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材料作文
1.全国课标卷Ⅰ:对接时事,呼唤和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全国课标卷Ⅰ(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云南、黑龙江、海南、宁夏、吉林等省区用)写作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作为一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更能开启学生的发现能力、认知能力,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力。
新材料作文注重材料内容与考生经历及认知水平的贴近性。今年的“同学关系”,材料来源于传媒。把调查结果编成试题材料,它显示了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有很强的社会性、现实性。2013年4月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受到全社会关注,之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学生因琐事被室友刺死令舆论哗然,就在4月25日,安徽审计学院又出现了一起寝室血案。中国高校接连出现“同室操戈”的悲剧,不能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同窗共读,相煎何急”。高中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未必这么复杂乃至“残酷”,但根据心理学的规律,人的性格和交际能力是在青少年时期逐渐定型的,引导考生在结束高中生活、即将迈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前,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显然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兼以调查数据取自多所学校,真实性较为可靠,社会意义也就比较突出。第二,开放性、发散性比较好。材料既反映“同学关系”的现状,又点明“关系紧张”的原因——这仅是部分原因,考生还有自己的发挥空间;针对增进友好关系的方法,考生可说的内容更是广泛。由此可见,这道题的发散性是不错的。
具体有哪些可选的角度与可定的立意呢?首先,“高中学习阶段……伴你走向成熟”,说的是同学情深,提示的重要信息有“帮助”、“激励”、“争执”、“成熟”等,据此展开联想,适宜写成记叙文。写记叙文关键是选好材料,不能随意拈来二三件生活小事敷衍成篇,所叙之事应有较强的启发性。比如拟题“擦亮你的窗子”,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摩擦源于“我”对同桌的误解——她只图自己喝水喝得滋润,怎么会想到我遭的“水涝之灾”?但误解在情节“三转”后烟消云散:“听”其他同学的调侃,“我”不禁有点疑惑(此为“一转”);“看”同桌的行动,“我”感觉到她的友善(此为“二转”);“扶”我们共同的杯子,我俩会心一笑(此为“三转”)。故事后的感悟为: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我们不妨常常扪心自问:“心灵的窗子擦干净了吗?”其次,“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4%的人觉得不满意”,这段文字提示我们高中生“同学关系”的主流是“满意”,但也存在问题。事实上,同学间无私相助的情况不乏其例,如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二学生黄昱舟,在雅安地震大家跑出宿舍楼后,又独自跑回6楼的寝室,抱出自己和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等,不少人称赞他是“中国好室友”。再次,“如果同学关系紧张……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这是在揭示原因,除了已提到的“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可以攻其一点,也可多点综合),写作时更可以独抒新见,比如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人格不健全,协作意识较弱,处理关系和应对矛盾的能力欠缺;个体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仗着家里有钱,看不起其他同学,这也是原因之一”、“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更多的精力都用在怎么考一所好大学上,所有的教育评价都是可量化的分数。在一个缺乏健全人格和交际能力教育的环境中,中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危机时,往往就会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逐渐变得缺乏宽容与包容”、“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逐渐蔓延、传染到同学关系之上”,等等。最后,“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这是在指引我们思考对策,于材料提供的“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之外,还可呼吁“多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激活人性中的‘善”、“及时化解小矛盾”,也可从师长角度着眼,提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考一所好大学更重要。作为学生家长,作为学校老师,是不是应思考,在中学阶段应该给孩子除了分数外的更多东西呢”。
参考拟题:上好人际交往这门课;打开心结;“不融洽”的背后;学会换位思考;沟通的价值。
2.全国课标卷Ⅱ:便于多角度发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全国课标卷Ⅱ(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作文题,承续前些年的命题思路,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丰富性要求所选材料蕴含多个写作方向,促进写作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本题供料正是如此——与2012年全国课标卷考查的“船主与修船工”保持一致,也可视为一则寓言。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曾指出:
新材料作文为什么较多采用事实材料去传达命题意图,而较少用直接的概括的理论语言来传达命题意图呢?这正是新材料作文设计中的苦心所在。因为事实、故事在记叙中是具体的丰富的,利用故事情节传达出来的意向容易产生理解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而采用理论概念表述直接传达命题的意向容易导致立意的局限,考生常把概括的语句当作“类标题”去替代自己的探究和提炼,这对于立意的发散性和多角度定向的产生是不利的。
本则故事“传达出来的意向”可以产生哪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呢?其一,专家指出“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损失就大了”,由此可联想到“提升价值、走向成功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的”;其二,老切割师“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而“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将“周密”与“一下子”相联,可指出“细致的谋划有助于快速而顺利地解决难题”;其三,把很多切割师“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与老切割师的“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结合起来思考,可以写“艺高人胆大”、“退缩的背后是胆怯”、“成功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勇气要以经验、技术做保障”(但不宜完全抛开“经验、技术”,只突出“一勇天下无难事”),也可写“放手让年轻人尝试”、“师徒协作,各展其长”;其四,针对要想做到“手不发抖”,必须“不去想价值的事”,可将立意点确定为“患得患失,必然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放下思想包袱,才能轻装上阵”、“甩掉多余的顾虑,对‘颤抖说不”,论述中可结合“目的颤抖”与“外重者内拙”(“某君与人对弈,以瓦罐博之,频胜;换金,负矣!庄子遂曰:外重者内拙”),以及“有经验的教练员、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多善于减轻压力,关键时刻不去想什么金牌、房子汽车等奖励,很可能倒有平稳乃至超常的发挥”、“一个文化工作者,即使他才华横溢,只要一脑子功利目的,其创作都会偏离创作的规律,哪怕是头顶桂冠、奖牌满胸,也未必真能登上文化学术的高峰”等展开剖析。另外,从“钻石”的角度立意,还可写成“瑕疵不足畏,改变成就美”。
写作素材相当丰富。单就“勇气”而言,不必说推进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大气污染宣战的豪气,仅我们身边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事例,就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无论谈学业、创业,还是话科技创新、生物进化等,各种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参考题目:给年轻人尝试的机会;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离不开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呼唤“纯粹”;心无旁骛;成功的秘诀。
综上所述,全国课标卷Ⅱ的考题以“经验、技术和勇气”以及“心态”为核心要素,其思想倾向鲜明,社会意义丰富,难易程度适中,一般学生均能从容应对。
3.全国大纲卷:紧契热点,导向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全国大纲卷作文依然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继续坚持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写作者的主张,凸显学生利用材料发掘立意、选择角度的能力;同时,供料直接与时事相关,反映了青年群体中的一些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是一则以芦山地震捐款为背景、反映“爱心感化贪心”的小故事,借以呼唤“真诚和友善”。故事改写自《羊城晚报》2013年4月30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题为“打的捡到手机起了贪念 见到机主善举物归原主”,讲的是4月29日凌晨,广州市民樊先生不小心把昂贵的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捡到手机的杨先生本想把手机据为己有,但看到樊先生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的照片后,无偿归还了手机。经命题专家重新编写,此则故事是借助起伏变化的三个小情节来展开的:(1)尚先生“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这是因年轻人“本来无意归还”;(2)“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原因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这让年轻人“很受感动”;(3)“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源于那位年轻人意识到“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阅读材料后,该如何立意呢?首先,“故事”情节的阶段性、复杂性、启发性构成材料的多个角度;其次,不同的人物也能构成不同的角度。具体地说,考生可以从“尚先生”的角度写,将立意点确定为“好人自然有好报”、“扶危济困,人人有责”、“付酬感谢有其必要性”。可以从“年轻人”的角度写,谈论“见利忘义遭唾弃”、“战胜自私心理”、“为人当坦诚,没有必要掩盖自己曾经有过的私心杂念”等,或者批评某些“用贪心对待爱心”且不知悔改者的丑陋、卑下。还可将两个对象结合着思考,指出“善行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真诚和友善是可以传递的”、“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仅要抵制,更要有信心、耐心加以感化、改造”。只要围绕义与利、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关系,突出“爱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真诚和善良的积极影响”等即为扣题。
