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本刊记者 刘莉娜
杭 间
朱国荣
赵 健
潘鲁生
李向阳
汪大伟
荣念曾
高 峻
宋建明
有专家说,至少在中国,只有上海,作为“设计之都”,是完整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然而“设计之都”的使命,也让上海感受到肩头的沉重。
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文广局共同主办,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上海艺术设计大展将于2013年11月下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为期半年。该展览自2000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旨在推动上海创意设计发展,培育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设计师,打造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已成为上海文化艺术领域具有极大专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在上一届的展览上展示和推出的一批优秀设计师和创意设计理念,更是为打造国际级专业奖项“上海设计奖”打下了基础。
而本届展览将以“美学城市Aesthetics City”为主题,旨在提倡“设计引领创意生活,美学建构理想城市”的美好愿景。美学,是城市和设计之间最具特色的思想纽带,这一届的展览将主题定位“美学城市”,正是要借以批评和探索的角度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经历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设计”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共荣的城市化模式。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届艺术设计展主策展人):
大家都知道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它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进入中国,上海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发源地之一,当年的上海作为远东最大的城市,它的时尚,对于世界的反应,以及设计的各个领域,上海都走在中国的前面。另外上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有很光荣的传统,我们小时候都非常羡慕有一个上海表、上海自行车;还有很多上海生产的消费品,在当年,在改革开放以前,都是引领全国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与之比拟。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现在中国一些著名的企业、著名的品牌几乎没有一个是上海的,所以这个问题也很值得上海的企业、上海的产业、上海的设计界来思考。当然,不可否认,上海的当代设计还是很强的。因为这一次活动主要的承办方是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该协会有三个设计协会作为理事单位,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示上海设计的一个面貌,方方面面的。另外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上海的工艺美术也很强,我对真正好的工艺美术,历来认为也是一种设计。
潘鲁生(山东省文联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院院长):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城市联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想我们这样一个展览,设计之都,关键是创新,关键是突出这个城市。我们要解读上海这个城市作为创意之都,核心还是上海,怎么能把上海作为设计之都这样的形象突出来。两会刚结束,两会的时候大家也在议论,现在文化建设也好,我们创新驱动也好,最核心的还是缺乏设计。设计这个东西已经提到一个前台。过去我们老是说政府谈设计的时候,其实是跨界的,但十八大之后我感觉有几个转型:首先,政府开始把“设计”这个东西彻底放下,交给行业协会做了;其次,企业现在开始有压力了,创新驱动,要拿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必须要重视设计;第三,国家教育部、国务院确立了相关的设计学位。这几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开始关注、落地设计。过去设计,感觉在很大层面上是艺术的问题,现在设计不仅仅是艺术问题,第一是文化的问题,需要引领;第二属于科技和文化怎么融合的问题,这里面牵涉到创新。
