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江苏常州 213100
绣衣村地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毗邻无锡市胡埭镇,锡宜、陆马公路境内交汇,武进港、龙延河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早在唐朝时期,该村因植桑养蚕、盛产丝绸而得名。宋朝高宗时期,因本村妇女勤俭持家、贤朴美丽又得名为凤凰地。全村辖地面积3.78 km2,有31个村小组,常住人口4 500多人。村内绿化主要以香樟树、桃树为主,村庄绿化率高,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民风淳朴的生态自然村。
对村域范围进行分析,根据上位规划进行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空间布局,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处理好水系与环境建设关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1]。
规划设计将力图营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从当地特定历史文化、地理地貌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依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于致力创造崭新的居住理念,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家园,达到人、环境的和谐统一。
利用原有树木与水系营造村庄新的景观轴并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
对老宅基地、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形成若干块数百亩左右的连片农田。利用宅院间的开阔空地,结合河塘、开敞空地种植树木和花木。延续原有村落形态和集聚格局,与河道结合,在原有的道路网络系统和空间网络基础上,达到“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2]。
在保留原有村庄的基础上,适当翻建低层住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认真鉴定,分别对待,按拆除、改造、改善3种方式处理。对村庄内色调突兀的建筑进行立面整理;建筑立面出新,增加墙面立体喷绘花纹。对墙面进行装饰,采用450 mm浅灰色墙裙和200 mm腰线,在墙面增加元素符号。
图1 绣衣村整体规划图
2.6.1 道路系统规划
对村庄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形成内连外输的道路网系统。对现有村内主要道路规划接通、硬化,支路应通贯全村。修复已破损道路,道路两边留1~2 m绿化植树用地。步行道路因地制宜结合村内河岸绿化布置,步行小道以青砖或卵石铺设。宽度为1~2 m。开设河埠码头,满足村民休闲、散步锻炼等功能。利用村内空地因地制宜开辟集中停车位,居民停车尽量依托宅前宅后空地解决。
2.6.2 给水与排水系统
村庄供水依托常武地区区域供水系统,用水由镇区增压站供给,给水管沿村道路布置。排水主要为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主要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经村排污管道与镇污水处理总管相连,经污水处理厂净化之后排进河道。在易涝低洼地段整理沟渠,畅通排水。汛期提前开通抽水泵站,降低内河水位,严格控制污水进入沟渠和河道。
2.7.1 生态景观规划
1)绿化系统。水系环境的组织和水景观的形成是绣衣村显著的环境特色。利用村内的河流以及河岸的环境景观,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空间,既有大片水面为主的水空间,也有亲水平台,还有小桥流水的绿岛空间。
2)滨河绿化。利用现有河流,重点处理河道绿化、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丰富的村庄滨水景观。滨水空间的植物景观突出自然、取法自然,植物配置在以园林植物生态适应性作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及景观功能[1]。
3)道路、宅院绿化。在房前屋后、沟渠两侧种植乔、灌、草等植物,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生态型结构,提高村民生活舒适度。通过宅前宅后道路和绿化向住宅组群中延伸渗透,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
2.7.2 环境卫生规划
在全村利用空地设置垃圾回收站和公共厕所,加强有效管理,使其达到卫生清洁的要求。道路清扫实行全日制保洁,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建设垃圾房,派专人定时定点收集垃圾袋,将垃圾送至垃圾综合处理厂。对垃圾箱加强管理,严禁在垃圾箱外乱倒垃圾。及时打扫村内公共场所和道路,垃圾日产日清,河边、河湾垃圾有专人清理。
2.7.3 河道规划
龙延河穿村而过,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风貌,但是经过住宅区的河段仍有污染现象。通过物理打捞等方式清除河道垃圾,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进行河道生态堤岸建设。不经过住区的河道维持其原生态,保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合村内河流水系,改造河埠头,强化河岸绿化和两侧民宅改造,从而形成空间开阔、景致动人、水波粼粼、绿意盎然的景观,特别是要赋予其动人的水乡生活风情—— “小桥、流水、人家”意境。
利用绣衣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特色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区。
1)仙桃园。依托村内的龙延河,加上香樟、水杉、黄杨等绿色植物的衬托,营造出一片“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世外桃源景象。积极打造仙桃观光采摘项目,举办桃花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采摘鲜桃和观光旅游。
2)水上垂钓区。充分利用龙延河水体,适度调整水面,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该区围绕村内的龙延河沿岸设置垂钓、水上揽景等活动。结合村庄整体风格建造亭、桥、水上观景台等,再现小桥流水、溪流湿地、石凳汀步等景观。在重要节点处增设亲水平台,完善步行系统,形成江南水乡特色的开阔空间。
绣衣村生态村的规划是将农家生活、地域文化、乡土绿化结合在一起。从原生的乡土果树、建筑和贯穿村庄的河流中挖掘潜在的文化底蕴,开发实用性功能,农家果树与绿化植物相配合,塑造出适合村民休闲活动的空间和滨水绿化景观通道,提升村庄的形象和功能[4]。通过规划,进一步改善了村庄设施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生态乡村。
[1]苏少辉,黄长文.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村镇规划:以蕉溪村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8,6(6):32 -34.
[2]姚成.浅谈南炉生态示范村规划设计[J].江西水利科技,2004(6):91-94.
[3]黎平,刘伟.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以琼海万泉河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2):40 -43.
[4]朱建达,唐旭.唐安村生态绿化整治规划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7):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