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芳 赵 洲
(1.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11)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总和,主要内容涉及但不包括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科技思想。根据这一定位,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分别运用“邓小平+文化”、“邓小平+文艺”、“邓小平+精神文明”三种题名组合进行文献搜集。因为文化与文艺具有相近性,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检索,保证了最全面、最大量获取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文献。通过在CNKI数据库中实施检索并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在1978年到2012年10月的时间范围内共获得了“邓小平+文化”文献522篇、“邓小平+文艺”文献375篇、“邓小平+精神文明”文献460篇,共计1357篇,见表1。
表 1: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表
1995年11 7 27 45 1996年20 28 89 137 1997年17 29 125 171 1998年31 17 58 106 1999年20 55 29 104 2000年19 0 20 39 2001年25 17 5 47 2002年18 6 6 30 2003年20 15 7 42 2004年118 36 15 169 2005年55 15 7 77 2006年27 10 5 42 2007年32 7 2 41 2008年25 3 3 31 2009年23 5 0 28 2010年18 5 3 26 2011年11 5 2 18 2012年1-10月12 2 0 14合计(篇)522 375 460 1357
通过检索共获得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文献1357篇,可以看出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非常活跃、成果丰富。从表面信息看,文献标题内包含“启示”、“体会”、“论”、“浅析”、“试论”、“论析”、“论述”、“述评”、“研究”等标示文献体裁的词汇,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2年,发表刊物主要为社科院所、高校、党校、党政部门、出版社出版的社科期刊、党报、年鉴等。从其数量、题名和内容来看,可以把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始起步阶段(1980年-1992年):这一阶段包括13个年度,特点是文献数量少(共115篇,占全部文献量的8.5%,年均0.88篇),内容以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体会、笔记、札记、综述为主。第二阶段为逐步进入高潮阶段(1993年-2005年):这一阶段包括13个年度,特点是文献数量多(共1042篇,占全部文献量的76.8%,年均8篇),文献内容涵盖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战略、文化建设、文化工作、文化安全、文化开放,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文艺理论、文艺思想、文艺批评、文艺审美,精神文明建设等,特别是树立了1997年、2004年两个研究高峰,文献量分别为171篇、169篇,占全部文献量的12.6%、12.5%。第三阶段为稳步拓展阶段(2006-2012年):这一阶段已大体经历7个年度,特点是数量比第一阶段多、而又比第二阶段明显减少,共有文献200篇,占全部文献量的15%,年均2.9篇,年均文献数量是第一阶段年均数的330%、第二阶段年均数的36%,内容上出现了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动力、文化统战、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汇,表明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在历经高潮、取得丰硕成果后,进入了更加稳健、理性并不断创新的阶段。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唐代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既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文化思想发展形成的过程的反映,又是研究者积极弘扬邓小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主动行为。结合检索文献的年度分布状况和实际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一些演变规律,见表2。
1.紧跟文献发表和出版的步伐。学术研究必须占有资料和素材,邓小平有关文献的发表和出版为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提供了契机。1980年6月发表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李沛、王佑夫的《正确认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学习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体会》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学习《祝词》的体会”、“学习《邓小平论文艺》的体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等相类似的副标题频繁出现在文献中,表明这一时期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具有学习性、针对性、分散性的特点。经对1992年底以前发表的11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标题中包含“文艺”的文献数97篇,占84%,表明在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初期主要以“文艺”为研究对象。
表 2: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文献数量变化折线图
2.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密切相关。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内容。但是这一政策的出台并未引发学术研究的大力跟进,到1993年前,标题中出现“精神文明”的文献数量仅有14篇,占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专题文献总数460篇的3%,说明这一《决议》未能得到有力的宣传研究贯彻,表明全社会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失之偏软,1989年发生的“六四”风波与此不无关系。因此,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后来这种研究状况因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切实的重视有了明显改观。随着1994年《邓小平文选》出齐,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199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包括精神文明、文化、文艺等专题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逐步形成热点,呈现出系统化、体系化、全面性的特点,并在1997年出现了精神文明研究的高峰,在2004年出现了文化思想研究的高峰。从内容看,自2003年到2006年,出现了一批总结十多年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式的文献。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活跃与丰硕,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得到了加强。
3.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相吻合。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逐步走向成熟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初步形成;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形成轮廓;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第四阶段,经过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和我国宪法。从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看,1980-1992年的13年间共有115篇,年均9.6篇;1993-1997年的5年共有428篇,年均85.6篇;1998-2007年的10年共有668篇,年均66.8篇。分析比较这一数据表明,在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研究成果较少,说明科学研究有一个探索开拓的过程;到邓小平文化思想达到成熟之前的几年,研究文献达到了峰值,说明研究成果反映了理论发展实际,并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给予了有力推动;在邓小平文化思想达到成熟之后的十年中,学界持续保持了高密度、高热度的研究态势,充分说明邓小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文化思想既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术界的重要使命。
在基本范畴上,笔者倾向于根据张景荣的观点,把邓小平的文化概念分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人文意义的文化、文化部门的文化四种形态。[1]在思想体系上,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与渊源。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有四个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民族性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邓小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精神指导;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对近半个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深层次思考是其实践渊源。[2]
2.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性质与定位。有的学者称之为邓小平文化战略观。战略体现性质,决定定位。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文化战略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战略方针;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实践关系的战略方针;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这是邓小平处理文化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战略方针。
3.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要求。综合学者们的观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三是坚持古今中外的开放的文化观,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四是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并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归纳。五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属性。学者们一致认为,虽然“三个面向”最初是针对教育提出来的,但它不仅仅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定,也指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3]
4.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征与价值。学者们围绕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征发表了很多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包括:人民性、民族性,科学性、真理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继承性、发展性,务实性、实践性等等。[4]这些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特征,说明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进文艺创作、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邓小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基石和理论内核,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5]
[1]张景荣.邓小平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2]赵明杰.论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渊源[J].决策探索.2011,(5).
[3]陈始发.十年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5,(1).
[4]赵丽.近年来邓小平文化观研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闫晓英.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