这道题的导向很明确,可写角度也比较多,但要写出新意、展示个性似乎有不小的难度。怎么办?其一,从立论上说,不妨在作文中引入一个热词——“正能量”(由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正能量”一词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年度十大新词语),指出“人的内心就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奉献、友爱等正性能量,又暗含着自私、贪婪等负性能量”,进而论述“虽然社会上有些人爱贪小便宜,但在社会正能量面前,他们还是能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分论点可确立为“正能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底,挖掘出它还要靠我们自己”、“正能量并不一定只留给自己,我也可以成为正能量传递的源泉”。其二,就选材而言,应着力避免选用“爱心使者”丛飞、“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用滥了的素材,转而择取“的哥马志刚的‘凡人壮语”、“网友爱心接力献上‘环球合影”、“台州向救人英雄罗杰传递‘正能量”、“90后最美女孩窦鹏媛接力‘最美”、“油条哥坚持炸‘良心油条”等鲜活、典型的时事素材。
参考拟题:让善念复苏;给点阳光就灿烂;一颗温暖的心;吹响“爱心集结号”;世界如此凶险,生活如此美好;带着感动出发。
4.安徽卷:突出“梦想”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题评析】
本试题提供的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关于“梦想”的一段名言,在2013年作为试题推出,有着时代的意义,那就是暗契热点话题“中国梦”。试题材料虽然只有两个句子,文字精简,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也有比较多的写作角度可供选择。例如:
可以选择“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写作。就萧伯纳的本意来说,“为什么会这样”的发问意味着“有的人”没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缺少前瞻的眼光与“敢于做梦”的勇气,故而当“事情”“已经发生”后,表现得无所适从,甚至有点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换言之,萧伯纳原本对“有的人”含批评态度。但是,新材料作文的优势与特性就在于增加了作文的自主性、多样性,考生可以独立思考,替“为什么会这样”作一点辩解。比如在文中指出:这种发问实际上包含两种情形,一是“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懊恼、后悔、难以释怀;一是勇于解剖问题,善于总结教训,做一个负责任的能重新崛起的人。参考立意:1.不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忙脚乱之中;2.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更好地校正我们前行的方向。
可以选择“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物……”进行写作。这句话的关键信息,除了“梦想”,还有“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反问。这一反问是含有言外之意的,它暗示着“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物”之“梦想”,在常人眼里是脱离现实、不可思议的,或者说实现的难度相当大,以致一般人会视其为“白日梦”。那么,“从未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考生既可以从宏观方面来写,如体制改革、民族复兴,也可从具体方面来写,如草根成名、学子成材、寒士成为CEO,等等。据此,作文立意可定为:1.人类的发展要面向未来,要考虑尚未发生的事;2.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你问问你自己吧——“为什么不能这样”;3.敢于梦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这样才能与时俱进;4.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这样的人生才出彩。
与“为什么不能这样”相对立的,必然是“怎么可能这样”。这是一种畏惧退缩的心理,也可能是一种泼冷水式的质疑(往往来自追梦者身边的人)。因此,从“面对孩子的梦想”这一视角构思,强调“面对孩子的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孩子追梦的过程中,父母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帮助孩子寻找梦想的偶像,和孩子讨论偶像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就史,明确成功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让偶像在孩子心里生根,给孩子的圆梦计划提供建议和支持,经常提醒孩子践诺,在孩子怀疑梦想时给孩子鼓励”,能使笔下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展开论述时,以下两则材料(一正一反)可供参考:
(1)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篮球明星梦。一天,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母亲。母亲大加赞赏,为他有了自己的梦想向他祝贺,鼓励他向篮球明星学习,并且经常抽出时间和小乔丹一起欣赏报纸杂志上篮球队员们驰骋球场、飞身灌篮的矫健身影和飒爽英姿。同时,建议乔丹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剪下来,贴到房间的墙上去,便于与偶像们朝夕相伴。
(2)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叫“我的志愿”。一个小朋友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下了他的梦想,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10公顷的庄园,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店和休闲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老师看过作文后,要求他重写。小朋友看到并无错误,就去问老师,老师说:“我要你们写下梦想,而不是空想。你知道吗?”
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是我的志愿。”老师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我要你重写。”小朋友坚持没有重写,于是他的作文得了E。
30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美丽的风景、舒适的住宅和可口的烤肉时,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他告诉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还可将材料中的两句话联系起来,用思辨的眼光作剖析,阐述“‘为什么会这样是被动思考,是现实的逼迫;‘为什么不能这样是主动思考,是对未来的预期”。参考立意:1.我们既要有对现实的思考,更要着力于“思考未来”;2.要想事业成功,或者不至于出现老是让自己遗憾、无奈乃至痛苦的事,必须有思维上的突破,必须勇敢地打破常规。
以上说的是考场作文初始阶段审题构思的事情。其实,要写好一篇高考作文,审题构思、选择角度、确定立意、选用材料、明确文体、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语言运用,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参考拟题:人生要有梦;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现实不可弃,梦想不可无;创造奇迹需要什么;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5.广东卷:见仁见智,可写空间宽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2013年广东卷作文题延续了去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同时,在内在质地上保持了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逐步形成的特色: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考查考生对人的生存态度、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的认识;内容指向上贴近现实。众所周知,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这道题选用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作为供料,与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都能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就“捐助与接受”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评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
虽然人人有话可说,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分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从捐助者的角度看,三个家庭反应有别,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即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从受助者的角度看,第一家心存感激并收下捐助(这应该是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考虑到“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欣然接受捐助可以说无可非议。第二家以日后“偿还”的方式接受捐助,从中隐约可见古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修身准则,这是一种立身处世严守本分、不贪便宜的人生态度(也可能是较多人会做的选择)。第三家认为捐助含有“施舍”的性质,因此明确拒绝,虽然故事本身看不出捐助者有这方面的主观意图,毕竟自古就有“不食嗟来之食”的训诫,此种行为也不能视为反常。作文立意提示:
1.“有一个人白手起家……热心于慈善事业”,如果仅仅就此立意,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行,认为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主旨确立为“有钱后要做个慷慨的人,热心公益慈善”,虽然不算偏题,但意义不大,显得肤浅。
2.“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可顺此指出“在困难的时候接受帮助,利用外部条件渡过难关,这是成熟理性的处事态度”。举例论证时,可选用“主动求援,迎来全城吃面”等典型论据。
3.“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可就此引申,强调“仅有偿还还不够,我们提倡的是将爱心不断地传递开来”。
