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吴 慧,陈 欢
(1.国防科技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加强和改进军校青年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重要建军治军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军校越来越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具有军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如,韩向前等测查了全军各类高等院校57所,对军队高校12 616名不同专业学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军队医科学员心理问题最少,军事特殊专业学员心理问题较少,指挥院校学员心理问题较多,工程技术类学员心理问题相对最多,军校文科学员心理问题居中[1]。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国防科技大学以“心之桥”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网上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梅清海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周建新概括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二三四五”模式,即“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三全式”(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四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贴近军校培训目标)、“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军事技能教育、体育相结合)[3]。
近年来,我国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知识普及、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地方大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全面了解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尤其是寻找军校相比地方院校存在的一些差距,我们分别选择了4所地方高校和4所军校,采用特定的调查问卷,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优化对策。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4所军校(国防科技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和4所地方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调查问卷共计538份,有效问卷为523份。其中,面向老师的问卷103份,面向学生的问卷420份。在老师问卷中,军校教员和学员队干部41人,占39.81%;地方高校老师62人,占60.19%。
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大多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机制。调查发现,4所地方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办公室下设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有专职教师,建立了日常规范制度。军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上与地方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4所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部负责,也有的由“两课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负责,都下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例如“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工部,任命一位副部长担任中心主任,下设3个分中心,分布在3个校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划、部署、实施和督查,每个分中心都配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4]。调查的4所军校都没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心理工作一般附属在政治部日常工作中。其中2所军校下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如国防科技大学1997年成立的“心之桥”,该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挂靠在军事心理学研究室,由教员兼职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没有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其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常受到种种限制,如资金缺乏,教员热心而机关冷淡,甚至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略显薄弱 4所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分相对单一,通常包括政治理论教员、心理教员、学员队干部,大多以兼职为主,队伍的专业性、稳定度、职业化等方面都亟待提高。4所地方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涉及不同层次,如机关领导、辅导员、心理老师、志愿者及有关人员,充分体现了专兼职结合、全员参与的特点与理念。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心之桥”只有1名专职人员,其他成员主要是军事心理学研究室的教员,教员既要搞教学科研,又要开展心理教育,在时间、精力、经验等方面都捉襟见肘;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挂靠学工处,共有4名专职人员,招聘研究生做兼职,人员组成与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有序。
(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太完善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测评制度、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心理状况月汇报制度、学员心理骨干培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对重点问题、重点学员的及时发现、排查并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保障。调查表明,4所军校当中,只有国防科技大学从2009年开始尝试学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所有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其他院校在这方面基本一片空白。4所地方大学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和跟踪机制。以湖南大学为例,建立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四级系统:一级系统以早期发现为主,二级系统以预防为主,三级系统以咨询辅导为主,四级系统以医疗机构治疗为主。
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生接触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人数都比军校学员多,说明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更加广泛深入。军地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内容都是“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我,自尊、自强、自信、自律”;其次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理想”;再次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性健康知识”、“培养职业兴趣,做好就业准备”则占较少比例(见表1)。这说明,在内容设置上,军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均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亟需加强。具体表现为:
(1)性心理教育关注不够 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的知识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5],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统计分析了2005年以来494份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记录,结果表明,青年学员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47例)位居第四;海军工程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室以242名来访学员为研究对象,发现咨询事件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6]。性生理发育提前、性心理不成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包括军校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军校大学生大致处于17~23岁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不稳定,情感反应表现出强烈性、丰富性和波动性的明显特点[7]。同样的性早熟和性心理不成熟,地方大学生一般表现为轻率、冒进,军校大学生则大多走向另一个极端——保守、压抑。“谈性而色变”仍然困扰着21世纪我国军校的年轻人,“自责、不安、愧疚”依然是这些年轻人恋爱以及性冲动时的惯常心理[8]。再加上军事院校集中统一的严格管理、性别比例差距大、学习和军政训练任务繁重以及毕业后工作去向的统筹规划等,都严重制约了学员情感的自主追求,对军校学员正确释放自己的情感、解决自己的性心理问题十分不利。因此,军校心理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从青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性教育尤其是性心理教育,促进学员心理健康成长。
表1 学生接触过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2)职业心理辅导力度不够 地方大学生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故地方高校对“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做好就业升学准备”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对重视,其选择比例(31.3%)远高于军校学员(13%)。军校学员毕业后服从分配,似乎不存在就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自身发展前途,他们的职业不需要指导和规划。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年学员的常见心理问题中,前途发展问题(47例)位居第三,仅次于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训练问题。学员考入军校就成为了一名军人,但并非每个学员的性格、能力都适合军营。如何帮助学员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这是心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1)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而且能普及心理常识,激发心理潜能。本次调查发现,地方高校都开设了特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如《大学生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训练》、《大学女生心理保健》、《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等[9]。4所军校当中,有的设置成选修课,如国防科技大学,有的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即使设置成选修课,也比较单一,一般为总政治部规定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军人心理学》,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失 校园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争之地。在军网设立具有军校特色的心理咨询网站,不仅符合青年学员追求平等、互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而且有助于缓解专业心理工作者严重匮乏的局面。调查结果表明,4所军校当中,只有1所(国防科技大学)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之桥”;4所地方大学当中,已有2所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中南大学承建的“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网站”,是我国第一家“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型门户网站”。