创新驱动,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国家在这个时候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其实我感觉正是因为现在缺乏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更缺乏文化的引领。现在这件事情得以在上海践行,我觉得很有意义,上海做好了,才能在全国推广。因为,至少在中国,只有上海作为设计之都,是完整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赵健(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们都知道,上海、北京、深圳,是中国的三个设计之都,但你们知道中国拿到设计之都跟其他几个兄弟设计之都不一样在哪里?我们是冲着拿设计之都去组织材料、整合资源,申请来的——先结婚,后建立家庭的,是这么一种设计之都;其他更多的设计之都是先同居,再拿证,比如说巴塞罗那等等。中国的三个设计之都的来路,是不同的来路,正因为这样,拿了证之后建设设计之都,我们上海要怎么入境?我想,必须是寻找到差异(三个设计之都之间的差异化)。设计展这么一种展示的概念在中国现代是从最高到最低从最大到最小都做过了,而上海的世博会更是已经把我们所能够想到的,比如展示方法、展示载体、展示技术、展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在那一次,上海已经把全世界最好、最贵、最什么的,都干过一次了,才过了三年大家都还没有忘记,这个时候我们再做展览,我们必须要跟它有所区别、有所差异的。正因为这样,我想,上海的这个展览要在三个设计之都里面脱颖而出,要在上海展当中出现一个新的转折、亮点,也许不能走更高、更快、更强的路,不能走加法加法再加法的路,它可能需要一个转弯、回头、差异,需要非常规的做法。更高、更强、更快的做法,在中国相对发展的城市来讲那是合理的,在上海这种已然是中国现代大都市第一制高点的城市,也许,上海在大家一贯认为的形象上退半步,反而会有新面貌新发现新惊喜。
杭间:
首先这个“美学城市”,希望大家不要把美学理解成“美”。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而这个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它已经不是那个形式的美感的美。各位可以看到,美学在很多的场合有非常多的解释,所以“美学城市”这个角度是用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观察——美学实际上含有批评、批判角度的意思。我想每个人都知道,设计是有服务对象的,不论是谁,设计是有功能的,而不是当代艺术家的自娱自乐。所以作为设计之都的上海,一切的设计其实都是和人们的生活实景分不开的。在这个“美学城市”里,设计师应该通过他的努力、他的创造性对我们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一块可能是比较大的。比如说上海的旧城改造,比如说像传统建筑的再生性的保护和发展,包括这一次当代艺术馆本身就是发电厂改造的。上海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原来的日军淞沪司令部现在改成饭店、旅馆,石库门的建筑被改建成了新天地等等,这样所谓的“城市规划”,其实就是设计师在通过设计的努力,引导和介入了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文化发展,当然也有做得不好的就成了干扰人的生活。
朱国荣(上海美协副主席、本届艺术设计展主策展人):
美化和美学的关系,我们搞设计的比较清楚,老百姓可能不清楚,容易把美学和美化搞在一起。实际上美化,我认为有一些外加的,刻意的成分。而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范围更加广,包括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对人的生活的功能方式的改变。现代的设计应该是和工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比如你出来新的科技,必然应该有新的设计跟上去,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是不大强的。所以,作为一座设计之都,实际上我们展示的设计,不能是从一个表面上取得,而是应该从根本的日用生活当中获得和表现,现在的设计和现代的科学是离不开的,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要构建这个“美学城市”,我觉得它构成的面很多,如何抓住根本?实际我觉得设计的根本还是要关心百姓的生活,现代的生活实际上与设计已经分离不开了,如何做得更好,正是我们要探讨和展示的。
李向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我曾经说,我想看到的展览是作品展,而不是产品展,更不是商品展。但是我回去看了杭间的书,他说,设计必须是产品,设计和艺术不一样,艺术可以“胡说八道”,但是设计最后必须要落地。但是我又要说了,既然是产品,那么把商店里可以买到的东西搬到展览现场似乎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于是荣念曾又说了,产品放在博物馆里面最重要的意义是解读,如果有好的解读,我们对产品的源头和接到的挑战都变成我们学习设计的过程。这就可以比较具体的解释所谓“美学”的意义了:一个产品放在百货公司里,它就只有体现一个价格,而放在博物馆里,则会产生很多信息,让你跟这个产品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由小见大,构建“美学城市”的意义亦然——我们除了要展示给市民这个城市表面的、具体的设计,还应该帮助他们跟这些东西建立更好的互动的关系。
汪大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主席):
这里有个很好的比喻,同样一个设计,放在百货公司,旁边放的是价目表;但如果旁边放一个铭牌,有一个作者介绍,这就是博物馆。而我们这个设计展,应该在它的旁边放什么?我们要放的是一个故事、是一个过程,让人知道怎么被人接受,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构建“美学城市”的途径和意义。荣念曾(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
