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的认知与反应*——基于近十年国际主流民调数据的分析

2013-07-04 12:56翟石磊
社会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力影响力

翟石磊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相继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日益认可并相信中国最终会崛起。但国际舆论界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路径”和“归宿”的猜测和怀疑一直在发酵。中国政府于2003年正式提出“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战略,强调中国的发展或崛起走的是不以危害其他国家发展利益为前提的和平发展路径。当前,国际舆论界聚焦于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崛起,而对于中国软实力发展尚未形成共识。我们所讨论的中国崛起更多的是指未来。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时,恰逢美国内政外交处于调整时期。当今中国与其有几分相似。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巧妙”地融入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核心,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直接考验。而软实力无疑被看作为突破口,也是中国的“软肋”。那么,中国是否拥有与大国实力相对称的软实力?回答此问题有两个角度:一是梳理中国致力于发展软实力的政策,强调从中国角度看中国方面对软实力的“投入”成本,或者说是“从内向外看”。二是“从外向内看”,即通过测量和检验国际社会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来评价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前者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必须看到,一国软实力不仅对内,同时更是对外。而考察对外软实力的影响力,绝不能回避国际社会的认知和反应。传统的研究大都将重心放在中国自身的“软实力测量”方面,或者从智库学者的学术讨论及媒体报道来分析,而对于国际社会公众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力的认知与反应却研究不够。事实上,国际社会公众对其所在国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鉴于此,本研究以美国作为参照对象,考察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

一、软实力与软实力影响力

何谓大国与小国?传统的标准主要是将硬实力 (如经济、军事、国土面积等)作为划分指标。但如此的区分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非硬实力因素——软实力。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硬实力方面处于劣势 (如韩国、新加坡、瑞典、梵蒂冈等),而其软实力却举世瞩目。硬实力资源的短缺恰恰刺激了其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而大国之间的竞争则更多体现在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层面。这不仅是维护硬实力影响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获得持续影响力和避免大国之间直接冲突而形成的非对抗性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存在模式。

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继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 (或曰政治价值观)和国际制度所构成①[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10页。。他采取枚举法来分析软实力,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视为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用一个连续体来表示软硬实力之间的关系:

命令性实力 强制 诱致 议程设置 吸引 同化性实力②Joseph S.Nye,Jr.,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1.1 05,No.2,1990,pp.177-l92.

奈关于软硬实力之间关系的模型展示出国家实力对外部力量的影响路径和强度变化:即从强硬对抗到柔性吸引,从施加外力威慑到认同与主动依附。从这个角度讲,软实力对实现成功的外交战略的确具有硬实力所不具有的彻底性、长期性和低成本性。门洪华认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家形象和国际制度构成中国软实力内涵,也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功”,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功”,而国际制度联结并跨越两者,成为中国展示和建构软实力的主要渠道③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笔者以“软实力”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设定文献发表时间为1989年—2012年之间,检索CSSCI期刊中相关研究成果,共检索到900篇相关论文。从数量上可以看出,软实力研究的确已成为一门显学。有研究将中国软实力研究划分为四类:“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软实力的由来与发展、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学者们在软实力的定义、来源、分类、特性、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④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国际论坛》2007年第3期。。但对软实力的评估和测量,海内外智库、民调机构在软实力传播和研究中的作用等成果偏少。

从当前研究文献来看,比较中美软实力的研究不少。如胡键从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角度对比中美软实力⑤胡键:《软实力新论:构成、功能和发展规律——兼论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张红忠等的《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⑥张红忠等:《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状况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李庆四的《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⑦李庆四:《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等。这些研究固然兼顾了某一国家或地区民众对中国软实力发展的认知和反应,但缺少全局性和全球视角。同时也要看到,研究软实力问题不仅要描述软实力海外传播的现状,也要注重软实力战略的实际效果;或者说软实力是否真正产生了“力量”(power)。为此,评估和验证软实力影响力成为一门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软实力的“软”的特性,评估和测量标准及可操作的手段一直存有争议。甚至有学者提出软实力不可测量⑧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评估国家软实力,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目前国内以定性为主。门洪华从文化要素、观念要素、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角度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研究①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国际观察》2007年第2、3期。。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但其分析评估侧重于政策分析,而缺乏相应实证数据的支撑。可以说这是个遗憾。