4.“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正向、反向思考均成立——既可从正面肯定其有骨气,认为“做人当守住尊严,不能随意接受人家的馈赠,要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也应自食其力”;也可从反面批评其“死要面子”,认为“身处困境时没必要独自硬撑”。
5.可结合第二家的“声明一定会偿还”等,谈论慈善救助该如何做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具体说来,该富翁实则可以选择非直接赞助的方式,比如将资金投放给专业的公益机构,让专业人士操作公益项目。如此一来,既能有效提高捐赠资金的利用效率,推动慈善事业的永续发展,又能让贫困家庭在扶贫过程中获得生产能力。
6.统观三个家庭来发表意见,指出慈善要真正普及和深入人心,首先得破除偏见——不妨把慈善当成无偿的捐助,是一种扶危济困,也可视为一种借贷,是缓解燃眉之急的周转,但不能视其为以尊严为代价的施舍。
7.本题深度立意——将富翁的行为与“一家谢谢他的好意……拒绝了”联系起来考虑,深入剖析当今社会不缺慈善的动机与资金,更不缺对慈善救助的需求,缺的是如何恰当地连接“此岸”与“彼端”,也就是如何在捐助者与受捐人之间建立起现代慈善模式,避免慈善需求与家庭尊严发生冲突。分析阐述时,可结合“央视公益栏目‘圆梦行动走进湖南,主持人王志维护被救助者黎川的尊严”、“‘开豪车献爱心,是耶,非耶”等时事素材,论析“缓解经济困难不是扶贫的全部价值诉求,尊严才是最高的慈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任意炫耀和张扬慈善的行为,不仅是对受助者的精神世界的践踏,也是一种暴力”。
6.江西卷:思辨“三怕”,寄寓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试题评析】
江西卷2012年考查“‘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与‘要想到你没有什么”,试题规定“必须写议论文”,这对擅长写记叙文以及能尝试文学创作(如小小说、叙事散文)的学生未免有点不公平;今年调整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一变动当然是合理的。
“中学生有三怕”这道题,直接对应的是考生的学习生活。有人以为本题让考生“体验或思考”的对象很简单,所谓“奥数、英文、周树人”不就是基础学科语数外吗?这样的看法是不确切的。其实,“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任何一个,在当下中国都是年年在说却总也说不完的热点。君不见,年年在招生,年年谈奥数,奥数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不仅所有的中国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要学英语,而且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也都要考英语,这一现象向来受到热议;一代又一代学生对于阅读周树人作品,各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而社会各界针对新教材删减周树人作品的现象,更是曾经争论不休。考生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可以只谈自我的感受与反思,也可联系相关的社会现象加以评判。由此可见,这个题目非常贴近生活实际,便于考查出考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这样的命题导向无疑值得肯定。另外,命题人在引领构思和提出“要求”时最大程度地释放着善意:一方面,给机会让考生自由选择——对三个文化现象可全写,亦可写其一或写其二(一般而言不宜面面俱到,集中一个对象便于写深入,除非你能透视“三怕”之间那些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鼓励考生大胆地倾吐心声、直抒己见——可写“怕”,亦可写“不怕”,甚至写“喜欢”。
此题的写作最忌流于肤浅,比如简单地将“怕”归因于“太难了”、“我的记忆力比较差”,将“不怕”之缘由概括成“这门学科是我最擅长的”、“曾经得过奖”等。几种参考立意:
1.我不怕奥数——在我看来,奥数无病人有病,奥数不疯人自疯。奥数本身并无过错,错就错在国人将奥数与入学择校捆绑,错就错在国人将奥数教育嬗变为应试教育。
2.对奥数只能说“怕”——奥数班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其事实上已经演变为升学工具,成了进名校的“敲门砖”;奥数之所以疯狂,是因为当下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升学明里暗里要看奥数成绩。对大多数奥数班学生而言,与其说他们喜欢奥数,毋宁说他们“被喜欢”、“被绑架”了。
3.我喜欢英语,对学好英语满含热情。联想集团已将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目的是实现公司国际化。现代英语不仅是一种已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现代性。现代化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其中英美占有优势地位,能用英语思考是现代性的体现。此外,考研是一定要考英语的,不懂英语就是个笑话。大多数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最前沿的文献都是英文,连英文都不会,何谈学术!有人说“学英语打击中国教育”,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英语教育问题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的问题。
4.我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只能说一般。我不否认应该学习和了解英语的基本知识和交流词句,但不应将其置于无比重要的地位。一种语言是我们可以炫耀的技能,却不应成为一国教育如此苛刻的标准。看看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吧,那份值得我们自豪的底蕴才是中国人必须深知的。
5.中学生之所以“怕周树人”,理由无非“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实际上,中学生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文章,就开始介绍鲁迅的战斗精神;不少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的“阐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6.我最爱读鲁迅的文章,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就拿《祝福》来说吧,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要知道,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我认为,鲁迅作品有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文化性”来讲,鲁迅作品都堪称典范。
7.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应更全面地认识鲁迅。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不爱鲁迅的文章?
8.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由教学不当带来的。毋庸置疑,我们对鲁迅的理解存在着偏读、误读,如此一来,“怕周树人”也就并不奇怪了。
再从作文体裁看,如果选写记叙文,一定要着力展示自己“怕”或“不怕”的真切感受,在过程展示或叙事后揭出有启发性的意蕴,假如有对比(或纵向或横向)自然就更好;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怕”或“不怕”的原因(包括外在原因和自身因素,如“浅阅读之风盛行”就是“怕周树人”的外因之一),也可提出合理化建议(如“狠抓升学率的热潮应降降温”、“应试教育该叫停了”等)。
参考拟题:爱与怕之间;让我欢喜让我忧;鲁迅精神长青;永远的鲁迅,不朽的精神。
7.上海卷:兼具思辨性与人文性
作文。(70分)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试题评析】
近些年上海卷作文题有个共性,那就是思辨性与人文性兼备,像2010年的“丹麦人的钓鱼之道与先哲的古训”、2011年的“两句铭文”、2012年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莫不如此。今年的题目,显然承续了前几年考题的人文关怀和思辨特征,从审题难度看,它明显低于去年的试题;从具体的思想导向看,它大体近似于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2008年的考题是“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两道题的相通之处在于均着意启发学生思考“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这道题,要求考生思考的对象是颇具厚度和深度的;换言之,题目侧重于准确、深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表达水平。材料和指示语放在一起,能带给考生一系列问题:今天,普遍被认为重要的事情有哪些?与其相对应的“更重要的事”又是什么?此类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现象合理吗?这样的现象在“我”身上(或“我”周围人身上,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之中)是怎样体现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应该怎么办?……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铺开的,而是有着一个线型深入的空间的;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线型深入的可能空间,这就使本则材料能很好地完成对思维素质的考查。而这些思考所要求的品质,紧贴着考生生活。
立意参考:(一)着眼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比“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事是“培育健全的人格、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能力”比“获取一张文凭”更重要;比“追星”更重要的是“发愤图强”;高中生作文,比“雕琢文字、讲求技巧”更重要的事是“抒写真情、表达真知灼见”;比“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更重要的事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保证其自由选择、身心和谐”;比“一味地呵护孩子”更重要的事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人交往时,比“竭力表现自己”更重要的事是“换位思考,顾及对方感受”;教师育人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着眼于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比“嫁个富二代”更重要的事是“追求真正的爱情”;比“一味依赖别人,千方百计找关系求人帮忙”更重要的事是“自寻出路”;比“在竞争中争胜”、“成名成家”更重要的事是“兼顾工作与家庭”;比“拼命赚钱”更重要的事是“爱护身体、享受人生”;比“快速发展经济”更重要的事是“稳步发展、保护环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高铁,比“追求速度”更重要的事是“确保安全”;“全民健身”无疑是更重要的金牌;慈善捐助,比“直接给予物质接济”更重要的事是“助人自力更生”;比“事后挽救”更重要的事是“事前预防”;比“公布领导电话”更重要的事是“将民意表达和监督检查变成日常工作”;比“灌满自己这条小河”更重要的事是“汇入社会这条大河”……自然,不管如何立意、选定何种体裁,文中都应写到有关联的两件(类)事,其一受重视而另一被忽视、遭冷落,在对比中追问、反思,以突显习作者自身的精神追求,或表现对社会生活中某种不合理现象的针砭与疗救。(三)也可反向立意——相关依据在于“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一语中的“似乎”一词,以及“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这句提示语,例如可如此立论:“更重要的事毕竟离我们太遥远,立足平凡的岗位或自身兴趣爱好,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做好乃至做到极致,不也同样值得肯定吗?”
