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连发
我国存在城乡产品质量二元性吗?*
——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罗连发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这种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城乡二元性的多维度研究很多,但对于城乡的质量二元性的研究在理论上较为欠缺,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则更少。对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命题,尝试基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地检验城乡质量差异的显著性,同时从城乡质量服务差异性分析城乡产品质量二元性存在的原因。实证分析结果初步证实,城乡之间在质量满意度方面且主要是耐用消费品方面差异较为显著,但在质量安全感受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的政策建议是,重视对于农村的质量监管与公共服务的投入,针对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的结构性特征,主要加强农村耐用消费品质量的监管,改善农村居民对于家用电器等产品的质量满意度。
质量二元性;城乡比较;实证分析
经济二元性是指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并存、落后的农业和先进的工业并存的现象(Lewis, 195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现实。然而经济二元性仅仅是我国城乡二元性的一个基础性特征,由经济二元性所导致的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又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二元结构。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质量发展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存在着质量发展城乡不平衡的二元结构,特别是在产品质量方面农村要落后于城市。那么,我国的质量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能否得到定量数据的检验呢?一些研究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的产品质量二元性问题(黄东海, 2010;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等),但是对于城乡产品质量二元性是否能够得到实证上的检验以及城乡质量二元性的结构性问题,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命题,希望从数据上对这一命题加以检验,并从质量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来分析质量二元性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实证研究,对于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检验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存在性问题:一个是描述性统计检验;另一个是基于回归分析的计量经济学统计检验。然后,分析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原因,除了《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所提到的城乡质量公共服务获得性以及消费者质量素质的城乡差异之外,还分析了城乡在产品售后服务方面的差异。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落后的农村和先进的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是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现状的一个基本假定,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过程。农村和城市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决定了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研究我国城乡差异的文献很多,但专门以城乡质量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较少,已有的文献中主要是从生活质量、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研究。
赵向红、陈胜涛(2006)研究了城乡生活质量差异的问题。其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公共支出扩大,乡村资金缺乏,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更多的人寻求进入城市去发展,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对农村生活应有的关注,使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认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原因是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因此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设计来检验城乡生活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居住、出行、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安全生活等共10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得评价数据。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决定城乡质量差异的一个基础要素,在城乡经济二元性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如蔡雪雄(2009)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三个指标,来实际测度城乡经济二元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面来度量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但在方法上是相似的,即采用已有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来计算城乡之间的对比数据。
城乡二元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的二元性。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别既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之一,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之一。卜晓军(2010)从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基础民生性服务”以及公共安全服务等四个方面具体地测度了城乡公共服务二元化的特征。
而首次提出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是黄东海(2011),他指出我国存在着农村产品质量低于城市产品质量的二元结构现象,他认为城乡之间存在产品二元结构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差异、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资源和监管资源不均衡等四个方面,并提出加强农村产品监管等政策建议。该文仅对城乡质量二元结构进行了定性描述而没有从定量数据上加以验证。
首次以实证数据方式定量地呈现我国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的是《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3)。该报告从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四大领域的质量满意度得分、城乡居民的质量素质以及城乡质量监管与服务资源等方面定量地呈现了农村和城市在质量发展方面的差异性。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发现,城乡质量二元性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之一,已有的研究中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性的现象以及可能的原因。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用质量观测数据从实证的方法上对城乡质量二元性进行检验。更为具体地,就是在控制了消费者个人特征以及收入水平之后,探讨质量的满意度是否在城乡之间还存在显著的差异,并基于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具体表现提出政策建议。
