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小清河两岸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研究简介

2013-06-29 08:15王玉娜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年2期
关键词:滨河路跨河小清河

赵 宁,王玉娜,杨 婷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 250002)

0 前言

济南市南靠泰山山脉,北临黄河,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小清河位于城区北部,黄河以南的位置,横贯济南东西,是济南市城区唯一的排洪通道。

根据《济南市总体规划》,沿小清河将形成集防洪灌溉、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

2006年12月,济南市正式启动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

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防洪排涝、治污、交通、景观、通航、补水6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在济南市城区段采用暗涵形式,在小清河北岸与小清河河道并行敷设。

由于小清河干流扩挖及南水北调输水箱涵顶过高等因素,造成跨河桥梁重建、滨河道路与桥梁及其他相交道路的衔接困难,使道路交通成为小清河综合治理的刚性约束。同时,作为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主要发展带之一,以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生活居住为主导的多功能、复合型功能区,小清河及其两岸地区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的有机协调与整合。

为保证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成功,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首先开展了小清河两岸道路交通系统研究,力求以交通为切入点,带动小清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开展。

1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为西起二环西路,东至二环东路,南抵北园大街,北达北绕城高速路,南北宽约4 km,东西长约12.8 km,总用地面积约50 km2,见图1。

图1 小清河综合治理区域图

2 本次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综合考虑滨河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通性要素与小清河流域整治的特性问题,此次研究拟解决3个方面的核心问题:(1)明确滨河路的功能及相应的道路断面设计方案;(2)研究并确定跨河桥梁的数量、位置与功能;(3)提出滨河路与重要相交道路的节点衔接方案。

3 小清河两岸地区现状

3.1 地区现状土地利用

小清河两岸地区的现状土地利用功能相对单一,布局比较散乱。主要以工业、居住为主,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相对较弱,为区域服务的商贸功能近年发展较快,已形成泺口服务和北园大街家具饰材两个特色批发市场。

3.2 地区现状道路交通

小清河两岸地区的骨干道路网络已具雏形,现状拥有高速、快速路2条,城市主干路9条,呈“七纵四横”的方格网络形态。其中,纵向干路的连通性较好,二环西路、黄岗路、济泺路、顺河高架路、历山路、二环东路已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区域性主干路,也是小清河两岸地区主要的进出通道,而东西向干路无论是密度还是连通性都相对较差。从功能上分析,北绕城高速是济青高速路与京福高速路的连接线,其交通性质对济南市而言属过境交通;二环北路作为北绕城高速的辅助道路,主要组织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北园路由于城区东西向贯通干路的不足,主要承担城区北部东西向交通及城区与东部城区的联系交通。随着该路升级改造为城市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其过境交通功能(对小清河两岸地区而言)将进一步强化。因此,真正承担小清河两岸地区东西向城市交通联系的干路目前仅有小清河北路。

与骨干道路相比,该地区次、支路系统建设明显滞后,多为自然形成,格局凌乱,系统性、连通性差,断面狭窄,路况差,起不到集疏干路交通、组织“达”的交通功能。

4 滨河两岸沿线现状道路交通

4.1 现状道路

4.1.1现状清河北路

(1)二环西路—北马鞍山西路段现名为栗山路,城市次干路,红线宽16~18 m,单幅式,中间12 m机、非混行车道,两侧各2~3 m人行道;

(2)北马鞍山西路—金牛小区之间无现状路;

(3)金牛小区—工程终点路段全线贯通,为城市主干路,红线宽50 m,双幅式,中间8 m绿化带,两侧各18 m机、非混行车道,双向6车道,3 m人行道。

4.1.2现状滨河北路

二环西路—济泺路段全线贯通,城市次干路。其中,东沙王路至二环西路段,红线宽18 m,单幅式,中间15 m机非混行车道,双向2车道,两侧各1.5 m人行道;东沙王路至济泺路段,红线宽26~30 m,双幅式,中央隔离带6 m,两侧机非混行车道各9 m,人行道1~3 m。

4.1.3现状滨河南路

(1)二环西路—黄岗路段基本无现状道路;

(2)黄岗路—济南动物园西端段,道路红线宽约12 m,单幅式,中间9 m机非混行车道,双向2车道,两侧各1.5 m人行道;