有学者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角度考察中国软实力海外影响力②罗能生、谢里:《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求索》2010年第9期。,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核心力六大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提倡从海外视角考察中国软实力评估③唐彦林:《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这也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热点。如王京滨从实证调查角度考察中日软实力问题④王京滨:《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有学者提出了“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调查进行验证分析。但由于样本偏少,说服力较弱⑤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贾海涛在《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试公式》文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并对政治体制、价值体系、科技与教育的实力、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准、创新以及外交等多方面指标进行了尝试性的测试⑥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试公式》,《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其他的关于中国软实力影响力的量化研究主要体现为对媒体报道的分析。如《从海外媒体对世博的报道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以英美为例》⑦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外媒体世博报道及其效应分析”课题组:《从海外媒体对世博的报道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以英美媒体为例》,《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以及《中美软实力在G20峰会中的比较研究——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⑧吴瑛:《中美软实力在G20峰会中的比较研究——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但媒体视角的研究也有其固有的问题所在:媒体对中国议题的设置和新闻报道本身是出于媒体价值观和利益需求,并不能全面反映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软实力现状。阎学通等提出的软实力定量衡量结果表明: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1/3上下。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国际普遍度低于美国;在国际动员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的盟友数量太少,但中国的国内动员力则强于美国。短期内,中国难以在国际吸引力上缩小与美国的差距⑨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软实力研究的主流思路为:分析理论内涵的多,提出实现路径的多,跨学科融合的多,国内视角考察的多;而国际对中国软实力认知研究少,国际舆论反馈研究少,中国与他国软实力比较研究少,软实力评估和测量研究少,海外智库、媒体和民调涉华软实力研究少,微观视角观察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反思和发展软实力概念少。基于此现状,笔者认为,研究国际民调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笔者认为,软实力影响力是软实力的外在体现,是国际社会对一国软实力的认知和态度。这也是构成一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软实力的构成,本文将国际公众对中美软实力影响力的认知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国际影响力。从舆论结构和形成过程来看,国际传播既是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舆论场域中发展的结果体现,也是推动的内在原因。第二,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力。该维度作为软实力的主要内容更容易走入公众视野,进而形成软实力影响力。第三是国际威望。该维度主要体现了软实力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软实力发展成一种力量 (Power)的体现。为了进一步比较中美软实力的影响力,本文对中美两国在亚洲地区的软实力影响力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美软实力影响力对比:多维度的综合分析

舆论在西方被表述为“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公众的共同知觉和信念构成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优势意见,而民调则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主流意见和态度[10]刘建明等:《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96页。。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国际主流民调机构:世界舆论调查项目 (World Public Opinion),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等①WPO等国际民调机构 (智库)因为其对国际舆论的权威调研与分析而备受关注。本研究所选择的调研数据均来自这些机构近十年的公开发表的报告。。这些机构在国际民调领域享有盛誉和威望,其调查范围覆盖全球,并且其调查样本、问卷设计等也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市场的考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机构均属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因此,其国家意识形态偏好及其可能隐含在调查中的定势思维和偏见难以避免地卷入其中。这些均需给予批判式解读。由于目前中国缺乏有如此国际视野和业务能力的民调机构和智库,故而西方民调数据不仅是作为本研究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最直接地体现出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也有其特定的意义。