质量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市场属性,即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消费者的选择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来实现的;二是公共属性,由于厂商与消费者地位不对等,以及质量信息的不对称,自由的市场竞争无法实现社会合意的结果,此时质量需要由政府来提供,如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对涉及重大质量安全的产品的监管等。根据这一分析,消费者从其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质量满意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其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支付能力,这是由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更高的收入可以购买更好的质量;另一个是由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质量消费环境,如政府的质量监管水平,公民的质量素质,社会的诚信意识等,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质量消费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的质量感受。本部分以不同侧面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城乡之间的质量满意度差异,在购买力与质量消费环境这两个影响要素上的差异性。
分析的一个基本路径是,给定农村和城市同样的一个收入增长幅度,看其在质量满意度上的变化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同样的收入增长能够带来大致相同的满意度增长那么可以认为城乡之间在质量的消费环境上无显著差异;相反,如果同样的收入增长,所带来的满意度增长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就可以初步地认为城乡之间的质量消费环境存在差异,即存在着质量二元性。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这一检验,一是城乡总体收入增长与满意度变化的比较;二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二元性与质量二元性之间关系的比较。
(一)城乡不同收入组的质量满意度对比
根据质量观测的数据分析,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之间的质量满意度并没有收敛,而这一结果验证了上文所提出的第二种猜测,即农村质量与城市质量之间存在着二元结构特征。
表1 不同收入分组的质量满意度对比(农村)
表2 不同收入分组的质量满意度对比(城市)
表3 不同收入组的满意度增长率——城乡对比
表1-表3的数据共同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城乡的质量满意度都有所增长,更高的收入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的质量满意度水平。这使得本部分的分析成为可能,这也表明城乡质量满意度的差异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①若伴随着收入增长,满意度无显著变化,或者满意度在不断下降,则无法比较城乡质量满意度差异性。。但是农村质量满意度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以及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变化时并无显著增长,其质量满意度增长主要集中于最高收入组(家庭月收入高于10000元),而这一组别在农村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仅为3.65%);相反,在城市样本中,随着收入的增长,质量满意度在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增长,并且城市的满意度增长主要发生在中间两个收入组,即家庭月收入在3001-5000元以及5001-10000元两个组别,城市居民的质量满意度在3001-5000元收入组相对于3000元以下这一阶段,以及5001-10000元相对于3001-5000元这一阶段的增长,都显著地要高于农村。这表明,同样的收入增长,在农村所能获得的质量满意度提升要低于城市,农村的质量环境要低于城市,即使在考虑同等的购买能力时,农村的质量环境较城市要差,这一特征性事实初步地验证了城乡质量二元性。
(二)不同区域的质量二元性对比
为进一步研究质量二元性的成因,本文比较分析不同区域间质量二元性与经济二元性之间的关系。度量经济二元性的指标有很多,如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蔡雪雄,2006)。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城乡收入比值来度量城乡经济二元性,该比值越大代表经济二元性越强。在所有48个调查区域中,本文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2-3个代表性地区,共8个地区。质量二元性指标是城市质量满意度与农村质量满意度的比值,主要选取了食品、药品、家用电器、汽车、日用品等五个大类商品的质量满意度,各大类商品的总体质量满意度是由各子类满意度取平均值得到的。
本文所选取的8个地区的区域分布是:东部3个,中部3个,西部2个,其城乡收入比从1.90变化到3.42,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二元性具有代表性,其变化的大致趋势是从东部往西部经济二元性日益扩大。从表4中的结果可以看到,随着经济二元性的依次降低,质量二元性仅在部分产品和部分经济二元性区间显示出下降的趋势,如汽车在[2.093,2.789],药品在[2.093,2.789],家用电器在[2.093,2.865]等,呈现随着经济二元性的降低而下降的趋势。所有产品质量的城乡二元性,在整个区间内随着经济二元性的降低而下降的趋势并不显著。换言之,随着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的经济二元性出现了下降趋势(根据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但是质量满意度的二元性并没有显著下降,亦即表明农村的收入增长所带来的质量满意增长要低于城市。
这一结果从区域的角度支持了本部分提出的假说,即收入差距仅能部分解释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除了收入因素以外,质量二元结构还主要是城乡质量消费环境差异造成的。
根据第三部分的特征事实,城乡质量满意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水平上的差异,而是结构上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不能由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异唯一地解释。由于质量状况是一个多因素决定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分析城乡质量状况差异时应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如果在控制其他关键因素时,城乡变量(即“户口”)对于质量满意度仍有显著性影响,那么就可以在统计上验证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存在。
本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检验:一方面是质量发展状况,主要是从产品的质量满意度来度量;另一方面是质量安全状况,以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感受、受到质量伤害的几率以及所受到的实际质量伤害等指标来度量。
(一)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年全国宏观质量观测调查,共有2865份有效样本。该调查数据涵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个区(县),是进行宏观质量评价较为理想的数据。
在本部分的回归分析中,控制变量选取了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和家庭收入水平。个人特征主要选取了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之所以选择这些控制变量,是考虑到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被访者在质量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质量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从而会有不同的质量满意度;之所以要控制家庭收入水平是考虑到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可以代表其消费能力,一般而言消费者能力较高的家庭可以购买价格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支出的量也代表了不同家庭接触质量问题的频度,对于家庭消费水平的控制可以分离出城乡质量差异中除了经济发展差异以外的因素的影响。
关于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取值及其含义的解释如表5所示。