参考拟题:勿将手段当目的;诚信重于赚钱;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埋头干活与抬头看天;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
总起来看,对大部分考生而言,材料提示的现象在学习、生活中都能看到或感觉到,而对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来说,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也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教学中对他们的思考进行引导,当然,也可通过考生的这些思考来测查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应用能力。
8.重庆卷:借“大豆的升华”喻人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今年重庆卷考查“大豆的升华”,这是一道用饮食来比喻人生的新材料作文题。所选材料出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黄豆对豆腐的漫长寻找”,其特点是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在原来的纪录片解说词中,有“逾越障碍,营造条件,把握机缘,经历挫败,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的评说,为协调审题难度,命题人对此作了删除处理。经删节、压缩后,供料共两段文字:
前一段主要说大豆优缺点并存——虽有“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之长,但因“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导致“境遇曾一度尴尬”,据此可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方面的典型素材,如“四大美人亦有不足”,其内容是:“传说我国古代有四大美人,她们是杨贵妃、西施、貂蝉、王昭君。她们的美可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据说她们每个人亦有不足:杨贵妃腋下有狐臭,所以不得不浓施粉黛;西施有心绞痛,就露出了以手捂胸的病态状;貂蝉是个吊肩膀,穿衣只好垫肩;王昭君一只脚大一只脚小,平时只好长裙曳地,不露双脚。绝代佳人亦有不足之处,可见世上人无完人。是人总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人总不能因为有一些不完美就不在世上为人,关键在于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依据段末的“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则可以写“适应需要是硬道理”、“扬长避短至关紧要”。
第二段文字围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突出的是“易于吸收和利用”、“个性柔软变通因而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由本段文字作阐发,同样不能单就“大豆的升华”说食物品性之改变,而应将这一现象与人的“改变特点、自我提升”(如“在决定未来道路时,要像大豆一样综合主客观条件顺势而为”),或企业“处于困境不怨天尤人,靠思路决定最佳出路”,或文艺创作也应“合理调整、适应观众口味”等联系起来。
具体写作时,怎样由“小豆腐”开启“新思维”呢?
1.可以抓住一个“变”字,比如这样表述:如何化尴尬为受欢迎?我觉得离不开主动求“变”(变形、变化、变通)。“变”体现了人们的尝试性、创造性、实践性,体现了人类的发现意识、探索精神。人生在世,应在不断尝试中寻找转化的灵感,从而改变自身命运。当然,任何“变”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行动。参考拟题:江山易改,本性可移;换一种思路;一条路走到黑者戒;变通之美。
2.可以抓住一个“软”字,比如将立意点确定为“过于坚硬、浑身是刺的个性不足取,应以更为宽容、圆融的态度面对生活”。参考拟题:能屈能伸,是为大丈夫;有容乃大;退一步海阔天空。
3.可以抓住一个“炼”字,比如表述为:大豆经过“千锤百炼”成了豆腐,就像暗淡无光的璞玉,必须经过打磨才能焕发夺目的光彩。同样地,我们的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参考拟题:为了更好地生存;玉不琢,不成器。
4.可以抓住一个“掘”字,比如将立意确定为“大豆历经一番打造,再经烹调,就能制成品类繁多的菜肴;大豆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屌丝逆袭的情况差不多,在逆境中成长,贵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参考拟题:“逆袭”是这样炼成的;曲径通幽处。
5.立足于“豆腐的发明”(豆腐的工艺流程多达泡豆、水磨、沥浆、煮浆、点卤、析水、造型等七八个步骤),直接赞扬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符合题意的。参考拟题:民间的智慧;衣食住行皆有学问。
总的看来,重庆卷作文以小见大,在朴素的文字中包含了“找准途径,实现突破;创新改变命运;变通带来新生”等道理,让学生多元思维、自由阐释。考生从材料出发,激活思维,联系自我,联系社会,是不难写出成功之作的。
9.山东卷:贴近现实,富于张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试题评析】
山东卷往年的材料作文,或选取名人名言(如2012年的“孙中山名言”),或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格言(如2006年的新诗《星星》、2010年的“光明和阴影”);今年的作文题,则针对当前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由“《咬文嚼字》开设专栏”提炼出材料。本则供料突出的特点是与考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时代是接受各种影响最深的阶段,现今媒体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多种信息对促进高中生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影响,对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运用不严肃的态度,就是其一。在中学生的日常交流和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语言运用不规范、历史文化知识不准确的现象,他们自己也可能经常出现这方面的错误而浑然不觉。因此,这个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可以让他们联想到自己以及身边人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故事,从而快速立意设题、选择文体、组织材料,尽快进入写作状态。
审读这段现实性较强的事实材料,不难发现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句话,其中的“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意味着“咬嚼”活动是一项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活动。目前,由于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影响,汉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受到极大侵害,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权威公共平台常犯语言文字的错误,而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介更是谬误频出。这些现象扭曲了人们敬畏语言文字的观念,给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带来很坏的影响。历史文化知识的误用,更是当前文化行为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更有甚者,或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商业利益,或出于无知,对历史胡编乱造,肆意篡改历史典章制度,对民族历史毫无敬意。《咬文嚼字》在这一背景下发起“挑错”活动,反映了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正确使用民族语言的努力,体现着不惧权威、求真求实的可贵精神。接下来的“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进一步凸显了“挑错”的意义,提醒我们养成敬畏文字的习惯与严谨认真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有个鲜活的实例:据新华社杭州2013年6月9日专电,7日上午浙江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其作文题中引用材料的作家国籍被关注者发现有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9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经核查,作文命题中“作家国籍有误”一事属实,这个差错是不应该出现的。
材料的第二层即后两句话,它以铁凝、莫言为代表,来展示“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针对这个层次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可写空间相当开阔:(1)铁凝“诚恳地感谢”、莫言“表达了自己的谢意”,直接表现的是使用语言文字的大家们对“咬嚼”活动的重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闻过则喜、知错就改的气度。(2)“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立足莫言的“表示”,考生可以倡导“请别人挑错来消除谬误”、“多一份虚心,多一份进步”、“从他人的批评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以走向成功”。
作文构思参考:(1)针对《咬文嚼字》杂志的做法展开评议,阐述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文化自立的重要保证;能否正确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一直是民族文化修养的标志,具体到个体则是一个人内质外修的表现。(2)针对著名作家们的积极回应,指出这种回应反映了他们对此问题的重视;论述中可结合有些作家明知错了还要百般狡辩,作正反对比分析。(3)除了论述“咬文嚼字”的文化意义、正确使用历史文化知识在继承传统中的作用,也可讲述正确或者错误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故事,或叙谈自己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经历。(4)还可在“不盲从权威”、“严谨认真地做人”、“从善如流,以‘阳光心态面对批评”、“地位、心胸与修养”、“客观对待知识缺陷”等方面,进行叙述性或论述性写作。
总的看来,山东卷“挑错与回应”这道题材料富有张力,且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可以引导考生对所述现实做多方面的思考。
10.浙江卷:关注精神成长,凸显人文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评析】
作文命题一直是浙江语文卷的亮点,既强调人文底蕴,又切近现实生活,今年同样如此。这道考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模式,且努力突出三个“贴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它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材料,引出“童真泯早”、“拯救童真”等跟考生“零距离”且非常“生活化”的话题,让考生容易“发声”,可写性较强。又以“综合上述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等明确了写作要求(应领会三句话的共通之处、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立意行文,单抓其中一句而撇开另二句不管不顾是不可取的),提示了写作角度,限定了写作范围,能有效防止“套话作文”与宿构的鱼目混珠,为继续倡导和落实“真实写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供料里的三句话,均取自作家刘再复的《童心百说》。第一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其内涵是孩子心地纯洁,没有心机、心术,故而什么也瞒不住他们的眼睛。如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眼睛最明亮,唯有他,能看穿又敢道破皇帝的新衣乃是无,乃是空,乃是骗子的把戏。第二句话是赫胥黎的大困惑和他对世界所发出的提问,“人类的年龄在延长”是说人类历史越来越悠久,“心灵却在提前硬化”可指向“失落了最可爱的童心”、“丧失了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美好情感”等等。第三句出自菲尔丁的《蝇王》(菲尔丁实为“英国作家”,试题表述有误),它与18世纪思想启蒙家卢梭发出的警告“青春生命本是最慷慨和最善良的生命,他们既最爱别人,也最让别人爱。然而,青春王国正在崩溃,青春的眼睛变得阴冷,瞳仁里散发着寒气”是一个意思,所谓“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可理解成“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赢得了机器,却失去了星辰、月亮、山脉、河流和整个大自然”、“不仅枪械、毒品入侵了孩提王国,而且堂皇的‘科技也在吞没人生的黎明,孩子已变成电脑的附件和电视屏幕的随从”。