1.国际传播与软实力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如此快捷、全覆盖的传播形态也被视为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能力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来讲,拥有了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就掌握了影响全球舆论,掌握全球话语权的关键。研究显示:西方三大通讯社 (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五大电视网和新闻报刊(《时代新闻周刊》、《经济学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操控国际舆论。也就是说西方主流媒体通过对国际问题设置议程和舆论宣传控制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②孟彦、樊剑英:《怎样看待当今的国际舆论格局》,《军事记者》2010年第11期。。根据皮尤研究机构2010年-2011年期间的连续调查③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Less Interest in Europe,February 24,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israel,当受访者被问及:您对发生在哪些国家的新闻感兴趣?结果显示,对中国新闻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为34%,35%的受访者认为有些感兴趣,两者相加有69%的受访者对中国新闻感兴趣。在所有涉及的国家中排名第五。而发生在伊拉克的新闻举世瞩目,共计有78%的受访者称感兴趣。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伊战的卷入和整个中东局势问题。而对中国的兴趣更多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强势表现。其他几个排名靠前的国家分别是阿富汗 (77%)、朝鲜 (70%)和伊朗(70%)。而有关西欧和北美地区的新闻并不是最受关注。将中国与伊拉克、阿富汗、朝鲜和伊朗列为最受关注的媒体报道区域,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中国问题。

但是,当被问及“关注近期新闻时,您对如下与本国之间关系的新闻是否感兴趣”④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时,很明显,该问题与皮尤的调查不同,是将受访者与调查问题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和关切,要求从国家间关系角度来评价其关注新闻的兴趣;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澳大利亚的新闻最感兴趣。比较中国和美国,对中国新闻极其感兴趣的比例为20%,有些兴趣的比例为55%,二者相加之和为75%;对中国新闻不太感兴趣的比例为16%,从不关注的比例为6%,二者相加之和为22%。对于美国,非常关注的比例为38%,有些兴趣的比例为46%;二者相加之和为84%,高于中国。而不感兴趣的比例为10%,从不关注的比例为6%。二者相加为16%,低于中国。

其次,除了新闻曝光率差异以外,媒体报道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形象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报道议程设置、新闻叙述的框架设计等,都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的形象和受众认知。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2009年期间,美国媒体主要报道中国议题按照所占新闻版面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汶川地震、奥运会示威抗议、西藏示威抗议和民族冲突⑤Pew Research Center,Global Trouble Spots Top Public’s News Interests Strong Focus on Asia,Less Interest in Europe,February 24,2011,http://pewresearch.org/pubs/1906/public-interest-news-foreign-countries-iraq-afghanistan-mexico-israel。尽管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崛起中的经济大国,尽管国际媒体对中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但掌控全球舆论导向的西方传媒集团更加关注中国的各种灾难、社会动荡甚至冲突;而对于中国发展成就和国际贡献的报道显然是不够的。从舆论传播角度来讲,做大中国国际媒体,与国际同行展开合作和对话,积极回应国际关切,并通过舆情分析把握国际舆情中的中国议题,应作为提高中国软实力的现实突破口。

2.中美软实力影响力比较: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和民主思想

为什么美国如此吸引全球留学生和移民?是美国的科技文化,还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根据皮尤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对外输出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式民主”在国际舆论中形成了“喜忧参半”的格局。已逝美国知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因其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论而闻名于世。他认为:第一,世界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西方文明将取代其他低等文明而成为普世文明;第二,儒家文明将联手伊斯兰文明对抗西方文明。民调数据显示: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对立局面并不清晰。根据皮尤研究机构的另一份民调数据显示:针对“您认为美国的观念和社会习俗在本地区传播是好事还是坏事”(Is it good or bad that American ideas and customs are spreading here?)的问题,2002、2003、2007和2012这四年全球民调显示,仅有6个国家和地区 (以色列、日本、菲律宾、尼日利亚、乌干达及象牙海岸地区)曾经出现超过50%的积极态度持有比例。而其他地区,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对美国文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持消极态度①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Ideals and Customs,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2&country=58。可见,对美国文化输出的反对声音不仅来自发展中国家和非基督教文明国家,所谓“西方文明同盟”内部的反对声音也毫不示弱。

