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军,赵景明,刘宝龙
(山东青岛海慈医疗集团骨伤科,山东 青岛 26603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该节段的脊髓血供损害而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1]。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有两个或以上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可直视下较彻底地去除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及骨化肥厚的后纵韧带,直接解除脊髓压迫[2]。
山东青岛海慈医疗集团自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66)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7~75岁,平均50.5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疼痛、酸胀不适,上肢及手指麻木无力、存在胸腹束带感,步态不稳、有踩棉花感,大小便障碍;主要体征为肢体存在不同程度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Babinski 征阳性和Hoffmann 征阳性。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 线、CT 扫描以及MRI 检查,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常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X 线片主要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赘增生等非特异性征象;CT 扫描发现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骨赘形成;MRI 检查示颈椎间盘变性向后突出及骨赘形成并压迫脊髓(多为2个节段)。
1.3 材料 应用椎体支撑体,由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和聚酰胺复合生物材料制备的新型纳米仿生骨。该材料为中空圆柱体,外径11.13 mm,中空直径5.7 mm,长度18~35 mm,其侧方有多个3 mm 壁孔和上下两端1 mm×0.3 mm 沟槽。
1.4 治疗方法与术后处理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软枕,采用颈前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保持颈部置于后伸15°~20°,行颈前右侧斜切口或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分离血管神经、筋膜,充分暴露病变椎体以及椎间盘前方。C型臂X 线机定位,透视下定位需要减压的椎体,在相邻上下椎体的正中各拧入椎体螺钉1 枚,放置Caspar 椎体撑开器,切开前纵韧带,切除临近的椎间盘,再在相应的椎体上纵行开槽减压,开槽宽度为两侧颈长肌内侧缘偏外1~2 mm。切除后纵韧带、上椎体后下缘、下椎体的后上缘和骨槽两侧椎体的骨赘,刮除相邻椎体终板软骨面。撑开器撑开至合适的高度以恢复生理前凸及椎间高度,测量骨槽长度和宽度,选择合适的n-HA/P66,中空部分填充切除的椎体所获得的颗粒骨并嵌紧,植入开槽减压区,探查稳定后适度加压,选择适宜长度的钢板,采用专用器械按步骤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均未累及脊髓,切口内置橡皮引流管1 根,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常规监护,应用脱水剂、激素以及抗生素治疗;佩戴颈围3个月,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及床边活动,术后定期复查。
1.5 随访指标 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按JOA 评分方法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时,要求拍颈椎正、侧位、动力(过伸过屈)位X 线片。
判断融合的标准为3个方面[4]:a)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无运动;b)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间存在运动、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透亮带、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无连续的骨桥形成均视为假关节形成。治疗后颈髓功能改善率计算公式:[(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
1.6 疗效判断标准 优:四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自我感觉无明显异常,排便功能正常,可参加轻劳动且生活可自理;良:四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自我感觉较好,偶尔肢体无力,易疲劳,生活可自理;可:运动功能受限制,手指无力,下肢常打软腿跌倒,仅能借助手杖行动,生活尚可自理;差:步态不稳,双手无力握物,不能作精细动作,常需卧床[5]。
本组40例患者于术后6~8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9、12个月JOA 改善率分别为50.09%、54.93%、62.72%、70.93%(见表1)。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40例患者中,优17例(42.5%),良18例(45%),可3例(7.5%),差2例(5%),总有效率为95%。
表1 患者手术前后JOA 评分及改善率
CSM 是由于椎间盘、椎体后缘及韧带组织退变增生,椎节松动与不稳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及局部创伤性反应,甚至出血,进而激化、骨化或钙化,最终形成骨刺,导致颈椎椎管容量减少,从而压迫脊髓、血管,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CSM 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一经明确诊断,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半年无效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是目前治疗双节段以上颈椎病较为常见的方法,其减压效果确实,自体骨是骨移植的金标准[6]。但取自体髂骨不仅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操作,增加手术和住院时间,而且取骨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达30%左右[7]。异体骨容易诱发宿主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融合率低,同时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8]。钛网植入会导致颈椎椎体间高度的丢失和曲度的变化,术后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等情况,而且其力学强度高,植入的松质骨缺乏应力刺激影响愈合[9]。
n-HA/P66 是羟基磷灰石纳米化,并选择与自然骨的胶原结构类似的聚酰胺复合制成仿生的、生物活性骨材料[10],其作为颈椎椎体支撑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抗压、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类似,嵌入椎体起到环形支撑和界面稳定的作用,可维持颈椎的早期稳定、有效恢复并维持椎间高度和促进植骨融合。n-HA/P66 表面四周有多个壁孔和沟槽。用椎体切除减压时咬除的颗粒骨填充人工骨中空部分,即可以满足植骨的需要而无需额外取骨;其内腔填充的颗粒骨可通过周围壁孔和上下腔孔与周壁椎体骨质充分接触而达到多方位的融合,提高植骨融合率。该材料亦有良好的成骨能力[10]。患者术后3~6个月n-HA/P66 均与上下椎体植骨融合。
CSM 的手术指证[3]:a)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b)诊断明确,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者;c)颈脊髓受压症状虽为轻、中度,但经1~2个疗程保守治疗无改善者。本组患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无一例出现假关节形成。随访期间全部患者植骨未出现椎间高度的再丢失,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断板、断钉和滑脱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等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66)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SM 具有稳定性好、安全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11]。
[1]袁文.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3):133-135.
[2]Saunders RL,Bernini PM,Shirreffs TG Jr,et al.Central corpectom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consecutive seri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 evaluation[J].J Neurosury,1991,74(2):163-170.
[3]贾连顺.颈椎病的诊断学基础[J].脊柱外科杂志,2004,2(4):187-189.
[4]Wang JC,MeDonough PW,Endow KK,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hre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2001,26(6):643-647.
[5]贾连顺,袁文,倪斌,等.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60-1262.
[6]Currier BL,Papagelopoulos PJ,Neale PG,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new poeterior occipito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1):103-105.
[7]Younger EM,Chapman MW.Morbidity at bone graft donor sites[J].J Orthop Trauma,1989,3(3):192-195.
[8]Rousseau MA,Bonnet X,Skalli W.Influence of the geometry of a ball-and-socket intervertebral prosthesis at the cervical spine:A finite element study[J].Spine,2008,33(1):,10-14.
[9]Kanayama M,Hashimoto T,Shigenobu K,et al.Pitfall of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using titanium mesh and local autograft[J].J Spinal Disord Tech,2003,16(6):513-518.
[10]王学江,李玉宝.羟基磷灰石纳米针晶与聚酰胺仿生复合生物材料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1,11(5):1-5.
[11]王松刚,张佐伦,蒋振松,等.颈椎前路术后再手术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9):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