以下是参考立意:1.孩子眼睛的早熟,使人悲哀;努力保持一双孩子的眼睛,并非退化。2.对孩子的教育,第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培育全面的优秀人性),第二目的才是传授生存技能。3.童心就像天天的日出,天天都有光明的提醒:不要忘记你从哪里来,不要忘记那个赤条条的自己。你不是功名的人质,欲望的俘虏;你不是机器的附件,广告的奴隶;你不是权力的花瓶,皇帝的臣子。你是你自己,你赋予自己成为自己的全部可能。4.如今欺骗之风日盛,孩子们为什么不可以变得成熟点?(反弹琵琶)
几种具体的构思:1.写成议论文,着重探究“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的原因何在。回答可以是“家长过早地给孩子灌输知识,灌输竞争意识,孩子们也过早地进入电脑世界和其他机器世界”、“世界从意识形态时代进入全球化时代后,生存竞争空前激烈,从国家到个人,皆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这种势态与心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人为地拔高孩子,让他们从童年时期就进入竞争状态”,也可表述为“被功利主义绑架”、“因随波逐流迷失”、“让家庭影响扭曲”。2.专论在纷繁功利浮躁之中怎样留存、坚守自己的本真情怀和正直、质朴、饱满的心灵,提倡“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备看大局、看长远、看全体的眼光,不能做功利的俘虏”、“正确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况,耐得住寂寞,不迷失方向”。3.聚焦某位名人或某部名著话“童心”。例如结合“歌德到八十岁还热烈地爱恋着,诗人的生命永远处于恋爱中,永远处于追求中”,揭示“童心并不只属于童年”;又如论述“金庸的小说世界是个童心建构的世界”,可论及“我喜欢这个世界里的理想人物郭靖,他永远带着孩子般的呆傻,不知道‘金刀驸马的价值,直到拥有最高强的武艺‘降龙十八掌时,他仍然是个大智若傻的孩子”。参考拟题:找回童年;行走在消逝中;曾经的柔软时光;怀念流逝的纯真岁月;当“少年志”成为“当官控”。
在信仰缺失、精神困顿、多元价值整合尚未完成的当下,一些优秀的操守和精神包括“童心”正在消逝,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三则名言思童心”的意义显然在于厘清、在于呼唤回归。作文命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11.北京卷:有蕴藉而显个性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评析】
今年北京卷考题,与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貌合且神似。湖北作文题的材料是: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两道题均以对话(讨论)的形式出现,同时“手机”恰好是“书信”的替代品之一;二者关注的都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给人类沟通、交流方式带来的影响”。如果说差别,那就是北京卷供料的时效性更鲜明: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现在的文题材料虽然没有点名,但是很明显,科学家就是杨振宁,文学家则是莫言。
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这道题中,“爱迪生”、“科学家”与“文学家”均非重要信息,都不是切题的必备要素;说得明确些,本题实际上就是一道“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的话题作文。那么,供料起什么作用?绝非限制,而是提示、点醒——多次出现的“感到不可思议”、“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等,意味着手机是让人惊叹的彻底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当代人的聪明才智;至于“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及“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些文句都是在标示考生构思时可参考的角度。
写“手机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写出较强的启迪意义呢?需要联想,更需要思辨。比如,可通过联想,将“书信”作为“手机”的对比物来发表议论,指出“从古延续至今的书信,它比起手机短信与邮件,可能并不快捷方便,但是它却最充满诗意,最能表达人的情感。不幸的是,如今这个年代,信息的快捷和图像的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减轻了亲人间思念的痛苦,却使我们品味不到某些细微的感觉”。又如,可如此展开思辨:无人敢否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无人愿舍弃科技发展带来的精彩,当科技以其“高、快、准”的特质融入人们的思想,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视角。手机让我们有机会放眼世界,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思想,然而因为手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表面上近了,心灵层面却远了。再如,可将立意确立为“一方面,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另一方面,某些人只愿在手机、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拒绝与周围的人交流,以致错过了身边很多很多的幸福”、“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是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利用这一媒介,可随时学习英语或从网上下载各种教学课程。然而,凡事要有度,绝不能沉溺于手机之中难以自拔”、“作为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今天的我们却在山寨手机上不断拼凑西方的技术与硬件,真是可悲又可叹!要知道,只有继承‘龙图腾创造性的精神,才能让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等等。参考拟题:君子不役于物;有一些感觉,正在远去;正确对待改变;一把双刃剑;2520年的冬至日;人在风中。
综合看来,试题重在引发考生对科学、人文及人类幸福的思考,让他们沉思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与造成的心理困惑,看似浅易,实则很能测查习作者的思维能力。可商榷的一个小问题:材料中“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句末用的是句号,就规范运用标点符号来说,应该换用问号。
12.湖南卷:虚实相济,内涵丰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试题评析】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一是作文占分高,占语文卷总分的40%甚至更多(如上海卷、福建卷与江苏卷),而且没有固定答案,评分标准较难精准地把握;二是作文命题往往彰显社会热点,隐含某种文化导向。今年湖南卷作文题仍然秉持“典雅厚重、求实创新”的原则,兼顾了追求“梦想”这一热点以及弘扬“感恩”、“孝道文化”的价值导向。
题中两段文字,前者抽象,后者具象,一虚一实,相得益彰。两者并置,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一方面,它们既有场景大小之别,又呈现出动与静、浪漫与温馨的区分;另一方面,整个材料的主题词“我愿意”、“我真的很愿意”将其紧紧绾结,提供给考生驰骋文思的天地就很宽阔。同时,因为可以“任选角度”,也就鼓励了考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和所接受的熏陶,乃至掌握的素材、文体写作方面的优势作出选择。以下是参考立意:
1.着眼于“我愿意”,可以写“个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往往是充满热情的;出于心甘情愿,于是敢于挑战,在凄风苦雨乃至血雨腥风中虽苦犹乐,永不止步”、“不要以功利的眼光评判某种行为值不值,酸甜苦辣我心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充实、美丽的;为理想而打拼、付出,这样的人生才是灿烂的”,还可落实为“十年寒窗的‘我立志高远、信念坚定,正如奋力飞腾的‘它,以苦为乐而执著前行,始终无怨无悔”。参考拟题:我要飞得更高;体验了,就值得;为追梦展翅,为理想奋飞;梦想的天空分外蓝;过程重于结果。
2.着眼于“我真的很愿意”,可以写“父贤子孝,岁月静好,喧嚣的尘世里,我们的生活从来就不乏美好,缺少的只是一颗知足的心”、“亲人相依相伴,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之一;拥有亲情、生活安宁,夫复何求”、“静默作为一种深刻的语言,胜过所有的言说,要知道静默中有无尽的生气、真实的拥有,有时候‘静默本身就是深深的眷恋”、“执著的人们总是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痛并快乐着,殊不知‘高处不胜寒,或许哪天真正登上理想的巅峰后,你会发现:我要的只是最简单的平凡生活,如静静地端坐在父亲身边看他笑容满面,默默地守在母亲身旁听她诉说儿时的故事。幸福,其实很简单”。参考拟题:陪伴是一种幸福;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当时只道是寻常;平凡之美。
3.综观两段文字,可以写“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生活都会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生命活力,感受到人生的美好,这种向往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对家庭亲情、宁静生活的珍爱与守望,使我们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温馨,这种守望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方式”、“你可以选择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也可选择‘儿女团栾夜煮茶的恬淡,关键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奋力攀登人生的高峰与充分享受家庭之乐是可以兼顾的,前提在于你必须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参考拟题:追梦诚可贵,守望价也高;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具体构思二例:(1)编述故事:为了这一战,他整整期待了5年,累累伤痕见证了他的艰辛和努力。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父亲突然中风。他想弃赛,可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语:“相信有一天,我的儿子一定能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比赛即将开始,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赛场……几天后,人们见到他用轮椅推着父亲,慢慢地在医院的花园里散步。父亲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奖牌,金光闪闪。有人惊呼:“他不是那位世界冠军吗?”(2)书信交流:即使再多艰辛,内心依然温暖,只因为“我愿意”。时钟滴答,不仅让我长大,也催着父母变老。每当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容,我多想一直守护在他们身边,但内心的梦想始终召唤着我去远行。真想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孩儿并非不愿意静静地陪着您,而是因为有梦要去实现!