其次,作为构成美国软实力和价值观支柱的“美国民主”思想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也不是十分均衡,抵制与欢迎态度在不同地区都存在。针对问题“您对美国民主理念持喜欢还是不喜欢态度”(Do you like or dislike American ideas about democracy?)的调查②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Democracy,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3&country=7&response=Dislike,结果显示:在接受民调的国家中,有29个国家曾经出现至少一次50%及以上的认可比例,并且这样的比例高峰期出现在2002年,随后逐步有下降趋势。这说明美国的民主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国际市场,这也是美国发挥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武器”。但随着美国深层卷入中东“反恐”战争和近期的“茉莉花革命”,美式民主也逐步受到了质疑和抛弃。2012年下半年以来,因为美国人拍摄亵渎伊斯兰先知默罕默德的电影而引发的伊斯兰二十多个国家反美浪潮,愈加凸显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矛盾。曾经在美国支持下上台的“反对派”并未按照美国人的预先设计推广美式民主,回归与再认同则成为了新的趋势。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一直强调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外援助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为砝码。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和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模式和中国的孔子学院。“中国模式”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这也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甚至在欧债危机期间,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提出要重视中国发展模式的经验。从软实力输出模式来讲,美国模式为:人权+民主+经济援助=外交合作;而中国所推行的模式则为:经济援助+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外交合作。相比之下,中国模式更具有务实性和对等性。但国际社会对中国软实力的海外传播的质疑声一直未消除。这其中既有西方,特别是美国长期主导国际话语体系的现状因素,也有中国与对象国政府和民众之间对话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因素。西方媒体等大肆渲染中国对他国的“投机行为”或“实用主义”倾向,而忽视了中国与它国之间的“非文化入侵式”的软实力对话。

除了价值观等深层隐性因素以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的显性存在主要以各类文化产品形式体现。而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则是最能直接走入普通公众视野和生活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等影视制作公司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根据皮尤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针对问题“您对美国音乐、电影和电视持何种态度:喜欢还是不喜欢” (Do you like or dislike American music,movies and television?)的调查①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American Music,Movies and Television,2002,2003,2007,2012,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5&country=64,结果显示:东亚、中东、拉美和东欧地区国家对美国文化产品输出的赞成态度平均低于50%;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甚至低于20%。而中国、韩国、秘鲁和乌克兰对美国文化产品的态度在50%这条均线左右摆动,体现了这些国家公众对美国文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

皮尤研究中心所开展的另一项关于美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 (包括美国影视产品、科技和美国理念)的全球民调结果显示:无论是美国传统盟友如英、法、德、日等国公众,还是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公众,均对美国的影视产品和科技在本地区传播持积极态度,但对美国民主理念 (American ideas and customs)持反对态度。特别在欧洲,持支持态度的比例大都不高于30%②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Ri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47-Nation Survey Global Unease With Major World Powers,June 27,2007,http://www.pewglobal.org/2007/06/27/global-unease-with-major-world-powers/。这与前一国际民意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国际公众积极欢迎美国的先进科技和影视产品,如美国的苹果手机、微软、好莱坞、迪士尼等均在全球拥有较积极的评价和良好声誉,但美国推广“美式民主”的市场也越来越窄。近两年发生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在美国支持或默许下执掌政权的反对派在完成政权交接以后,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愿展开民主改革,而是按照其既有的国情发展;在世俗化政府和宗教政权之间,后者的呼声和趋势日益凸显。

然而,中国在时尚文化和影视文化领域则相对落后。据调查:超过三成的海外观众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电影。他们最喜欢的中国导演前三名为李安、王家卫和张艺谋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于2011年发布《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报告》。调研共发放问卷1450份,有效回收1308份,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调查人群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主办方又对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及偏好、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的认知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析。。此外,从各类国际著名影展和文化评比活动如威尼斯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等可以看出,中国仅仅是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出现。中国的重要性不是以影视文化等软实力因素对外影响力彰显,而是基于中国国内影视文化市场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吸引力而产生的。

