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艳 孙一楠/整理
2013年8月26日,《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联部副部长艾平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代表20余人出席并进行了座谈。
2013年8月2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组织编写、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内首部十八大报告对外解读本《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中文版)(2013年年底前还将推出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版本)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联部副部长艾平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代表20余人出席并就该书出版背景、风格特点、意义及今后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对外传播等进行了座谈。现将主要观点刊出,以飨读者。
艾平(中联部副部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西方国家普遍陷入发展困境,而中国继续保持快速稳健发展势头,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中共的关注程度显著提升,特别是十八大前后,这种关注达到空前程度,普遍希望通过十八大这个窗口观察中国的内外政策走向,这给我们开展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我想强调的是,客观认识中国共产党是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十八大是对外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丰富宝藏,而编写十八大精神对外解读本是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编写这样一本书呢?一是要满足国际社会关切。要对外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既要“知己”,清楚自己要传播什么,更要“知彼”,明白别人怎么看、怎么想,要找到国际涉华舆论的兴奋点和疑虑点,注意回答国际社会最为关注、最想知道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你讲的话别人才有兴趣听,否则就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二是要具体。话语权从何而来?首先是基本事实的陈述。这本书设计的65个问题,都是从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中精选出来的,也是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经常被问及和需要回应的。把十八大精神的解读融入到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中,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三是要转变话语体系。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涉及政治理念传播时,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我们讲了半天,外国朋友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讲的东西不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不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这本书尝试以鲜活平实、简明扼要的语言和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十八大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鲜明突出、通俗易懂,致力于理论的国际化和大众化。这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
总之,这是一本面向国际社会解读十八大精神和传播中国梦的通俗理论读物,也可以说是理论面对面的“国际版”。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一方面满足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内外政策的需求,另一方面探索出一条有效对外传播党的执政理念的方针政策的路子来。我们期待着这条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来,共同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唱好、把党的国际形象塑造好,为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疑虑、减少中国和平发展的阻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永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畅谈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很高兴看到本书的出版。在理论大众化读本编写的过程中,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通俗,不能因通俗化的需要把一些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政治理念表述得不准确,甚至引起误解。本书在平衡准确性和通俗性方面做得很好,是一本导向正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常有价值且能够发挥作用的好书。中国梦是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形象表达,也是共同的愿望,对中国梦的宣传不能庸俗化,不能好高骛远,要把它说实说好,避免说空话虚,本书通过问答形式解释中国梦,正是力图将中国梦说实说好的积极尝试。我也非常期待即将出版的多语种版本,相信这对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梦解释权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去年年底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外媒围绕中国梦展开了多角度报道和评论,既有客观积极声音,也夹杂着误解甚至歪曲。因此,如何对外阐释好中国梦的价值内涵,对外描述未来中国的发展愿景;如何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理论共识,并形成一套简明易懂、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内容、故事和话语,使之从精英群体走向大众,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且弥足珍贵。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解读十八大精神为纲,系统回应国际社会涉华关切的通俗理论读物。但本书没有单纯地解读十八大精神,而是将其与中国梦的阐释有机结合起来,书中诸如“中国梦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冲锋号和宣言书,十八大报告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等开创性的提法使其在众多涉及中国梦图书中脱颖而出,彰显了其角度新、站位高、富有启发性的魅力和特点。此外,本书在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把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执政方略、政党结构、政治运作方式等内容,通过转换话语体系,介绍给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读者,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突破传统外宣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希望世界各国的人民在感受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看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及在这些进步和发展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原因。今天,中国梦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将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展示我国开放从容自信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也将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希望本书能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在通俗地解读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同时,将中国梦的对外传播进一步展开并深化,切实把中国梦对外传播好、阐释好、解读好,增强中国梦在世界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最大程度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共享中国梦。
张雁彬(中共中央外宣办三局局长):在对外宣传中,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是一个困难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联部研究室就理论性很强的问题,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话语体系,丰富表述方式,这种做法十分值得肯定。本书将十八大、中国梦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选题立意精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作为中联部牵头、多部门集体攻关的优秀外宣成果,是“大外宣”很好的例证和实践。
张忠军(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主任):这是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好书,其创新性体现在对外传播理念的创新、对外传播方式的创新和对外传播整体机制的创新等方面。希望能认真总结本书编写经验,更加深入地研讨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实现核心政治理念的话语创新,也希望在多语种版本发行后,认真收集国外读者的反馈信息,使下一步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尤宁戈(中联部信息编研室主任):本书设计的65个问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中联部在对外交往中搜集提炼出来的。换句话说,这65个问题,正是我们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成果的集中体现,非常有针对性。比如在跟中东欧国家的政党接触时,人家会问中国共产党现在到底还信不信仰共产主义?比如在跟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接触时,人家说你们中共、中国现在是不是在搞远交近攻?从解答好和阐明好这些问题的角度看,这不仅是一本以国外读者为受众的外宣读物,也是一本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的同志宣传十八大、阐释中国梦可以借鉴的工具书、参考书和辅导教材。
陈理(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本书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主题定得好。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对中国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前情况和今后走向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捷径。二是问题选得好。把十八大精神与国内外关注的中国改革发展和对外关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提升了本书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增强了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十八大精神的对外解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和抓手。三是道理讲得好。本书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花大量篇幅把矛盾的根子、问题的由来讲明讲透,使国外读者对党和国家情况有了更客观的把握,有助于其从“捧杀”和“棒杀”中国的舆论环境中走出来。四是语言表述好。不说空话、官话、套话,不居高临下说一些大话,更多从国外受众能够理解的话题、适应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增加了感染力和传播力。
赖海榕(中央编译局信息部副主任、海外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书不仅选题好,抓住了当前海外关心中国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而且提供了很多正面信息,澄清了很多事实,有助于国际社会正确地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将来怎么做、怎么走,同时在话语体系转化方面也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惑:一是中国特色的内容怎么能找到国际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述;二是中外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领域的异同怎么去比较概括;三是国内的多元化观点如何反映;四是如何处理立场高度与通俗易懂之间的平衡。上述四方面的困惑既是问题,也是进一步开拓创新做好工作的动力。
邢厚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中共十八大:中国梦与世界”,这个主题特别好,抓住了灵魂,就是十八大后中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共的关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中国不再是以前的“小不点”,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成员了。中国对世界贡献的是正能量,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也是需要对外广泛传播的。
王帆(外交学院院长助理):首先,本书文风朴实、诚恳,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有新理、新物。尽量让国际社会愿意看、看得懂,同时也不刻意迎合,保证了很多重要理念的准确性。其次,本书大胆直面外界质疑,用大量篇幅回答了中国内部问题,包括意识形态、信仰、党的使命、经济发展等,这非常重要。实际上外界对中国的不理解,很多方面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不了解,有些人是完全不了解,有些人是自以为很了解,但是成见很深。这本书非常坦率地解读中国的发展、制度及观念创新,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本书将整体观、“天下”观、辩证观、自律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到对当下问题的解读中,提升了说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尝试难能可贵,希望今后能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价值和潜力。
李永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兼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问题”意识是这本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通过回答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把抽象道理讲细讲实,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摆脱了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的“陷阱”,非常实在,非常有说服力。下一步希望能继续发扬“问题”意识精神,在一些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上可以“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底气更足一点”,在信息的提供上可以更平衡一些,既强调我们的特色,也要寻求一些人类共同的东西,更加强调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