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耿华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班杜拉[1]——美国心理学家兼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开创者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发挥自身潜能的联系以及人们学习这种理论的意义和必要性。近几年以来,自我效能理论越来越普及,这一专有名词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将此理论引入体育领域,并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等方面,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与探讨后总结了一部分成果。然而,大部分成果都是偏于理论的,很少采用结合教学实践与试验的方式进行探索。为此本文将结合实践与理论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自我效能[2]指的是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与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有关,而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又与参加的活动、相关的人生经历有关。活动的成败、人生的得意与失意都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随之增强或者降低。
这里主要说明两个概念,即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种信念或者信心,这种信念是指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的一种主观意识。有时候信念或者意识对自身行为的影响比较巨大,因此在研究人们的学习行为理论时,这方面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操作及其所组成的知识技能并不是达到指定目的的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必要条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自我效能感相互联系与作用才是达到设定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因为本身的专业知识与自我效能感不能较好的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即使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活动仍然是失败的,这从某种角度上就说明了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自我效能期待,是一种主观推测,与自我效能感相对应,在这种信念的作用下对自身做好某件事情的能力推测。而这种推测与期待又会反过来影响自身的信念,推测这件事情的成功率越高,人们的信念,或者说自我效能感就会越高。而自身推测这件事情成功的几率很低时,人们连想做这件事情的欲望都没有了,换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没有了。一般地,人们只有在预测到某一活动能产生好的结果,以及自己可以完成这一活动时,才会为了达到目的努力去进行这一活动。
自我效能的功能包括两大方面,即控制和调节行为,通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期待可以使自身行为得以合理化,提高实践与活动的成功率,具体功能如下。[3]
1.对自身行为的合理选择,并能够坚持这一选择。对于自我效能感比较好的人而言,他们会合理选择自己能够完成,但又不轻易成功的活动,这种自我效能感越好,自身行为的选择就越合理,而且越能够坚持自我,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而是勇往直前、超越自己、知难而上、执著追求,从而使自身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行为效率与能力都表现十分优异。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与其相反,产生的行为与结果也可想而知是相反的。
2.影响人们总结成败的原因。对于高自我效能感者来说,他们通常认为是由于还没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才导致失败的,然后总结自身的不足,为下次做更多的准备,并且相信会在下次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往往认为自己先天的不足,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导致失败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或者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十分广泛,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4]
直接性经验。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来源,是影响力度最大的直接性经验之一。这是因为成败经验是自身完成某件事或活动的经验,道听途说与亲力亲为是有巨大差别的,在这种经验中体验酸甜苦辣,对自身信念的形成是十分关键的。例如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指定相应的任务或者目标,而不只是一味的说教,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经验。直接性经验是亲力亲为,而替代性经验则是观察他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什么活动都参加,自我效能感不全是通过直接性经验得以提高,其部分来源于替代性经验,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
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说教形式的一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也是一种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否切合实际决定它的价值高低,没有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常缺乏稳固性,而在直接性经验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言语劝说才会发挥功效。
运用实验对比法,讨论自我效能和排球教学的相关性,并解决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问题。
表1 各效能因素及总和的对比
表中的对照班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相应的实验班教学采用以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来源,如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等上述介绍的自我效能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由上表可知,通过采用自我效能的来源因素,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身效能比较显著,两者差异性较大,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成败经验这一直接性经验和替代性经验的影响,从而可以说明这两者信息源是形成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由上可知,排球教学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下面将通过实验数据说明自我效能如何反作用于排球教学。实验数据来源于本校的两组学生,此处运用的也是实验对比法。探讨通过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排球教学的效果好坏与否,由表2可得到结论。
表2 本校两组学生实验前后自我效能的对比
表3 试验后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排球技术对比[4]
表3中的数据显示经过试验之后的学生在垫球、传球两种技术方面要好,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由表中P值可知,效果十分突出的是后两种技术,达到了统计学上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辅助教学,可使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说明了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后,学生的排球技术水平与排球教学训练可以较好的相互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大幅提升后又对排球教学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说明排球教学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两者可以互补互助。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教学过程中,在其他专业素养方面差不多的情况下,影响行为发挥、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自我效能,[5]在排球教学当中也不例外。因此,自我效能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自我效能的培养主要从自我效能的出处着手,把握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在此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在排球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排球专业素养。
在排球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结合自我效能理论,对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进行设置,为培养新世纪接班人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排球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实施思想控制的自我效能,使学生能够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坚持与战胜困难,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
合理运用自我效能的来源,使得自我效能理论得以具体实现,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观摩(替代性经验),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直接性经验),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多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并且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排球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排球教学与自我效能之间呈现正相关。通过证明可知,运用好自我效能理论,会使排球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而在良好的排球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十分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和排球专业素养。
在排球教学中,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方式千万种,只要符合实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能力进行培养即可。
[1]王昊.体育教学中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J].科教市场,2006,26:93
[2]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18-120
[3]吴建章.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院系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06:18-30.
[4]王晓燕.自我效能在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3):85
[5]齐国杰.排球普修课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的实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