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鑫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十八大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居民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深刻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人们对收入不同的职业的期望值与追求程度。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势必影响百姓对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期望与信心,对人们的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发生改变,功利心增强。相对于作家、科学家这些职业,很多年轻人更期望做一个星光闪耀的明星,名利双收。那些不可或缺但收入甚微的职业往往无人问津,并且人们常常对这样的职业缺乏必要的尊重。收入分配影响着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评价和判断。
人们对明星、公务员、银行职员等职业的热衷与追捧,各个大学中的商学院久热不衰,表1、表2显示的分别是调查中451名高考被录取的人数排名在前十的专业和专业选择时受“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影响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十位专业被录取的学生为246名,占到总人数的54.5%;有些专业则少人问津,如调查中没有一人报考哲学专业。据调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与未来的职业选择挂钩,热衷于一些类似经济、管理等收入高、环境好的专业,不愿意填报收入一般、条件艰苦的冷门专业。表2则显示,倾向并且报考热门专业的学生占到了66.7%。综观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结论:专业的“前景”,尤其是“钱景”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产生巨大影响。这也进一步佐证:工资收入情况对人们的职业期望值和职业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表1 调查中451名高考被录取的人数排名在前十的专业
表2 专业选择时受“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状,贫富差距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收入参差不齐,甚至对比悬殊,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在一项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45%的人认为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平衡和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1]。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收入分配不公平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并非给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分得多了,就公平,给某个人或某些人分得少了,就不公平。分配是否公平,依据的是分配与劳动贡献或者要素贡献是否相称。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民众不是对所有富裕的人都抱有敌视态度。例如,袁隆平院士在一次车展时无意中透露“家中已经有六七辆车”。然而,他的“奢侈”却没有引发网友的“仇富”。与之相对,对于由于分配不公而导致的收入差距,民众则很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心理,进而对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造成挑战。这种由于收入的非正常差距而导致的消极情绪主要包括对收入不公现象本身的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富裕阶层消极否定的思维定势两个方面。
正常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它能保证人们的积极性,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利用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巨额收入则严重挫伤了民众的感情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某些公共部门利用权力资本取得灰色收入,垄断行业的职工控制资源独享巨额利润,社会普遍重视资本要素而轻视劳动要素,个别人投机取巧跻身富人阶层……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消极情绪。正如表3、表4所显示的那样,被调查者对于通过非正当手段致富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者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的情绪[2]。当下涌现的下岗工人集体上访、女保安仇富心理失衡划伤11辆汽车、城市公共设施遭到低收入阶层和无业游民的破坏等现象,都与下层群众对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不满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对非正常的收入差距的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对抗。
表3 被调查者对于通过非正当手段致富的人的态度
表4 被调查者对于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者的态度
我国当前正经历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我国正处于“政治——身份型”向“经济——职业型”分层结构转变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经常是“阵痛期”,即社会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的“高风险”时期[3]。此时,富裕阶层往往占据丰富的社会资源,并有意识或潜在地排斥其他阶层进入,形成相对封闭性的利益集团。而物质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则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当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富裕阶层不对等时,便很容易心理失衡,产生相对剥离感和社会不满情绪。面对富裕阶层的优厚生活条件和社会不公现象,处于这两个阶层的人们常常会以偏概全,对所有或大部分富人产生消极否定的判断,认为社会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只集中到了个别人的口袋,并极端地抨击这种现状。由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会使人们对富裕阶层财富来源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所以产生了“仇富”的社会现象。
当今中国,人们普遍有一种“罗宾汉情结”,即一种不问是非曲直便支援弱势群体的心态[4]。与之相对,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往往在相关冲突中受到舆论的猛烈讨伐。今年5月4日,网上一篇题为《石桥铺惊现“我爸是李刚”,奥迪哥暴打摩的仔被围》的帖子热传,该帖子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当日发生在石桥铺的奥迪司机打人事件,现场很多人声称要把奥迪掀翻。然而,事后证明帖子所言内容失实,事情起因是摩的司机不让车位。
以上问题的直接根源还是社会经济的落后与制度的不完善,但由于人们对富裕阶层的社会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并且难以更改,因而遇到社会矛盾激化,富人往往就成了人们发泄不满的直接对象和宣泄不公的替代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我国社会分层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刻变化。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心态。基于收入分配对人们职业期望和不良社会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调节和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从根源上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着力解决因政策因素造成的初次分配中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使社会成员的贡献与其收入相符。此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例如完善税制,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控制或打破不合理的行业垄断等。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社会底层群众生产生活的扶持和帮助,使其有机会获得所需的社会资源。
2.注重对人们职业选择和职业追求的引导。收入水平固然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如果眼中只有“钱景”而盲目追求高薪职业,则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良好开展,造成某些领域和部门人满为患,而某些职业无人问津。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和功利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社会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十分重要。
3.端正对收入差距的认识,疏导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社会不良情绪。由于个人收入分配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源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客观状况,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由个人收入分配状况所引起的社会消极心态。通过大力宣传和不断引导,使民众摆脱传统观念中对富裕阶层消极否定的思维定势的束缚,用自主的思考分辨正常的收入差距和非正常的收入差距的区别,用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1]孙兴玲,王建军.合理收入分配,调整社会心态,构建和谐社会[J].前进.2010,(12).
[2]马广海.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J].东岳论丛.2008,(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0.
[4]人民网——人民日报.网络释放网民求公平愿望,弱势群体获一边倒同情[Z].2012-07-03 http://news.sohu.com/20120703/n347112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