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优秀作品奖、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出版散文集《空庭》、小说集《纸飞机》等。
犹记小桥初见面,柳丝正长,桃花正艳。
关于桥最唯美的记忆,始于蒙蒙烟雨里。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一段小桥,承载了千年的时光和亘古不变的关于爱情的传言。
在离我童年居住的大院数里之外,有一截矮矮破破毫不起眼的石桥,叫作“望仙桥”。长大后才知道,杭州某地也有这样一座同名桥。望仙桥头有两处凹下去的小坑,每次去望仙村母亲的外婆家做客,路过小桥时母亲都会娓娓道来:那两个小坑是董永与七仙女之子鹤生的跪痕。传说七仙女从桥上离开,返回仙界时,鹤生因思念母亲,跪于桥上久久不起。而坐在后车椅上的我,眼前仿佛只看到了七仙女的花容月貌和她足下的五色彩云。
桥仿佛总是和人的情思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或是爱情,或是亲情,或是恩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威廉·华兹华斯的《威斯敏斯特桥上》,看到了余光中的《中元夜》……
曾外出采风写生,有一处风景便是“觅渡揽月”。苏州水多桥多,站在觅渡桥上看月亮从水面遥遥升起,目光和月光之间一片清莹。最巧妙的便是月亮初升之时,月好似是在桥洞幽深处的一片靛蓝色里早早藏着的,待到看她的人多了,才带着些许羞涩盈盈而出。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那桥,便是地上的文章!
桥总是会让我们记起模糊的旧时光,那里,或许有我们及我们熟悉的人年轻时候的模样。读吴付刚的散文《桥上桥下》,好像那群“倒仰肚”“踩假水”的顽童中,就有一个童年时候的自己。
铁凝的《桥的翅膀》,更是启发我们要发现生活中无形的桥,例如“文学的目的不是发明桥,但好的文学有资格成为桥,它所抵达的将是人的心灵深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
桥若诗,诗如桥。
桥是一种承接。浮世中,我们多数人只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罢了!
——本期特邀主持: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