底线。他认为不能再退了,再退就退到分田单干的道路上去了。

毛泽东这种态度的变化,从196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可以看出来。《指示》说:“目前在个别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和一些变相单干的做法,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原则的,因而也是不正确的。这类地方,应当通过改进工作,办好集体经济,并且进行细致的说服教育,逐步地引导农民把这些做法改变过来。”

12月中旬,毛泽东将曾希圣找到江苏无锡,以商量的口吻说:有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否还要搞“责任田”?又说:生产恢复了,是否把这个办法变回来?曾希圣说:群众刚刚尝到甜头,是否让群众再搞一段时间?

毛泽东没有再说什么,但他的态度其实已经明朗了。

1962年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召开,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由于安徽的“共产风”等问题比较严重,曾希圣在会上受到了批判,遭到了撤职处分。

结果,曾希圣推行“责任田”也被连带批判,说“责任田”是“犯了方向性的严重错误”,“带有修正主义色彩”。3月20日,新的安徽省委常委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提出要将“责任田”在1962年内大部改过来,其余部分在1963年改过来。

“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等领导人在领导国民经济的调整时,发现形势仍很严峻。在这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西楼会议”)和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们都认为现在处于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才能渡过难关,因而对包产到户持支持态度。

邓小平对包产到户也是赞成的。6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华东局农村办公室的汇报,华东局认为安徽搞“责任田”就是单干,是方向性错误。会上,赞成和反对的意见各占一半。邓小平说:“安徽省的同志说:‘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责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试试看。”

而在此时,广大农村的包产到户也如地火,在或明或暗地燃烧。 但是,包产到户到底能不能公开合法,还有一个必经的关口,就是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

包产到户的夭折

然而,毛泽东却并不看好包产到户。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内部的平均主义是反对的,所以才决定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但他又认为,生产队内部不能没有一点平均主义,不能搞彻底的按劳分配,否则就不能给贫苦农民以适当的照顾,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农村的两极分化。

毛泽东对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他们的处境十分同情。他认为,如果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仍然穷的穷、富的富,那就有悖领导农民革命的初衷。而搞包产到户,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其实,毛泽东反对包产到户的态度已是十分明朗。他对邓子恢主张包产到户非常反感,对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没有抵制甚至还赞成也不满意。

在8月9日的领导小组会议上,毛泽东描绘了一幅搞单干(也就是包产到户)后的可怕后果:一年多就会阶级分化。一方面是共产党的支部书记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抽大烟、放高利贷,另一方面是贫苦农民破产。

北戴河会议批判“单干风”,首当其冲的是邓子恢。迫于压力,邓子恢在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

毛泽东还多次批评田家英和邓子恢,说邓子恢是“资本主义农业专家”。

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决定》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八届十中全会不久,中共中央撤销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理由是农村工作部10年没有干过一件好事。随后,各地相继作出了一系列纠正包产到户或所谓单干的决定。

从此,包产到户问题长期成为禁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猜你喜欢
核算单位平均主义单干
德国欲“单干”在欧盟引发不安
环球时报(2022-12-17)2022-12-17 17:03:27
研究所会计两级核算模式探讨
财会学习(2018年21期)2018-07-31 09:31:08
番茄整枝有技巧
今日农业(2018年5期)2018-03-24 05:53:12
新时期以来平均主义思想研究若干理论误区辨析
——以中国共产党反对平均主义理论为视角
从《天朝田亩制度》看太平天国的小农经济政策
理论观察(2016年9期)2016-10-13 10:34:36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平均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高校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的探索
小语丝
现代企业(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初级探讨
会计之友(2012年33期)2012-04-29 15:48:58
基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
商(2012年17期)2012-04-29 1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