综上所述,湖南卷作文关注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贴近学生心灵且收放有度——“放”就是让考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收”是指命题者不希望考生无的放矢,就着“我愿意”乱发联想和议论。如果考生能吃透材料,立意高远,联系实际(最好是自我实际),一定能写出有思想的或以情动人的佳作。
13.四川卷:注重生存态度与生命质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试题评析】
2013年四川卷作文题,供料源自富尔格姆的短文《信条》。《信条》中有这样一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从“有人说……”这句话的构成看,“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属于“观念”,“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则是“例子”——材料在抛出“平衡”这一“观念”后,用具体的生活现象加以诠释,让“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与“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形成比照、补充关系,这比抽象地下定义要好,更能使考生明白其中的意味。从列出的“例子”看,“平衡”就是要处理好“重”与“轻”(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极精彩的概括)、“忙”与“闲”、“走”与“停”、“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之类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出的既是生存理念、生活法则,又是哲学道理。在此基础上,命题人巧妙地通过“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语,鼓励考生多角度立意,展示自身个性化的思考。比如,写作时既可以取常规立意,写“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内容与意义(像“沉重与轻松的平衡”、“紧张与宁静的平衡”、“浪漫与务实的平衡”、“个人与家庭的平衡”、“在胸怀远大理想与做人低调处世之间应讲究平衡”、“在传统与时尚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平衡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发展,平衡才能进步”等均在可写之列),也可以进行非常规立意,写“想平衡但常常身不由己,不得不有所牺牲”(譬如警察、铁路司机、极地考察者等特殊职业者常常被迫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等。
题目“要求”中突出了“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作文,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继续“演绎”与“归纳”:
其一,提“平衡”则必有“失衡”,现代社会中存在哪些“失衡”现象?回答可以是:(1)拼命工作与身体健康失衡;(2)工作节奏快慢失衡;(3)理想与现实的失衡;(4)城乡的失衡;(5)民与官的失衡;(6)贫与富的失衡;(7)物质与精神的失衡;(8)人与自然的失衡,等等。
其二,生活中的种种平衡,表面上是沉重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稳定,其实质、旨归是什么?回答可以是:(1)实质就是求“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可以说平衡是生命和谐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标志;(2)说到底,生活平衡是内心的平和、愉悦。
其三,如何过上“平衡的生活”?回答可以是:(1)要拥有“平衡生活”的理念;(2)要拥有“平衡”的内在心态,内心和谐、满足;(3)从名著和哲人那里找到平衡生活的理想方式;(4)要随时反思、努力调整以保持平衡;(5)用生活的优先次序来平衡自己的生活;(6)人生和骑自行车很像,要想实现人生的“平衡”、达到人生的成功,就必须让自己处于“运动”状态。
其四,如何作一点反向思考?回答可以是:(1)时时处处讲“平衡”,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2)特殊情况下(如身处困境、远远落后于他人),要勇于打破平衡,以求得突破。
综合看来,四川卷这道题指向对于“美丽人生”、“生活之梦”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引导考生在“存在、生活、生命”层面展开思考,通过“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让他们领悟“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生活道理,给学生生命成长以精神奠基,其难度适中且区分度较好,也有利于不同体裁的写作。
14.福建卷:诗情与寓意交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评析】
选取新诗为材料命题的,这些年并不多见,典型者如2006年山东卷(《星星》)、2012年四川卷(《手握一滴水》);今年福建卷提供的材料也是一首当代诗歌——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诗歌主旨相对明确,诗意积极向上,内涵比较深刻,写作立意有较多的角度和层次;其语言优美晓畅,意象鲜明,易于把握,审题难度较低,公平性好。试题也有较好的甄别性,考生可围绕“地球”与“流星”、“自由”与“约束”等展开联想或思辨,入手不难但写好不易,须具备较好的联想想象能力或辩证说理能力。
先来解读诗作。小诗分两层:前五句围绕“惊恐”展开,“惊恐”的理由是如果“失去引力”就会变成“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流星”,在这里,最重要的信息是“不能失去引力”;后四句为第二层,表明“我”的态度,一是“拒绝这种‘自由”,二是愿意变成“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一段树根”,这一层的核心词语有“自由”、“树根”、“扎进底层”。这样看来,审读题意的关键在于针对相关意象,明确诗歌所指示的社会现象。作文立意参考:
1.由“引力”来写约束。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种种约束,如纪律、法律以及道德良心的约束,考生据此可谈“成功离不开必要的约束”、“没有束缚的代价是没有归属”、“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等。参考拟题:“网上社会”需要制约。
2.由“拒绝这种‘自由”来写自由是相对的,为了所谓的“自由”而抛弃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具体可写“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由带来的可能是毁灭”。参考拟题:莫让“自由”遮望眼。
3.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来写故乡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思想之根、精神之根等,或者写“做一个脚踏实地而不浮夸的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深深地扎进地层”之“根”指根基,它可以是家国的认同(国家、民族与乡土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文化的承续……根深叶茂,祖国强大,才能有我们的幸福;叶落归根,这个“根”大多指的是故乡与家园。海峡两岸,流落他乡的游子,根在何处?只要让思维的触须像“根”一样延伸开去,一定会找到丰富的内涵,写出优秀之作(像“波兰音乐家肖邦‘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接受人们祝贺时却说‘这项殊荣并非颁给我个人,而是颁给我的祖国”等素材可供选用)。当然,所定立意最好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例如可写“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艰难的抉择”,写“实现‘中国梦需要找到精神依托,进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写“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既要有高远的理想,更要深深地扎根基层,孜孜不倦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还可写“领导干部的宏伟规划和工作蓝图,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与其在办公室唱高调,不如扎扎实实地走基层”、“领导的眼光不能朝上看,要朝群众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使文艺创作植根于人民之中,把双脚踩在大地上,多观察和体味身边的群众和实践,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参考拟题:不做无根的浮萍;有“根”才幸福;祖国是我扎根的土壤;艺术生命常青;理想须附丽于现实;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正如福建省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组所指出的,“选用诗歌作为试题材料,在我省尚属首次,丰富了作文命题的材料类型,有助于改变高中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模式化倾向,也有助于引导中学语文课程重视现代诗歌教学”,“我愿变成一段树根”这道文艺性强、包孕丰厚的考题,既便于考生多角度审题,提炼出众多观点,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又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诸如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文笔要出众,等等。