(3)济南动物园西端—标山路段无现状道路;

(4)标山路—历山北路段,道路红线宽约12 m,单幅式,中间9 m机非混行车道,双向2车道,两侧各1.5 m人行道;

(5)历山北路—二环东路段无现状道路。

4.2 现状公共交通

现状途径滨河两岸道路的公共汽车线路共有7条,均为与旧城中心联结的南北向线路,主要通过绕行北岸小清河北路的部分路段为滨河两岸提供公交服务。南岸则仅有师范路和小清河南路的局部路段有公交线路通行。

5 区位优势分析

5.1 城市空间发展区位

小清河两岸地区位于济南市主城区旧城片区的北部地区,作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它是旧城采取“中疏”策略,疏解人口和功能的重要承接地。同时,它南靠泉城路城市主中心,是城市中心职能的溢出区,具有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从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它是城市“北跨”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服务和辐射的作用。

5.2 城市经济发展区位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济南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东部济清、西部济郑、和黄河北济盐3条产业聚集带。

黄河北济盐产业聚集带在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220线、济盐公路(省道248线)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与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小清河两岸地区是黄河北济盐产业聚集带在中心城的起始端和腹地,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该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小清河两岸地区将成为承担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散、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地区。

5.3 综合交通区位

市域现状5条国道中有4条在小清河两岸地区出入;通过京沪、济青这两条国家级公路干线系统,该地区可北联京津环渤海区域,南抵沪宁长江三角洲地区,东达省内沿海各城市,西至沿黄经济带各城市群组;同时,该地区还是济南市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拥有长途客运站、东沙王庄火车货站等大型客货集散设施,区位综合交通优势明显,见图2。

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和青银、济聊、济商高速公路等全国性、区域性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小清河两岸地区的商贸金融业、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同时意味着地区过境交通流量将大幅增加。

6 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

6.1 规划功能定位

《小清河两岸综合改造总体控制性规划》明确了两岸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以休闲旅游、商业服务、生活居住为主导功能的滨河景观带,形成以“山、水、绿、城”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

图2 综合交通区位分析图

6.2 规划功能结构

依托《济南市总体规划》和《小清河两岸综合改造总体控制性规划》确定的地区综合发展目标框架,小清河两岸地区将形成一带、两点、五心、六片的功能结构,见图3。

图3 两岸地区功能结构图

一带:一条整合了防洪排水、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发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黄金带。

两点:济泺路公路长途客运总站和东沙王庄铁路综合货场两个市级交通枢纽点。

五心:5个区级或片区级城市功能中心,包括北湖地区综合中心、北湖文化中心、洛口服装商贸批发中心、北园大街家具饰材商贸批发中心和无影山片区级商业中心。

六个片区:药山、洛口、金牛、北湖、黄台5个居住片区和药山工业园区。

6.3 规划土地利用

小清河两岸地区的规划土地利用将逐步改变目前工业和环境及配套较差的居住用地间杂布置的状况,形成以高品质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化用地为主的新格局,见图4。

图4 两岸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7 交通需求分析

7.1 交通需求趋势

规划年小清河两岸地区的交通需求在出行总量、构成及其空间流向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呈现如下趋势:

(1)出行总量大幅提高;

(2)出行外向性和穿越性特征更趋明显;

(3)在向心特征继续强化的基础上,区间出行趋于多指向;

(4)交通节点的集疏散压力增加。

7.2 道路交通流分布

分析规划年高峰小时内不同性质机动车交通在规划路网上的分布,可得到如下结论:

(1)北园大街、顺河高架和东、西二环路等快速路系统将起到分离通过性交通及组织长距离区间交通的重要作用,是地区屏障系统和可达性的保证,因此加强快速路系统的建设对于地区交通发展和路网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区间交通体现出明显的向心特点,黄岗路、无影山路、济泺路、生产路、历山路等南北向干路是主要的对外通道。

(3)东西向与腊山新区和燕山新区间的区间交通联系,清河以北主要由小清河北路承担,清河以南则缺乏必要的连接通路,导致北园路交通功能繁杂;新黄路由于欠缺与新区之间的连通性,致使部分区间交通绕行小清河北路,增加了后者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4)区内交通主要以东西向为主。清河以北,新黄路是区内交通的主要通路,小清河北路起到辅助作用;清河以南欠缺东西贯通道路。

