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

2013-07-05 05:27陈烈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

陈烈

【摘 要】本文对我省产学研合作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我省产学研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我省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产学研合作范畴进一步扩大,从原先的以产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扩大到以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辅助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再生产、知识传递和知识转移,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功能。

1.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工业企业背景,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投入和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时黑龙江省也是一个科教大省,科技人员比重和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具有较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缓慢,远未形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制约了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方位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科技厅创造性地提出“政产学研金介”结合,大力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转移、产业化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面临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信息不灵等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黑龙江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高速、快捷的专家技术咨询渠道,这成为加快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黑龙江在全省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一个高效畅通的“桥梁”,促使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加快企业自主创新速度,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黑龙江省组织了全省29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171名专家学者,成立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搭建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2011年,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的新要求,省科技厅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对科技的需求,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产业项目建设,更好地支撑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开展成果对接活动233次,组织企业家走进高校、院所等单位983家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4070项;组织科技人员24580人次走进企业、园区等单位2376家次,发布和推介优秀科技成果、技术12587项,促成企业和高校、院所签署351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及合作协议,签约金额31.9亿元,实现总投资额68.3亿元。

全省13个市地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中,主动进入高校、院所,组织召开各具特色的专项对接会,围绕本地产业特色积极找成果、求技术、对接洽谈、开展合作。在351项签约项目中,通过市地组织签约的项目达274项,占全部签约项目的78%。这些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化,有效支撑了十大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步。

2011年全省企业R&D;投入已占全社会R&D;投入的66%。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加强对企业购买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的鼓励,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极大地激发了高校、院所的热情。一是释放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潜能。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高校、院所主动进入园区、进入产业、进入企业,与经济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天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的“东农712番茄新品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给予经费支持。二是激活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省中医研究院通过联合开发、技术转让、院企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将多年的成果在企业转化。“芩百清肺浓缩丸”项目成功转让给哈尔滨天合力制药有限公司,达产后预期年产3200万盒,销售收入15.9亿元。三是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走进企业。东北农业大学选派36名中青年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大庆市大同区、肇州县、杜蒙县30个乡镇及林甸县温泉棚室基地指导农业生产。

2.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主导推动作用和跨部门的协调作用至关重要,尽管政府各部门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组织协调和监督乏力,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合作、协调、监督机制。政策重复和脱节、机制难以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等方面,还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难以形成对产学研支持的合力。

2.2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调推进机制仍未形成

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政、产、学、研、金、介等多个部门及方面,由于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产学研结合所涉及到的各政府推动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致使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并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条上。产学研三方主体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属于不同系统,其体制、机制、管理、环境条件、价值取向等也不尽相同,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亦存在差距。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虽都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但又都希望保护自己所属部门单位的利益。区域壁垒、行业垄断、部门分割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产学研合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难以形成协同的政策推动力。

2.3产学研三方合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主动、积极地与企业合作上尚有许多障碍、顾虑和困难。高等院校以发表学术论文论著、成果获得政府奖励为评价导向,以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衡量科研水平,尤其是用SCI、EI论文数量衡量科研水平,对技术的市场应用性考虑甚少,对与产业界的合作愿望不强烈。科研院所由于改制等因素影响,一些研发能力较强的院所都有自己的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而一些生存困难的院所无力为企业服务。很多企业目前仍以通过规模扩张来增加企业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要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愿望不足,对技术还是“重引进、轻吸收”,因此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兴趣不大,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对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国有企业由于自身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原因,缺乏合作的强烈需求,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虽对合作需求旺盛,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能够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较少,能够提供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更少,实现有效合作的能力不足。所以在产学研合作上各方还都缺乏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2.4产学研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待完善

产学研合作涉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与个体创新相比,利益分配和协调更加复杂。知识产权和利润是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方既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但又常常因为分工职能不同而产生利益分配的冲突。在产学研合作协议中,往往因对责、权、利界定不清,风险共担意识薄弱,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而为日后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留下隐患。

2.5产学研合作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投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很多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风险大、投入高、周期长。由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资金不足、自我转化能力不强,企业也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加之经济实力有限、融资能力弱,致使产学研合作常因资金问题而搁浅。目前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尚未形成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尤缺金融系统给予的稳定资金支持。拓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对策与建议

产学研结合工作涉及科技、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创新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才能把产学研结合工作推向新阶段。

3.1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环境建设

加强更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并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体系,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的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构,如研究院、技术中心、科研基地等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消除合作障碍。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体系,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

3.2加快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政产学研之间逐步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一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由双向对接向多向合作转变,由短期分散式向战略联盟式转变,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持续合作、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研发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加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长效合作的新机制。

3.3进一步发挥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合力,为长期有效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年度考核,从领导力量和组织层面上保证发挥好政府行为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的独特功能和历史性作用。三是研究与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四是突出重点,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成。五是坚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

3.4强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二是引导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计划。三是继续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推动重点企业引领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开展。五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3.5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结科技和经济的桥梁,推动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能力,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以提供创新创业条件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重点,面向企业及研发人员提供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管理咨询、法律与财务咨询、市场策划与营销及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服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3.6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快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机制,引导银行、保险、风投等金融资本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带动、社会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投入。三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四是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或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稳定长期的合作。五是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风险投资机制。

【参考文献】

[1]哈晓莹,代凤关,唐志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6).

[2]石定环.政府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政策导向作用[J].中国科技产业,2009,(2).

[3]汪刚,余信理,赵继缸.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4]史艳.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

[5]李翔.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15):58-61.

[6]任秀华,郑晓齐,李汉邦.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7]马卫华,许治.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特点.科技管理研究[J].2010,(33).

[8]李新男.集成产学研之力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链.科技日报,2007,8,5.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