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艳
[摘要]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由隐性和显性构成的,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忽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下,详细的阐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系统环境的关系,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要如何构建。
[关键词]系统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概述
在大课程观的视野下,所有的课程都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它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指的是在学校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行为、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认知、价值观、态度、行为、心理等认知能力。相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它是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是一种无意识之间获取的认知能力。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的,1932年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的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系统环境的关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高校给予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思想作风,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向人们传递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文化环境,它是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精神文化能够影响人们认识社会的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进行的,系统环境既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导,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由多个系统要素共同组成的
系统论强调了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这些要素在一定的规范下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依靠暗示、模仿、从众、感染、认同等潜在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动机等。暗示、模仿、从众、感染和认同就组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要素,这些要素在一定的作用机制下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只有当这些要素都充分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才会明显的提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依赖于一定的步骤秩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步骤和秩序,学生首先要对教师潜在传授的思想政治知识做出一定的反应,这是学生接触信息的基础,通过学生的感觉、触觉、视觉等最基本的反应,在做出反应之后,学生有意识性的选择,对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学生会进行筛选,选取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信息选择之后,学生对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这是学生适应信息的过程。在不断的信息适应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的将信息内化成自己认知的一部分。这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才算走完了一个步骤。
三、系统论视角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体系的构建就更加的复杂了,在系统论视角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把握整体性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的层面较多,是各个系统要素综合组成的有机整体。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就要区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整体性原则,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在各个系统要素下的综合作用而发挥作用的。整体性原则的把握要把它看成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个系统要素简单的叠加而成,各个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系统与整体在一定的秩序下发挥作用。
第二,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置于社会发展的体系之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要不断的变更课程的内容和教育的形式,这样才能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的实现。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适当的发生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跟上步伐,以便发挥更大的效果。
第三,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分系统,它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影响,是不断发展着的。根据系统论的开放性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创新。在开放的观念下,不断的与其他各个学科进行交流碰撞,发现自身的弱点,不断的进行改革,发展自我。
结束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系统论给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正确的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人们的行为、价值观、认知、态度、动机等的形成中的作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校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艳秋,徐勇林.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黄顺杨.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王宪平,唐玉光.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5(03).
[4]姜玲玲.系统论视角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