7.3 公共交通客流走廊分析

与居民出行的向心性相吻合,规划年两岸地区公交客流走廊呈现南北向大于东西向的总体特征。黄岗路、济泺路、生产路、历山路、二环东路等与旧城中心贯通的南北向干路,既是两岸地区机动车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公交出行的主要客流走廊,交通功能具有明显的复合性。

与南北向客流走廊相比,东西向客流走廊除北园大街客流集聚、规模突出外,其余走廊客流规模相对较小,比较主要的有清河北路、新黄路等,且客流在走廊内的出行距离较短,多为与南北向走廊之间的转换客流,因而客流在走廊内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

8 两岸地区道路交通系统整体组织框架

通过对小清河两岸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与土地利用、现状交通与交通需求的解读与综合分析,从而对两岸地区规划路网进行了调整,搭建了两岸地区道路交通系统整体组织框架。

8.1 调整后的骨架路网结构

调整后,两岸地区形成“五快、六横、七纵、十桥”的骨架路网结构(见图5):

五快——北绕城高速、二环西路、二环东路、北园大街、顺河高架5条快速路,既是全市性的长距离机动车快速通路,又是两岸地区的屏障系统,起到分离通过性交通和组织地区对外长距离机动交通的作用。

六横——新黄路、小清河北路、水屯北路、师范路—济齐路、北二环路、汽车厂东路六条东西向干路,是地区内部主要的区内交通通道,同时,前4条干路还起着串联腊山和燕山两个新区的作用。

七纵——7条南北向干路,是南北向区内交通的主要承担道路,同时还是地区与旧城中心联系的沟通道路,其中黄岗路、济泺路、历山路是主要通道,东沙王庄路、无影山路、生产路和历黄路起辅助作用。

十桥——10座机动车跨河桥梁。

8.2 快速公交系统

确保总体规划确定的“四纵一横”的快速公交网:

“四纵”——黄岗路、济泺路、历山路和二环东路,其中历山路和二环东路作为近期线路。

图5 调整后骨架路网结构图

“一横”——北园大街。

8.3 轨道交通系统

在维持总体规划确定的“两纵一横”轨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预留实施条件,结合客流走廊和土地利用适当调整规划路由(见图6):

图6 轨道交通系统图

(1)济泺路、历山路快速公交系统远期适时升级为轨道交通,向南贯通旧城,分别到达十六里河和西部城区,构成地区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两纵”。

(2)保留总体规划确定的轨道交通6号线的规划构思,向西沟通腊山新区和高速铁路车站,向东通达济南遥强国际机场。但是,在两岸地区的规划路由,由全线走清河北路调整为过黄岗路后走新黄路,可使轨道交通线路与用地布局密切结合,增加沿线覆盖范围内的居住人口和就业。

9 滨河两岸道路功能定位及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9.1 滨河路总体功能定位

滨河路的功能定位不单纯是交通功能,还具备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征:

(1)滨河路将成为城区北部重要的城市功能带,成为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主轴线和推动发展的具体手段。

(2)滨河路是地区内部重要的东西向交通走廊,是与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沿线重要功能区的建设,为用地服务的集疏散功能也将得到强化。

(3)小清河作为济南标志性的滨水走廊和生态绿脉,滨河路系统及其衔接桥梁是实现其景观功能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展现景观多样性的重要方面,应强调景观功能与交通功能并重,滨邻大型公共绿地和开畅公共空间的滨河路区段更应优先保障其景观功能。

9.2 滨河路分段功能详解

在滨河路总体功能定位的指导下,结合小清河两岸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确定滨河路分段功能(见图 7):

图7 滨河路分段功能规划图

(1)小清河北路是地区北部重要的东西向区内交通通道及与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2)小清河南路主要以周边用地集疏散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主,个别区段(东沙王庄路—师范路)有区内和区间交通联系功能;

(3)滨河北路主要为周边用地集疏散功能。

9.3 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设计原则:以道路功能定位为依据,与周边土地利用紧密配合,在尽可能与滨河绿地及亲水交通设施一体化考虑的情况下,合理确定滨河路的断面设计方案,以增加绿化景观效果,创造安全、宜人的亲水交通环境。