15.辽宁卷:指向两种人生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新材料作文题型产生于2006年的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经过多年实验,这种题型显现出以下优势:①材料内容的具体性。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常见的是生活事实、寓言故事、文辞摘录、图表漫画这四种,这些材料具体形象,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②材料内容的贴近性。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尤其是生活事实材料,容易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引导学生的写作关注人生、关注自我。③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具象材料的内容总比抽象标题的内容来得丰富,材料内容的丰富性蕴藏着含意的多解性,进而导致学生写作思维的多元性。④材料角度的多样性。材料的丰富性产生含意的多元性,也就必然导致作文角度的多样性。为此,今年辽宁卷依旧考查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背景是年轻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于是他“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一位老者以“沙子必然埋没于沙滩”,一旦变成“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来启发他通过努力,实现由“沙子”到“珍珠”的蜕变(“珍珠”比喻有真才实学的、有闪光点的人)。据此,我们不难想到“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经受磨砺,付出汗水与心血,才能超越常人、凸显自身价值”等。假若试题供料到“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就收住,那么题目的可写空间就窄了,且新意上也有欠缺——要知道,“使你自己成为珍珠”这则小故事已被多种报刊广为转载。可取的是,命题人又添补一句话,让年轻人对“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这个结论心存一点“疑问”,如此一来,作文的自主性、多样性就得以保证。年轻人的“疑问”,容易让考生联想到诗人鲁黎写于1945年的《泥土》,该诗共四句(“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前两句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争名夺利,给自己带来痛苦;后两句着重启迪人们甘于平凡、勇当铺路石。格言式的抒情短诗,表白了作者为他人成功铺筑平台、为集体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沙子”的意象与“泥土”基本相通,做沙子也就意味着“心态平和,安于平凡”。
统观材料,它是以“沙子”、“珍珠”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以下立意均可成立:
(一)认同“老者”的意见,可以写“没有谁一开始就是一颗‘珍珠,人人都是一粒名不见经传的‘沙子,但是,一旦你有了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人生历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并因此抱怨老天不公。其实老天是公平的,沙子之所以会变成珍珠,是由于它那不惧挤压、不怕高温、不惜熔化的精神。而你呢?要想成功,必先奋斗”、“遇到坎坷时应该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要想别人给自己一个机会,那就先给别人一个理由”、“坚韧不拔是扬才露己的前提条件”。如果从反面说,那就是“沙子变成珍珠的过程是艰苦的过程,大多数人害怕这种磨难,于是怯弱者终究难成正果”、“要想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假如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
(二)认为做沙子也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可以写“任何高楼大厦都是由千千万万粒‘沙子砌成,而社会是由芸芸众生构成的,立足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这样的人生同样富于价值”、“平凡人生也精彩,如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重庆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以及李素丽等,他们同样受人尊重、被人承认”、“追求伟大没有错,鄙弃平庸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一个忠于职守、辛勤耕耘、拥有阳光心态的充实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值得自豪的”、“不同的人所处职位有高低之别,岗位有显要与平常之分,但都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这个社会既需要英雄,也应当尊重平凡——毕竟无论如何,整个社会只有10%的精英,80%的学生会是十分普通的,还有10%的孩子因为个体原因,会成为接受救济的群体”。具体写作时,“法拉格特广场的小贩”这一实例可供选用:
法拉格特广场是美国华盛顿最繁华的广场之一。广场上有个小摊贩叫卡洛斯。卡洛斯摆摊已有20多年了,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出摊。
卡洛斯经营的早餐很简单,是他自己“独创”的一种卷饼,顾客们品尝到卡洛斯的卷饼,总是赞不绝口。法拉格特广场上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老板,要高薪聘请卡洛斯到酒店上班。卡洛斯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在这里拥有这么大的一方天地,感到很自由;同时,这里还有我许多朋友,他们都喜欢吃我烙的卷饼。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卡洛斯快乐地摆个小摊,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宁。
没想到,2010年10月1日这天卡洛斯没有出摊,大家都感到意外。有认识卡洛斯家的顾客,自告奋勇带着大家到卡洛斯家去看个究竟。原来,昨天夜里卡洛斯不幸因心肌梗死猝死。卡洛斯不幸去世的消息,迅速在法拉格特广场上传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卡洛斯家,凭吊他们的好朋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10月3日,著名的《华盛顿邮报》竟在头版刊登了小贩卡洛斯的讣告和他的故事。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法拉格特广场上的小贩卡洛斯,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种俗世里的生活,是谁也离开不的。他的不幸去世使我们深感悲痛。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小贩卡洛斯,就没有法拉格特广场的繁华和热闹。他烙的卷饼,飘香了整个法拉格特广场。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乐。人们会永远记住小贩卡洛斯,记住他烙的卷饼。”
(三)还可独抒新见,分析该年轻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可能是因其“没有打磨掉自己身上的自负、暴躁和虚荣”、“不善于与别人融洽相处”。
参考拟题:起跑线上,我们都是“沙子”;出类以拔萃;位置和价值;平凡如沙亦伟大;平凡≠平庸。
16.江苏卷:彰显生态情怀与人文大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江苏卷在连续七年测查命题作文后,2013年向全国卷靠拢,选用了新材料作文题型。“探险者与蝴蝶”这道题择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思考点,供料内涵丰富,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前提下,多样的角度,有利于考生自由发挥,写出个性化的、体现真实水平的作文。
先来说审题。既然是有情节的叙事性材料,审读时先要理清情节的阶段性。这个故事含有三个阶段:(1)“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这里,点燃蜡烛的目的是看清楚洞中环境;(2)“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表明探险者无意干扰、破坏蝴蝶的生存环境,而是对“这些美丽的精灵”心存爱惜、予以呵护;(3)“数日后再去……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联系最后的“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难领会是微弱的烛光客观上已“影响”了蝴蝶,导致它们选择更适宜的环境(“山洞的深处”)作为栖身地。综合起来看,材料的表层含意是“敬畏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或者说“人类哪怕一个细微的无意之举,也会给自然事物带来重大影响”(可联系现实,引申出“何况是当下处处可见的翻天覆地的所谓开发与发展呢”)。新材料作文肯定不是就材料谈材料,完全可以由此及彼拓展开去、深挖开来,如果进一步思考,那就可以推导出材料的深层含意,如“人们对美的探寻可能会伤害美”、“人与人交往,要学会尊重和体察别人,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无意中出错”、“尊重他人的生存状态,不要随意干扰他人生活”;又如“小细节会带来大影响”、“小陋习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不要忽略小人物的价值”、“做人处世需谨小慎微”。如果泛泛地谈论“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有利于自身发展”,则靠题有点松了,因为无论从材料的内容还是含意看,都没有“成败”的意思。
再来看立意与文体。(一)几种参考立意:1.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影响:对人来说,蜡烛是照亮大家前进的灯火;但对于蝴蝶来说,却是干扰它生存的物品。2.维护生活秩序应从细微处着眼。3.向“蝴蝶”学习,做到见微知著、防患未然。4.像“蝴蝶”那样,热爱和追求宁静的生活。5.在高呼这个社会太坏了,一味抱怨受到了社会不良影响的同时,最该反省的是我们每一个个体——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包括你、我、他每一个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社会,改变着社会,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元素,都是这个社会的主人。(二)关于体裁选择:新材料作文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但江苏这道题出得比较活,也可写成其他文体。如果写记叙文,其主题意向要与材料整体或某个角度的意蕴相吻合,这种吻合可以是暗合,也可以是明合;从考试作文的角度说,以明合为宜,可以用形象化的方法在适当的地方点化题意,这种点化一般放在比较醒目的开头或结尾。
