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文
(吉化总医院一院吉林,吉林 吉林 132021)
鼻窦内镜手术治疗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裴 文
(吉化总医院一院吉林,吉林 吉林 132021)
目的 对应用鼻窦内镜手术技术对患有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 88 例患有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4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操作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鼻窦内镜手术技术对患有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鼻窦内镜;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
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大多数存在前期手术治疗史,正常的生理 解剖标志通常都已经被以前的手术操作所破坏,所以该项手术治疗的实际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易出现各种并发症[1]。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使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本次研究对88例患有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应用鼻窦内镜手术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1 一般资料
在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抽取本次研究的88例患有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24~56岁,平均35.2岁;患病时间4个月~8年,平均3.1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23~58岁,平均35.8岁;患病时间6个月~9年,平均3.6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方式实施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首先对钩突进行切除处理,使前筛开放,使上领窦自然开口扩大,对鼻额管进行疏通,将息肉组织充分切除,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对后筛和蝶窦进行开放处理,再对鼻中隔及中、下鼻甲等解剖畸形现象进行充分矫正。术后可以继续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5d左右,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鼻腔进行冲洗,持续2个月左右,局部使用鼻用激素类药物的时间应该持续3个月以上;术后第3天开始在鼻内镜下的监控下对鼻腔进行清理,后改为每周进行1次,连续处理3次后可以改为每2周处理1次,连续处理2~3次后可以改为每月1次,持续3~6个月[2]。对两组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中操作出血量、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研究。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临床症状表现消失,鼻内镜检查发现鼻黏膜已完全上皮化,窦口开放效果非常理想,不存在任何脓性分泌物;有效:临床症状表现改善效果明显,鼻内镜检查发现鼻黏膜有程度轻微的肥厚和水肿现象存在,或有肉芽组织形成,存在数量较少的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实质改善,术后鼻腔发生非常严重的粘连、形成息肉、窦口狭窄程度大、甚至发生闭锁,脓性分泌物量相对较多[3]。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1 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传统手术治疗后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为:12例治愈,19例有效,13例无效,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总有效率70.5%;治疗组患者经鼻窦内镜治疗后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为:17例治愈,23例有效,4例无效,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总有效率90.9%。两组患者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比较组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中操作出血量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量分别为(107.48±9.51 )mL和(26.48±8.52)mL,出血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6.47±8.68)min和(32.18±9.63)min,手术操作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7.27±1.16)d和(4.82±0.75 )d,接受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术中操作出血量比较
鼻内镜手术治疗操作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对患者的病变进行清除,对鼻窦炎进行彻底治愈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在手术结束后进行随访和实施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对于手术结束后对窦腔内分泌物、增生的肉芽或黏膜水肿进行清除,对感染症状进行控制,使鼻腔粘连彻底解除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治疗,对于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与手术治疗本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手术结束后的1个月内,应该坚持每星期进行1次门诊内镜常规检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改为每2个星期进行1次,直至术腔的黏膜彻底上皮化为止。手术结束后的5~6周是鼻窦分泌物相对较多的一个阶段,同时还是窦腔黏膜恢复速度相对较快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应该要求患者,每个星期至少接受1次随访检查[4]。为了防止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术后数年间至少每年应该对患者进行1次随诊观察。对于经过多次手术治疗、病变程度严重、变态反应非常明显的患者,通常情况下由于术后病程发生迁延而导致随访时间会进一步延长。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主要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水肿作用,在手术开始前应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可以使鼻息肉体积充分缩小,使鼻塞、嗅觉障碍等症状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在手术结束后应用该药物可以使术腔的水肿程度明显减轻,使鼻息肉的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手术治疗结束后至少需要坚持应用广谱抗生素类药物1个月左右[5]。
[1]周俊江.内镜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01-103.
[2]姚晶.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与鼻息肉的护理[J].常州实用医学,2010,26(6):401-402.
[3]刘冰.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75-76.
[4]李源.慢性鼻-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临床预后因素分析[C].2006年全国慢性鼻-鼻窦炎专题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7:115-116.
[5]韩德民.中国鼻内镜外科20年发展历程的思考[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0(10):723-724.
R765.4
:B
:1671-8194(2013)07-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