(1)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具备足够车辆行驶空间、良好机非分隔条件的同时,为公交系统预留专用路权用地和车辆停靠场地;

(2)以景观功能为主的道路——实施慢行交通专用原则,采用植物景观丰富的生活道路设计理念,通过与建筑后退空间、公园、广场的一体化设计,创造舒适的步行空间、行人驻留和休闲娱乐条件;

(3)以用地集疏散功能为主的道路——给步道多一些余地,确保植栽空间,同时倡导慢行交通优先理念,保留公共汽车布设条件。

9.3.1清河北路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以交通功能为主,规划道路红线50 m,采用四幅式断面,双向6条机动车道,其中最外侧车道为公交专用道,中央分隔带宽6 m,预留为轨道交通用地。

局部路段由于南水北调箱涵顶标高高于北侧用地标高,路中线以南为削弱暗渠覆土过高对景观的影响,除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位于地面外,该侧其余用地采用1∶3的缓斜坡的处理方式与暗渠覆土顶平顺衔接,人行道位于暗渠顶,与渠顶绿化的游步路相结合统一布置(见图8)。

9.3.2滨河北路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1)非滨河段:以集疏散功能为主。

图8 清河北路(南水北调箱涵过高段)规划道路断面方案

道路规划红线27~30 m,城市次干路。采用单幅式断面,路面宽度22 m,双向6车道,机非混行,两侧人行道各宽2.5~4 m。

(2)滨河段:以人行、景观功能为主。

道路规划红线15 m,等级为支路。路面宽度9 m,双向2车道,机非混行,滨河侧人行道宽4 m,非滨河侧人行道宽2 m。

图9 滨河北路河段规划道路断面方案

9.3.3滨河南路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1)东沙王庄至师范路段:以交通功能为主。

道路规划红线30 m,等级为次干路。采用双幅式的断面形式,中央分隔带宽2 m,两侧各有10 m的路面,机非混行。人行道采用非对称布设方式,滨河侧宽5 m,非滨河侧宽3 m。

(2)金牛公园段:以景观功能为主,规划道路红线20 m,等级为支路。采用完全步行道的布设方式(允许自行车通行),路面宽7 m。滨河侧绿带宽10 m,非滨河侧绿带宽3 m。

(3)其余路段:以集疏散功能为主。道路规划红线20 m,等级为支路。路面宽9 m,机非混行。两侧人行道采用非对称断面形式,滨河侧的人行道宽8 m,包括4 m的游步道和4 m的绿化带,非滨河侧的人行道宽3 m。

图10 滨河南路(东沙王庄至师范路段)规划道路断面方案

10 跨河桥梁规划

通过跨河交通需求分析,结合现状跨河桥梁位置,借鉴国内外城市跨河桥梁规划经验,对小清河沿线跨河桥梁进行了规划布局,见图11。

图11 跨河桥梁规划图

10.1 规划原则

跨河桥梁规划原则为:

(1)容量合理——在满足跨河交通需求与工程造价、景观要求之间取得综合平衡;

(2)功能清晰——尽量满足过境、对外、城市内部等不同性质交通以及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等不同方式交通空间分离的要求;

(3)位置合理——分布相对均匀,与两岸衔接道路通行能力相匹配,与衔接道路两侧土地利用性质相协调;

(4)景观协调——充分考虑两岸景观设计和公共活动组织要求,适当布置行人跨河桥梁,其他桥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应成为沿河景观的整体组成部分,甚至重要的景观标志点。

10.2 机动车跨河桥梁规划布局

自西向东规划东二环路、东沙王路、黄岗路、无影山路、济泺路、生产路、顺河高架、历黄路、历山路和二环西路共10座机动车跨河桥梁。

同时,预留林家桥等4座机动车跨河桥梁(包括两座规划人行景观桥改造),根据跨河交通需求情况择时修建。

共规划机动车跨河桥梁14座(含预留桥梁),平均间距1 km,基本能满足机动车跨河交通要求。

10.3 跨河人行景观桥梁规划布局

充分考虑两岸景观设计和公共活动组织要求,在两岸有公园绿地及开畅空间的位置,有大型公共设施的位置,以及河流相接景色优美适合驻足观赏的位置,共规划人行景观桥8座。

人行景观桥加上有人行设施的机动车桥梁,人行跨河设施的平均间距为0.8 km,加上预留桥梁,远期规划平均间距为0.71 km,基本能满足行人与自行车的跨河交通要求。