(3)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形式的开展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竞赛等,而军校开展最多的活动是心理健康讲座。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还是参加活动的人数,军校均与地方高校存在差距。军校应打破知识讲座的单一模式,学习地方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符合军校实际、学员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营造积极上进、轻松愉快的心理文化,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机制的健全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军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不断健全组织机构 军校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以学校政治主官为组长,要求政治部、训练部、校医院等部门参加,以全面领导、规划和协调学校心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在政治部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由2~3名人员专门负责;在各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指导小组,确定各院系的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各学员队培养学员心理卫生骨干(每个队1~2名);组建一个心理健康兴趣小组,以心理网站的各位版主、心理学、教育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要成员,同时吸纳其他有兴趣的学员参加,逐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形成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 具体来说,应重点落实以下4项制度:一是新生心理测评制度。在新生入校时,对他们开展心理评估和筛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对有问题的学员开展跟踪辅导。二是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每学期开学时,对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进行重点排查。由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将重点学员名单交至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再由办公室安排专家对这些学员进行访谈和跟踪。三是心理干预制度。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及时对高危人群或个体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四是转介制度。对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员,应第一时间通知所在学院、系领导,并及时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沟通,进行转介并治疗。
目前,在相当数量的军队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很少或几乎没有,他们往往凭着责任和热情在做工作,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并由学员队干部、思想骨干共同参与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是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9]。
(1)重点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力量 军校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必须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系统修完心理学课程,具有至少3年以上从事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10]。首先,军校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从地方吸引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入伍,充分发挥其在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借助军队和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定期选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参加国内、国际的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和心理工作素养。
(2)大力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力量 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兼职”色彩十分浓厚,许多政工教员、卫生骨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职做好心理工作。毋庸置疑,由于专职人员相对匮乏,兼职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生力量。首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心理教育,避免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其次,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对兼职人员进行培训,比如个案研讨、临床实践等,着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力量 学员队干部是学员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每天与学员朝夕相处,对学员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开展心理教育技能和简单心理问题疏导技能培训。其次,要求学员队干部自身身心健康,行为端正,处事公正,胸怀坦荡,豁然大度,在学员当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
(4)积极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力量 实践证明,以党员、团小组长、区队长、副区队长、班长等组成的学员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是开展经常性工作的中坚力量[11]。首先,增强思想骨干的心理教育意识,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员,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第一时间将他们的异常言行汇报给学员队干部或心理专业人员。其次,在思想骨干中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peer-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 (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2]。应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成因,并掌握简单的疏导方法。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仅可以减轻军校心理专业人员的压力,而且可以发挥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讲座等传统手段,应着眼信息时代军校学员思想和心理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和实践新方法、新途径,将心理测评、网络咨询、文化活动等引入到心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构建“三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心理学课程是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员整体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应充分考虑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科学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教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必修课程可开设《军人心理学》,选修课程则可考虑《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信息时代的心理战》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设置方面,应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两个层次。本科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般包括军人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学习训练压力、人际交往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性心理、军事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生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则可侧重于科研压力与管理、恋爱与婚姻心理、作战心理品质、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等内容。
(2)进一步完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我们不仅要坚持传统的面谈、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青年学员喜爱的媒体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匿名性强、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化和拓展心理服务的功能。首先,科学设置网站栏目。依据学员心理需求,设置军事心理、趣味测评、知心信箱、知心论坛、网上咨询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栏目。其次,坚持版主负责制度。挑选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研究生担任版主,坚持定期值班,负责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再次,加大网站宣传力度。在本科学员中挑选积极分子参与网站宣传活动,安排他们定期在论坛发帖、灌水。以心理网站为依托,组织LOGO设计大赛、“知心论坛”优秀板块评比、“心情故事”征文等活动,在网上进行投票,提升网站知名度和人气。最后,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在网页上公布心理咨询人员的邮箱、电话和值班安排表,对“知心信箱”的网上来信及时进行回复,提供网上咨询预约服务。
(3)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总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他们每天所看、所听乃至所从事的活动,都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方面,不能局限于心理本身,局限于某些心理问题的解决,而要拓展视野,着眼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心理培育、激励与升华作用。首先,充分挖掘军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中的心理因素,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培育作用。其次,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全面开展征集心理美文、放映心理电影、设置心理橱窗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军校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学员逐渐适应并发展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价值系统、动力系统、情感系统等,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人格。
[1]韩向前,汤家彦.现实与挑战(上)[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钟 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尝试[J].教学研究,2003,(4):320-322.
[3]梅清海,周建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4,(5):45-46.
[4]中南大学电子校报(校园生活).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EB/OL].http://www.csunews.com,2005-04-1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35-39.
[6]向 娃,于 欧.从来访学员咨询事件看军校心理健康教育[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2):39-41.
[7]许爱红.浅谈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49-52.
[8]贾利芳,孙太红.大学语文对军校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旁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53-55.
[9]吴 慧.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张宝来.我军心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马文杰.注重军校学员思想骨干队伍的层次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5):82-83.
[1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