需要补充说明的两点是:其一,在新浪教育发起的调查中,近6万网友投票,江苏卷作文题(当时网友还未能一睹题目“真容”,只知其大体面貌)分别以19.5%、13.2%、20.1%的得票率,高居“最奇葩”、“最给力”、“最寓意深远”三大榜单之首。认为本题“最奇葩”,似乎不合情理——事实是,此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写起来不难,写出彩不易。其二,材料“探险者与蝴蝶”是依据发表于《读者》2011年第4期的《轻一点,别点蜡烛》压缩、改写的,原文近千字,作者漆宇勤在讲述探险经历后,是这样抒写感悟、发表议论的:“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几根小小的蜡烛竟然给一个洞穴的整体环境带来巨大甚至是长远的变化——所以,请记得,面对这种脆弱的小环境,请轻一点,别点蜡烛!”高考结束后,作者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次探险,我发现人的一些细小活动对于自然会有很大的影响,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我写下了这篇文章。“细节”、“自然”、“生态”都是可以写的角度,细节改变大的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敬畏都可成为作文立意。命题者为适应考场需要,将其精简到180余字,但改写后的“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一语,表达既不顺畅,表意更是不够明晰——根据原文,蝴蝶往更深处栖憩,原因在于“这个洞穴从来没有人进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温度和静谧环境”,而“我们进入时的喧闹声加上蜡烛的火光与热量,影响了脆弱的小环境”。
17.湖北卷:雅致有余,“接地气”不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
湖北省自主命制的作文题,基本走的是“高雅”路线,如2008年的“举手投足之间”、2011年的“旧书”、2012年的“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其中有的雅俗共赏,有的则曲高和寡。今年的“上善若水任方圆”,意在结合先哲思想考查学生的见识水平,其哲理蕴含丰富,依然显得相当雅致。
材料由生活现象引入。“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这个句子并非供料重点,其作用不过是引出“方圆之用,各得其妙”,说得直白点,就是方的容器、圆的容器均有效用,各具价值(后面的“方圆虽异器”仍是在强化这层意思)。接下来,题中两处引述古诗,实际上涉及三个文本:一是“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含意是最高境界的善与水的品格一样,虽泽被万物却不与万物争胜;二是“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语出五代宋初诗人徐铉的《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其诗曰“请以端溪润,酬君水玉明。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自得山川秀,能分日月精。巾箱各珍重,所贵在交情”,这是说作者以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回赠送他水晶珠的友人,端溪石、水晶珠虽器形方圆有异,但其润泽和晶莹都得自山川灵秀、日月精华,且功用一致,那就是相互馈赠,借以表达真挚的友情;三是“上善若水任方圆”,语出唐代诗人顾况的《宜城放琴客歌》,其末六句云“人情厌薄古共然,相公心在持事坚。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服药不如独自眠,从他更嫁一少年”,说的是人遭遇变故后要任其方圆。这里面的“上善若水”,考生并不陌生;但两处诗句,绝大多数考生从未接触过,阅读中难免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只有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较为准确地推断“上善若水任方圆”包含多层意思:一是可把“圆”理解为“灵活变通又不轻浮”的人生态度,把“方”理解为“立足现实、遵守原则”的人生态度,题意可解析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是人生在世当追求“上善”,如水一般,“形态”可变但本质、人生目标(“利万物”)应当坚守,也就是说,可将题目解读为“提倡守正不偏但又能合理变通的生活态度”。估计为数不少的考生会错解题意,认为“上善若水任方圆”讲的是“人要随遇而安,没有必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对于试题为什么倡导这样一种态度,他们必然会心存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在方与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的层面展开思路(比如写“世界是由多样性构成的,应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也可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进行理性思辨(比如谈“人对环境的适应”、“‘方是方正、正直,‘圆是圆通、包容,两者可以兼得”、“随方就圆虽然很有哲理甚至实用得很,但这种生存智慧也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一个深层次的痼疾。随缘自适、任天而动很好,但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就步入误区了”、“应摒弃那种明哲保身的圆滑,欣赏那种能与外界融洽相处的‘圆熟”等);还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表达自己在“方”、“圆”取舍方面的个性化思考(例如提出“对宽柔变通大唱赞歌会带来负能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培养积极追求社会进步、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毅精神”)。从文体选择上说,考生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比如虚构一篇小小说,为“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伪君子“画像”,或在对比性的描述中展示为人处世外圆内方的必要性,或直接论述做人当坚守原则、做事应刚柔并济。
湖北卷考题公布后,有读者致信《武汉晚报》,直言该题是“毒害青年的伪命题”,理由是“青少年的生命本质和参加高考之目的,均在于成长创造、拼搏追求,岂可任方任圆,一切无所谓?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任方任圆,作为暮年的自我调适犹有可说,若用于高考作文命题,以教化青年、指导人生,则毒莫大焉,害莫大焉”。另有学生家长表示:“孩子们这个时候应该学习如何讲原则,而不是圆滑处世。”网友们也纷纷“吐槽”,有的指出“严重怀疑湖北的题目不是给人看的,一点都不善,又绕又深奥,这不是坑爹么?发挥性太小,理性要求太高,只能为作文而作文了”,有的认为“这难度也太高了,好像是给博士研究生准备的课题”、“与高中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以上意见或有过激之处,却也恰恰说明湖北卷作文题过于抽象、容易误读,更缺乏应有的亲和力、亲切感与必要的激发功能。
二、半命题作文
18.天津卷:角度多元,尊重个性化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在新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天津卷的“ 而知之”无疑是一个异数,带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该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中考语文卷的宠儿,每年都属于热点题型;而高考作文很少作半命题方面的尝试,相关的典型考题只有两道:2009年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 ”与当年湖北卷的“站在 的门口”。
“学而知之”见于《中庸》,试题导语又引用了韩愈《师说》中的名句,使命题化自经典而又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从题目指向看,关注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要求”中既已有“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也就明确限制了不能再写“从师学习”。那么,考生如何结合自己的“心得和体验”,构思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呢?总体而言,写好半命题作文的诀窍,在于把握“一半命题”的权力与空间,把半命题变为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这就涉及一个补题技巧的问题。相关策略主要有三点:
一是理清关系。“ 而知之”,“知之”是结果,补入的“一字”体现着“知之”的途径,这一点是容易把握的。
二是拓展思路,筛选补题对象。比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问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此外,“赏(欣赏)而知之”、“观而知之”、“比(比较、权衡)而知之”、“纠而知之”等都在可写之列。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众多对象进行筛选,尽量选出一个有利于自己阐释的切入点。
三是发挥补题创意,力求新颖脱俗。要使补题有新意,除了善于让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还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如何补题,自己怎样从“深”处或“高”处补题。比如绝大多数考生可能会写“研(自我研究)而知之”、“辨(辨别)而知之”、“论(讨论)而知之”、“试(尝试)而知之”、“听(聆听)而知之”,一般就缺少新意。如果补全题目时注意到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身处网络化、3D化的新背景,“知”的内涵与手段已变得空前丰富,在横线上填入诸如“网”、“炫(炫出我自己)”、“游”、“品”、“专”、“恒”、“纳(海纳百川)”、“敬(文化不能失去礼敬和敬畏)”等,那就较为别致。此外,对“知之”中“之”的定位,不宜局限于“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更多的应落实到“懂得道理”、“学会做人”、“珍爱真情”等方面。
今年天津语文作文题上承经典、下接地气、角度多元、形式新颖,是传统与现代、限定与开放的结合,是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积极探索。美中不足的是限定了“填入一字”,这对学生作文是个限制——缩小了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如果改作“填入一字或一词”,应该是更合适的处理,这样,学生可补题为“学会盘点而知之”、“换位思考而知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