11 滨河路与重要相交道路的节点衔接方案

11.1 滨河路与相交道路存在衔接问题的节点(二环东路、二环西路)

二环东路、二环西路高架路均为城市快速路,其地面道路为一级城市主干路。方案设计以确保二环东、西路地面道路的主干路功能为出发点,确定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1)清河北路道路等级为一级城市主干路,与二环东、西路地面道路采用平交。

(2)为保障滨河南路的交通连续性,同时为减少对二环东、西路地面道路交通的干扰,滨河南路下穿二环东、西路地面道路,同时在二环东、西路两侧设置辅道,实现机动车部分方向的转换。

(3)慢行交通通过工程措施可实行全转换。

11.2 顺河高架路与滨河路相交节点交通设计方案

顺河高架路为城市快速路,现状顺河高架路在小清河南、北路上各设置了一对上、下匝道,但匝道位置南北两岸无跨越小清河的道路。由于匝道位置处河道中间,为五柳岛重要景观节点,远期匝道位置处南北两岸,也无法设置跨越小清河的道路,从便于实施、工程量少的角度出发确定设计方案:

(1)保留匝道,通过提高匝道坡度与滨河道路合理衔接;

(2)匝道与清河北路、滨河南路交叉均为限制性信号交叉口;

(3)上下匝道进出交通与滨河道路需要进行合理交通组织。

方案操作简单,实施容易,但吸引大量车流绕行滨河路,不利于安全、宜人的滨水环境的创造,且由于滨河南路通行能力不足,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阻塞。

11.3 节点相距较近交通组织困难的节点群(济泺路、无影山路)

济泺路、无影山路均为城市中部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同时其周边地区商业发达,对交通的通达性要求较高。清河北路、滨河北路、滨河南路与济泺路、无影山路相交时,路口间距过近,设计以确保济泺路、无影山路交通干道功能,同时保证周边道路的通达性为出发点,对两处节点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规划:

(1)保证济泺路、无影山路和清河北路的主干路交通功能,其相交节点保证主流向,并实现全转向。

(2)滨河北路与济泺路平交,但实行右进右出交通管理;滨河北路与无影山路平交,由于路口距离清河北路、无影山路路口距离800 m,仍实现全转向。

(3)滨河南路下穿济泺路、无影山路,济泺路、无影山路东西两侧各设置一条辅路与济泺路、无影山路局部连通,避免滨河南路交通对济泺路、无影山路交通造成干扰,并保障滨河南路的到达功能及休闲观光功能。

11.4 其他重要骨架道路与滨河路的相交节点(黄岗路、历山路、生产路)

(1)保障滨河北路作为地区集散交通和公交客流服务次干路功能;

(2)保障滨河南路作为地区交通次干路功能;

(3)黄岗路、历山路作为全市南北向骨架性主干路,同时作为南北向的重要客流通道,为远期预留BRT线路运营条件,非机动车与行人采用慢行一体;

(4)滨河北路、滨河南路与黄岗路、历山路、生产路相交均为全转向平交信号交叉口。

12 结论

本次研究以整体指导局部、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为规划指导思想,全面分析滨河两岸城市功能布局、交通需求特征和交通系统框架,从地区和滨河沿线两个层面制定适宜的交通发展策略和优化的交通系统整体组织方案,并以此指导滨河路的详细交通设计。提出了保障滨河路整体效益发挥的配套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对后期小清河两岸道路的设计及实施具有详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目前,以本次研究为基础,小清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二环西路—二环东路段)已经完成,跨河桥梁全部按本次研究的桥位修建完成,区域交通系统基本按本次研究进行了预留。目前小清河两岸道路畅通,景色优美,小清河已经成为济南市新的景观带。

猜你喜欢
滨河路跨河小清河
初雪
舟桥兵:跨江跨河搭大桥
董东管道穿越小清河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分析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跨河特大桥悬灌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让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美丽起来
美丽的滨河路
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山东小清河流域黄土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山东小清河分洪道治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