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生
我们旮旯村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7户人家,143个村民。
我们村地处山沟沟里,虽然有山,但都是林木不长、鸟兽不栖的石山;虽然有田,但都是土壤贫瘠、旱涝不保的薄田。旮旯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住的是干打垒的泥瓦房,啃的是红薯地瓜,穿的是打过补丁的衣服。旮旯村人的愿望是风调雨顺,过上温饱的日子。
但也有例外。二十多年前,我们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叫大龙。大龙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离村子数百公里的外县。大龙一路拼搏,步步高升,前几年当上了县长。大龙虽然是个县长,但鞭长莫及,对旮旯村并没有什么帮助,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大龙的弟弟小龙,大龙把小龙一家四口接了出去,并让小龙承包大大小小的工程,一年的收入保守估计也有二三百万,小龙自己说的数目还更大。我们村人一个个眼睛瞪得像铜铃,但也只是羡慕,仅此而已。富得流油的小龙在城里买了房子购了车子,风光气派。
尽管如此,小龙一家四口的户口却还没有迁走,从理论上来说,他们还是地地道道的旮旯村人。小龙一家清明时节都会回村给先人上坟烧香,有时春节期间也会回来看看,给几个至亲晚辈发发压岁钱。他还拿出二三十万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平时没人住,长年空置着。
一年一度的数据统计工作是要进行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是全村的人均收入,这都是要一级一级往上报的。根据现有的标准,统计口径当然是户口人数。我们村除小龙一家外,人均收入本来在1300元左右,但加了小龙一家最保守的收入200万在内,全村人均收入一下子就超过了1.5万元。
被富了起来的我们村,除小龙一家外,住的还是干打垒的瓦房,啃的还是红薯地瓜,穿的还是打过补丁的衣服。村人的愿望仍然是风调雨顺,过上温饱的日子。
(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