表5 变量取值及其含义
回归中所选取的变量说明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二)质量发展城乡二元性检验
对于质量满意度使用序数统计量回归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其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产品质量满意度回归结果
表7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户口、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的月收入水平以后,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家用电器的质量满意度均无显著的城乡差异,仅有药品的质量满意度是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的。这表明,食品、日用消费品等作为较低层次的需求品,未发现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城市显著低于农村的情况出现。药品的质量满意度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药价太高,使得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对于一定价格水平的药品质量评价较低。因此本文猜测,在较低级层次的消费品城市与农村的质量满意度无显著差异,而在较高级层次的消费品(主要是耐用消费品)方面,存在着城乡二元性差异。为验证这一猜想,进一步对家用电器的质量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
表8的回归结果表明,除了电视机和热水器以外,其他三类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质量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城市高于农村的情形,这也证实了较高层次的消费品质量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的观点。
表8 家用电器质量满意度回归结果
续表8
(三)质量安全城乡二元性检验
接下来对质量状况的另一个方面——质量安全进行分析。在回归分析的模型选择上,由于质量伤害几率以及质量安全感受是由1变化到5的序数统计量,因此使用了序数统计量回归模型。对于质量安全的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质量安全满意度回归结果
续表9
表9的回归结果表明,当控制消费者个人特征以及家庭月收入等变量以后,食品、药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安全满意度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食品的质量安全满意度城市居民低于农村居民(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但是家用电器的质量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城市高于农村的情形。
以上三个回归分析表明,总体上在产品安全性方面未发现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的证据,在产品质量满意度方面,初级消费品(主要是食品、日用消费品等)不存在城乡差异,而在较高层次的消费品(主要是如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出现了显著的城乡差异,在这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质量满意度要显著地低于城市。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质量监管的加强,在保障质量安全底线以及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消费品方面,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同样的进步,但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还存在着显著的城乡二元性。
实证分析结果清晰地表明,城乡产品质量存在着二元结构特征,并且城乡质量二元性并不能完全由城乡的经济发展二元来解释,还存在着质量发展环境的差异;此外控制了个人特征以及消费能力等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表明,城乡质量二元性主要体现在质量发展维度,特别是较高层次的消费品。那么对于城乡质量二元性原因的分析,应着重于质量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影响质量发展的因素来展开。
《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中提出,影响一个地区质量发展水平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质量的公共服务水平,质量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检测、检验、标准、质量教育等,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以及工作成效决定了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消费者的质量素质,因为其代表了对质量的需求能力,消费者质量素质主要由消费者的质量知识能力、质量文化以及质量维权能力等方面构成。并且该报告从以上两个方面给出了实证数据的支持。本文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地验证了这一结果。此外本文还提出从满意度的一般性定义来加以分析。
根据顾客满意度的基本定义,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顾客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Fornell,1996)。因此满意度的差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是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即主要由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感受,而对消费者而言,能够获得的产品属性的好坏,又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购买的能力所决定的;第二个方面是消费者的预期,满意度从根本上是预期与实际感受的对比,如果预期与实际的感知相符合,则满意度高,相反如果实际的感受与预期水平有较大差距,则满意度低。
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见表10),城市居民在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需求方面基本得到了满足,而农村地区除了电视机基本满足以外,在其他日用消费品方面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仍有很大的空间。一般而言,对于较高层次的需求,一开始会以数量的满足为主,而对于质量的预期较低;但是实证数据却表明,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的质量满意度与城市有显著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不能由收入来解释,因而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与产品相关的服务存在着城乡差异,由于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商品的使用密度较低,因而服务网点很少,由于服务的缺失使得农村产品质量无法得到和城市一样的服务保障;二是可能存在着农村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同时监管力量薄弱,而这一观点在其他文献中也指出来了(黄东海,2011)。
因此,城乡质量满意度二元性的差异,是由服务差异造成的。而这种服务一方面是与产品的消费相关的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监管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
表10 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器的数量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年质量发展观测数据,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质量城乡二元性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检验。描述性统计是考察收入增长对质量满意度的作用是否存在城乡差异,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是通过控制其他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考察城乡变量对于质量满意度是否显著。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描述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体上呈现出质量满意度与收入呈正相关的趋势,因而如果能够验证城乡之间收入增长所带来的不同的质量满意度增长,即可以证明城乡质量消费环境的二元性。基于城乡之间收入分组分析表明,收入的增长能够显著提高各个收入阶段的城市居民的质量满意度,但收入增长对于农村居民的质量满意度增长的作用存在着差异性,在收入较高水平(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组别,收入增长可带来显著的满意度增长,但是对于中低收入组的农村居民满意度的增长并不显著。因而,同样的收入增长对于质量满意度的正效应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差异,表明城乡之间在消费环境方面可能的差异。