此外,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人文社会领域,其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也是美国人文精神支柱之一,而正因为美国人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才造就了美国当代的领先地位。纵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品牌,如微软、苹果手机、脸书等无不产生于美国。美国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人才培养以及研究机构设置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尽管近年来中国在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旧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在国际受访者看来,中国与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差距明显。中国产品往往被认为是低端的,所谓“山寨”、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抄袭,等等。负面形象明显。

在关于“谁是世界创新引导者”调查中,美国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当前还是10年以后,美国都始终是世界创新引导者。其次是日本,中国排在第三位。在中国受访者看来,无论是当前还是10年之后,美国始终都是全球创新引导者;中国创新能力将会在未来10年明显提升,超过日本和德国。而在印度人看来,美国当下和未来10年都是全球创新引导者;印度则是创新指数始终高于中国④Chicago Councils on Global Affairs(CCG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Results of a 2006 Multination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6.。同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发布的“世界文化报告”所引用的关于世界创新力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创新能力指数低于美国一个档次⑤UNESCO,Investing in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2009,p.172.。

皮尤的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受访者对问题“您是否欣赏美国在科技方面的先进地位”(Do you admire the United States for its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s or not?)的调查,除了俄罗斯(41%、40%、32%、33%)和巴基斯坦 (42%、72%、36%、47%)认可美国科技创新比例低于一半以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当然也有变化,比如土耳其 (42%、72%、36%、47%)在近两次调查中显示出消极的态度倾向①Pew GlobalAttitudesProject,American Technologicaland Scientific Advances,2002,2003,2007,2012,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46&country=235&response=Do%20not%20admire。

3.国际信誉与威望:高层级的软实力影响力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开赛日即创造辉煌。在开幕之前,中国记者就受到了特殊的“关照”。奥组委新闻中心专门贴有中文书写的提示语,提醒中国记者不要乱拍照。同样,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中国在游泳、体操等项目中摘金夺银;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成绩质疑不断。这说明,在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加的同时,国际舆论评价中国形象逐步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体概念转到公民个体,从具体的个体印象来评价国家形象;这是国家形象研究的一个趋势。英国媒体首先质疑的是中国游泳小将叶诗文的“超越男人的、不可思议”的速度。西方舆论称其可能服用兴奋剂,因为中国有先例。其实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一个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的国家,为何依旧被国际舆论质疑?除了传统观点认为西方国家一贯妖魔化中国,对中国不友好的国际组织和个人利用各种机会给中国抹黑之外,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中国在国际舆论界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和地位。我们需要面对现实,而不是简单地质疑对方的动机。中国究竟具有怎样的国际威望和影响力?这些属于国家软实力的更高级阶段,是将国家软实力资源充分利用后所达到的一种“权力”的状态。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行为的信任度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软实力,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开展国内外活动的成本,也是良好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体现。这既与一国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威望以及一贯地履行国际责任有关,同时也是成功进行国际公关的结果。

对比中美两国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三个调查国家中,对美国信任度最高的是韩国 (46%),其次是印度 (39%),第三是中国 (35%);而对美国信任度的消极评价最高来自中国 (59%),其次是韩国 (53%),最后是印度 (52%)。在关于中国信任度方面,比例最高的受访者出现在印度 (42%),其次是韩国 (38%),第三是美国 (37%);在信任度消极评价中,最高比例出现在韩国 (61%),其次是美国 (58%),最后是印度 (49%)②Chicago Councils on Global Affairs(CCGA),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Results of a 2006 Multination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2006.。比较中美两国在他国公众眼中的信任度可以看出,在印度和韩国公众眼中,中美两国国际行为信任度略有差异,美国均高于中国;而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度也是小组中最低,这说明了中美两国公众互不信任或信任赤字的局面。在不够信任的测量问题上,在印度,美国得分高于中国;而在韩国,中国高于美国。而在中美两国互评中,比分几乎相同。