我一直想,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面,每一件东西都是设计出来的,桌子、椅子、茶几、茶几上的咖啡壶和杯子……每个物件的材料,后面都有设计和科技。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上海开展这样一个大的设计活动,要找一个点,这个点是全世界还没有做过的。这个点是什么呢?提醒整个上海社会,每个公民,我们是如何真切地生活在一座设计之都——每天早上穿出来什么衣服是在设计,家庭里面怎么摆设也是在设计,买菜、煮菜怎么选择、搭配,这些决定能不能提升一下,其实也是设计。首尔市长曾经做过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整个首尔的公民提意见说怎么改善这个城市。当然,什么人都有,什么样的建议都有,然后他和相关团队从里面遴选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和提议的公民进行互动。比如有一个小朋友提意见,他在地铁里面拉不到拉环,他就提出质疑,是谁决定这个环有多高的?还有一个人提出,家里有人去世之后要到十几个部门去办手续,取消户口什么的,每一次都重复一次他的悲哀,他说为什么不能将之简化,设计一套方法出来,将这种无意义的重复最简单化?后来这个提议被选了第一名。这些市民和城市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种设计,而具有这样氛围的城市也才是一座设计之都应该有的风范。
所以我觉得上海应该借助这个机会,不仅仅是做活动,而是建立上海作为国际品牌——刚才也提了,品牌不是包装,品牌里面有内涵,这个品牌自然就会出现了,而不只是自己说自己。我常常说,政府是最大的设计的业主,如果他明白什么是好的设计,整个城市肯定会越来越好。
潘鲁生: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展览展什么,到底让谁看。让政府看?让企业看?让民众看?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都有,但是侧重点在哪?把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就应该提炼出上海设计展的一个核心:我们到底怎么服务?服务给谁?另外应该提升它的学术性,提升它的民众性,老百姓怎么参与,怎么获得效益,包括企业在内。这里面,政府、企业、大学、市民都应该得到一个公共的服务和交流平台。高峻(梅高创意顾问公司董事长):
我一直在琢磨,我也问自己,设计到底是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我给设计定义,我会把它放得很大,我认为设计是改变人类生活的一种根本动力,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从野人到造工具,一点点过来,其实都是设计在推动的,而且设计是最关键的推动力。谁说过一句话,一群蜜蜂跟一个工程师之间最重要的不同是什么?蜜蜂也在搞建筑,一个工程师也在搞建筑,但因为蜜蜂是通过本能来做的,本能到了这个位置就没有办法创造了。而一个工程师,会把脑子里面意想的东西变成设想,然后形成一个计划,计划执行成功。设计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当然成果是重要的——但如果更长来看,设计进程更重要,因为这个进程中包含了人类的发展。如果我们关注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既把这个展览办得好看,老百姓也喜欢,又有话题,还能推动社会进步。比方说如果我来策展,我就一个主题,马桶,关于马桶的设计,四百多年前怎么来的,中间有几个过程,到今天后来的科技怎么发展,怎么影响设计,设计怎么推动科技,科技怎么产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延伸到今天在全球最厉害的马桶厂家,现在最前沿的设计是什么?最厉害的设计师是谁?材料学各方面怎么样?另外,完全可以跟电视台做一档节目,请来专家点评,整个马桶进步的历史过程跟美学的关系,甚至跟科技的进步,跟某个特定国家的政治影响怎么样……
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周期,用六个月,做这么大的主题,这是罕见的。我一直在想,上海应该有什么样的设计展?今天我们都说美丽中国,我们为什么提美丽中国,而不提美化中国,这里面的“丽”字可能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东西,天生丽质才为美。我们这个城市的丽质是什么?肯定是路畅、城市有特色,空气清了,美食、水、蓝天、白云,老百姓没有这样那样的心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美学城市”这个概念,以美学精神引领城市营造,把美当做一个价值观,探讨设计在这个价值观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这种价值观又是怎么样转化成民众、市民的价值观?我曾经比较过杭州和巴黎,巴黎这个城市里市政只要有一点不妥的小动作,大部分市民的板砖就拍过去了。而我们这边是怎样的?大部分市民都是失语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能否把市民意识的觉醒也纳入到我们的目标中来,从“设计”人到“公民”人的转化,变成一个推手,然后转化成一种正的能量。我们不赞成老百姓非理性的拿起板砖到处拍,我们希望这个展览变成一种正能量,能促进城市的建设者、设计者和城市拥有者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互动,一个城市的美育必能催生城市的丽质。如果能做成这个事情,我认为这个展览的活动是我期待的,并且它的意义就跟北京、深圳的设计之都拉开了距离,取得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