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的洱源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人们冠以鱼米之乡、梅子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高原水乡等美称。此外,这儿还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所以,这儿不仅有旖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到文化,自然少不了传统美食。其中,最为引人遐想的,便是白族香甜精美的雕梅。
所谓雕梅,就是在青梅果上雕刻出一些生动形象的花纹,然后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小吃。雕梅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当地文献记载,早在唐朝南诏时期,白族人民就有相互赠送雕梅的习惯。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人们常常用雕梅款待亲朋好友;而收到雕梅的人,则将其作为一种上乘佳品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洱源盛产梅子,每逢夏季,漫山遍野全是水灵灵的青梅。由于洱源地处高原,水资源十分丰富,结出来的梅子不仅个大肉厚,口感也比其他地方的梅子好得多。白族姑娘们玉手如飞,嬉笑着从树上采摘梅子的情景,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雕梅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工艺要求也很高。首先,将刚泛黄的青梅从树上采摘下来,清洗干净;然后用石灰水浸泡一段时间,取出晾干;晾干后,用刻刀在梅子表面雕刻出曲折连续的花纹。雕刻花纹是制作雕梅的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败笔,破坏整体的美感。好的雕梅甚至可以当艺术品展出,因为纹路上的一笔一画都透露出雕刻者的功底与心境。
雕刻好以后,还需要取出梅核,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前功尽弃。通常,人们会从空隙处将梅核挤出,使之中空如缕,再将梅肉轻轻地压成菊花状。接着,将压好的梅饼放入清水中,撒上少量的食盐,目的是去除梅子中多余的酸味。最后,将梅饼放入砂罐内,加上红糖、蜂蜜、花瓣、白酒等,密封保存。这样,一道精美可口的雕梅才算真正完成。
做好的雕梅色泽金黄油亮,层层叠叠地码在盘中,犹如一朵怒放的菊花,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不已。闻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食之,酸酸甜甜,脆嫩可口,如品仙果。有人这样赞叹过白族的雕梅:“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
在洱源,雕梅不仅代表了白族姑娘的心灵手巧,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白族姑娘几乎人人都是制作雕梅的高手。当她们还是孩童时,父母就会手把手地教她们如何腌梅、如何雕花、如何去核。可以说,制作雕梅是每一位白族姑娘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因为这是衡量一个姑娘能干的标志。在白族,姑娘们出嫁时,献给婆家的第一份礼物,一定是一道精巧别致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还要向宾客展示自己的手艺,让大家品评自己制作的雕梅。所以,雕梅品质的好坏,会直接关系新媳妇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而一盘好的雕梅,往往能让大家对其刮目相看。李白有首诗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一颗小小的雕梅,不仅展现了白族姑娘的心灵手巧,更浸润着白族姑娘的心血和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