无独有偶,另一份国际民调数据显示③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受访者对中美两国是否是世界负责任国家的评定(包括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均存在差异。在积极认可方面,美国明显占有优势 (美国15%:中国6%),但在某种程度的认可方面,中国则领先美国6个百分点。积极评价两者相加,美国以41%的比例小幅领先于中国 (38%)。而在消极评定方面,不太认可中国的比例为34%,美国的则为30%;在根本不认可方面,中国为18%,美国则高于中国,为23%。二者相加,中美两国等分十分接近,分别为52%和53%。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国际公众舆论中的责任形象差别不大,不负责任的形象均远超其负责任的形象。

从具体来看,认可美国负责任形象的国家主要是非欧洲国家,其中以色列 (81%)、菲律宾(85%)、澳大利亚 (59%)和波兰 (51%)对美国的认可比例均超过一半。而不认可美国负责任形象的国家则出现在亚洲、拉美和欧洲。其中最不认可美国负责任形象的国家为阿根廷(84%),其次是秘鲁 (80%),第三是俄罗斯 (73%)。法国作为一个西方国家,其对美国的负责任形象并不认可 (72%)。其他比例过半的国家分别为印尼 (64%)、中国 (59%)、亚美尼亚(58%)、泰国 (56%)、韩国 (53%)和印度 (52%)①World Public Opinon(WPO),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CCGA):World public opinions on China’s rise,2007.。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衡量其对中国和美国是否是负责任国家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以色列和菲律宾。而放眼全球民调,中国在最信任层面落后于美国,其他的层面则相差无几。并且在综合信任比例方面,不信任比例高于信任比例。也就是说,中美两国在全球的负责任形象都受到了质疑。

三、中美软实力的较量:亚洲视角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亚洲逐渐被视为继欧洲之后的又一个全球中心。2012年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太”,对中国实施所谓的“再平衡”战略,都是为了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压制中国影响力的表现。根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08年的调查报告②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该报告将软实力影响力指数限定在0—1区间。,中国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可谓旗鼓相当。这份报告也印证了为什么美国担心中国正在挑战其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力的顾虑。

首先是中美软实力对比 (综合性调查)。可以看出,在美国公众看来,中日韩三国的软实力差异相对明显,日本遥遥领先 (0.67),而韩国 (0.49)略微领先于中国 (0.47)。在中国公众调查中,美国 (0.71)优势明显,韩国 (0.65)和日本 (0.62)相差不大。韩剧与日剧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两国的饮食、时尚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确十分猛劲。在对日本的调查中,美国软实力 (0.69)依旧领先,韩国 (0.56)位居第二,中国 (0.51)排名第三。同样在韩国,美国软实力影响力综合得分为 (0.72),日本为 (0.65),中国则为 (0.55)。以上美日韩三国的调查中,中国软实力影响力均排在最后。但在对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调查中,中国软实力得分却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比如在对印尼公众的调查中,美国和日本均得分 (0.72),中国得分 (0.70),韩国排列最后 (0.63)。在越南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日本软实力得分 (0.79)排名第一,美国(0.76)排名第二,中国 (0.74)位列第三,韩国 (0.73)排名最后。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涉及中国在五个方面的软实力评估:经济、人力资本、文化、外交和政治。从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尼和越南五个国家的得分来看,经济软实力方面,中国在印尼得分最高 (0.73),其次是在越南 (0.70),得分最低是在美国 (0.52)。人力资本软实力得分方面,中国在越南得分最高 (0.80),其次是在印尼 (0.74),最后是在美国(0.55);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在越南依旧得分最高 (0.77),其次是在印尼 (0.62),最低分则是在韩国 (0.54)。针对外交软实力的打分方面,印尼给中国打了最高分 (0.69),其次是越南 (0.67),打分最低的是美国 (0.40);在政治软实力方面,越南没有参加评估,中国在印尼获得的综合评定为 (0.71),其次是韩国 (0.48),最低分来自美国 (0.34)。

首先看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影响力水平最高区域为越南 (7.6),其次是印尼 (6.5),第三位是日本 (5.1),第四位是韩国 (4.8),最后为美国 (4.6)③该部分中国文化影响力水平评价区间为0—10。。而在对中国文化影响态度评价方面,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最高依旧是越南 (80%),第二位则是日本 (63%),第三位是印尼 (50%),之下依次为美国 (48%)和韩国 (44%)。

对于美国文化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美国对该国流行文化影响水平最高的国家为印尼(7.9),其次是日本 (7.8),第三位是韩国 (7.6),第四位是越南 (6.6),最后为中国 (6.4)。对于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该国流行文化影响方面,持积极态度比例最高的国家为日本 (83%),其次为中国 (70%),韩国 (64%)位列第三,越南 (60%)为第四,最后是印尼,仅为27%。

综合评定中美文化软实力,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在被调查五国中的影响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日本 (0.69),越南 (0.67),中国和韩国 (0.66)以及印尼 (0.53)。而中国软实力指数依次为:印尼 (0.77),越南 (0.62),日本 (0.57),美国 (0.56)以及韩国(0.54)。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美国运用外交手段解决亚洲地区关键问题,美国受到的积极评价要普遍高于中国。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外交影响力仅为3.8,而在中国人看来,美国外交影响力为6.0;在对日本的调查中,对美国的积极评价指数为5.6,中国则为4.8;在韩国,美国指数为5.7,中国为5.3;在印尼,美国指数为6.6,中国则超过美国,为6.8。

综合评价中国外交软实力,中美差异依旧。先看美国,美国外交软实力受访者评价综合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印尼 (0.69),越南 (0.68),中国 (0.60),韩国 (0.59)以及日本(0.56)。而中国外交软实力指数依次得分为:印尼 (0.69),越南 (0.67),韩国 (0.51),日本 (0.44)以及美国 (0.40)。

在政治影响力评价方面,中国与美国差距明显:先看美国,美国政治软实力得分最高国家为韩国 (0.75),其次是印尼 (0.73),第三位是中国 (0.68),最后为日本 (0.66)。而对中国政治软实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得分最高区域出现在印尼 (0.71),其次是韩国 (0.48),第三位是日本 (0.41),最后是美国 (0.34)。

以上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相关数据分析展示了这样一种格局:在亚太地区,日韩国家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文化、政治、外交等软实力给予更加积极的认可,而对中国的发展则呈现出警惕和不安的心态。越南与印尼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和软实力发展表现出观望甚至积极的态度,体现了其希望通过中国发挥影响力以平衡美国对该地区事务主导的局面。

图1 中美全球事务角色分配① Richard Wike,From Hyperpower to Declining Power Changing Global Perceptions of the U.S.in the Post-Sept.11 Era,September 7,2011.

美国作为传统超级大国,其综合实力远超世界任何国家。而中国则是近十年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世界工厂、全球经济发动机、全球经济领头羊,等等。根据皮尤2011年调查,有4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力量,而认可美国的比例仅为31%。但中国经济影响力是否转化为经济软实力?放眼国际新闻报道,充斥着有关中国经济高增长、中国高外汇储备、中国购买力强大,甚至购买全世界的论调。似乎中国除了有钱,没有其他。这种富而不贵的心态在民调中也有体现。对比中国与美国经济软实力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受访者对美国经济软实力综合评定指数从高到低分别是:越南 (0.80),韩国 (0.75),中国和印尼给出相同的评定 (0.73),日本给出评定最低 (0.70)。而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力,被调查国家公众给出的评定分数综合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印尼 (0.73),越南 (0.70),日本和韩国 (0.57),美国(0.52)①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可见,尽管中国经济总量高居全球第二,但其经济软实力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说的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并不是指现在,而是未来。这也是中国需要进一步将经济实力上升为经济软实力的客观要求和挑战。

最后比较的是中美人力资本软实力。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除了有赖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外投资以外,人口红利效应明显。正是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促使中国在制造业等领域影响全球。但中国人力资本也有其固有的不足,比如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投入可持续性遇到挑战,等等。据调查,受访者对美国人力资本软实力的认知从高到低依次评定分数为:印尼 (0.91),越南 (0.89),中国与韩国(0.87),最后是日本 (0.83);总体评分较高,可见美国人力资本优势明显。看看对中国的评定,差距显著:越南 (0.80),印尼 (0.74),韩国 (0.64),日本 (0.58),美国 (0.55)②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s,2008.。

四、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软实力?

沃勒斯坦从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角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这个世界的软实力格局也存在一个从核心、半边缘向边缘层级递变的规律,而处于核心层级的国家往往拥有对整个体系的话语权,从外围层级向内层级过渡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把整个世界软实力格局与作为硬实力重要载体的经济实力相对比,似乎存在比例对等的分布,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一些“小国”如新加坡等,虽然硬实力总体不大,但其软实力却明显高出其硬实力。对比美国、日本和印度可以看出: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美国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软实力影响力则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这说明了中国正在成长中的软实力影响力依旧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磨练。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和世情出发,突破瓶颈,以构建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模式③胡键:《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要性、瓶颈和路径》,《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从地区形势来看:中国在亚太地区,特别在东亚地区的软实力影响力有限。日、韩等国的综合软实力不比中国弱,甚至在很多层面要高出许多。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的软实力影响力提升战略在亚太地区实施的确有其现实困难,国民之间的抵触情绪难以全面消除。

基于民调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公众还是发展中国家公众,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都存在着多方面的误解。因此,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明确一个起点性问题:中国需要怎样的软实力?与美国相比,中国具有更多的独特性:

首先是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要看到当前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挑战。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和发展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传导至国际舆论层面。国际媒体对此不同的解读又会不断地影响其国内公众对中国国家发展的认知。

其次从国际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在地理上属于亚太地区,在文化上属于东亚文化圈(或者说曾经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地区存在“共享亚洲价值观”现象;但现实却不断考验这种价值观的真实性。国际民调显示:中国周边邻国,凡是在经济上与中国深度合作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蒙古等国,在政治上大都倾向于美国。这也与国内学者的论述相吻合。

第三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际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不同的解读:如红色中国、一党专政、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权等负面的论调;也有对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称赞。但总体来看,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共产主义”性质依旧存有芥蒂,并将诸多中国问题与此相关联。

第四是语言。尽管目前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与英语并驾齐驱的两大语言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潮也此起彼伏;但我们不能回避汉语学习对外国学习者的挑战性。同时更要看到,英语的统治地位难以撼动。语言的不同对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和直接对话国际公众造成了挑战。

第五是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不是强国。目前处于世界前列的大学依然是空白,这就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重复性工作和科研资源浪费较为普遍,原创性成果偏少。

第六是国际传播能力问题。中国传播体系主要体现为以官方媒体为主,非官方媒体为补充的多元格局。这也是西方媒体和受众对中国媒体传播信息的选择性解读的原因。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了提升;但不能因此而采取软实力发展的“大跃进”模式。中国所需要的软实力首先是体现并符合中国历史、现实并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发展首先必须是对亚太地区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是文化多样性和当代世界权力、体系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平衡性力量的存在。

当然,软实力向国际社会传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这其中也存在着认同和协同的因素,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因此,软实力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必须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相信“金钱万能论”。同时,中国海外软实力发展要注意适度原则。适当调整中国传统的“面子工程”思维,推动跨文化交流向深层发展,加强对基层民众和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鉴于当前西方各国均对非政府组织 (NGO)给予极大的投入,并通过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对国际舆论界发挥积极影响,以提升本国软实力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因此,发展中国的NGO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

总之,中国欲打造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软实力,既要注重对国际既有规则的遵守,同时也要发挥中国软实力固有的优质特性和潜力,突出中国对世界的共享性;塑造“属于世界的中国”,而非“属于中国的世界”这样一个发展形象。

猜你喜欢
实力影响力
让激情更具影响力
软实力致胜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天才影响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