第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质量满意度二元性与经济二元性之间的关系表明,仅有部分产品在部分区间存在着质量二元性随着经济二元性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整体上并没有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从宏观数据上也证明了,即使农村地区的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经济二元性下降,质量的二元性(以质量满意度衡量的)并未见显著降低,农村质量消费环境显著地低于城市地区。
第三,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食品、日用消费品方面的质量满意度未见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家用电器质量满意度在一个较低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情形,而药品的质量满意度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城市高于农村的情形。对质量安全感受的定量分析表明,食品、日用消费品和药品的安全性并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家用电器的质量安全性农村显著低于城市。对于家用电器各子类的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的质量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而电视的质量满意度不存在城乡差异。以上结果共同表明,对于较低层次的消费品,不管是在质量安全性还是质量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但对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品如家用电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因此城乡质量二元性主要体现在较高层次的耐用消费品方面,这也是解决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的重点所在。
第四,本文的实证结论支持了《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中对于城乡质量二元性原因的基本分析,即主要是由于城乡在产品相关服务、政府的质量公共服务资源上的分布不均,以及城乡居民质量素质差异造成的。同时,本文进一步提出由于产品的服务化倾向而导致农村地区产品相关服务不足,也是造成农村地区质量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家用电器的数据分析也表明,在农村拥有量较高的产品中如电视,其质量满意度与城市无显著差异,而在拥有量较低的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中质量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因而对于较高层次的耐用消费品的城乡质量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
(二)政策建议
针对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到的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的结构性特征,为进一步消除城乡质量二元性,提高我国的整体质量满意度,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将质量监管与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的工业发展,向县域及镇域推进,将质量服务与质量监管资源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在产业集中的乡镇建立起质量监督与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同时加强对于农村居民的质量宣传与教育,提升其质量素质,特别是加强基本的质量法规以及质量维权能力的宣传,让农村居民重视质量的同时也能够熟悉出现质量问题以后的维权途径,以改善农村质量消费环境。
第二,加强对于农村地区耐用消费品的质量监管力度。我国城乡质量二元性主要体现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耐用消费品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是质量低于城市。对于耐用消费品之类的工业产品,其客观属性在城乡之间本不应该有所差别,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监管资源相对薄弱,在家电下乡的过程中,质量不合格产品进入到农村市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建议加强对于农村地区耐用消费品的质量监管,严禁企业对于农村和城市的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执行不同标准。
第三,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相关产品的服务提供力度,提升农村地区产品的配套服务能力。由于与质量相关的服务供给需要规模经济性,在大量分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让厂商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务,还是让政府提供质量公共服务,都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厂商在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是不经济的,这影响了农村地区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满意度水平。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在乡镇区域的提供,如对于下乡产品的售后网点提供补贴等;另一方面不断地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也是解决城乡质量二元性的根本对策,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一些农村腹地的中心镇提供必要的质量公共服务。让农村居民能够获得与质量相关的服务,这是解决城乡质量二元性的长远考虑。
(三)研究展望
本文用质量观测的数据对我国的城乡质量二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质量发展方面的二元性,但该问题还需要在本文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地加以研究。首先是在城乡质量二元性的度量指标方面,需要将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观的质量满意度与客观的质量决定因素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对于分析质量的城乡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同样的产品,其品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在城乡之间的质量满意度存在差异,或者说同样的客观属性为什么农村的主观满意度要低于城市,这就是农村和城市的质量二元性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质量满意度的决定模型的选择上,本文主要是基于已有的文献以及经验分析选择了相关的回归变量,而经典的质量满意度模型是由Fornell等学者提出的成熟模型,包含感知质量和期望价值等要素,实证分析需更多地考虑这些要素。最后是城乡质量二元性可能在多个层面存在,如不仅仅表现在产品,而且在工程、服务和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差异,要全面地分析质量二元性,须对这些方面同步地加以考虑。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对以上问题并没有深入地研究。
[1] 程虹、范寒冰、肖宇,2012:《企业质量安全风险有效治理的理论框架——基于互联网信息的企业质量安全分类模型及实现方法》,《管理世界》第12期。
[2] 程虹,2010:《宏观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一种基于质量安全的分析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3] 程虹、李清泉,2009:《我国区域总体质量指数模型体系与测评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
[4] 程虹、李丹丹、范寒冰,2011:《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5] 程虹,2009:《宏观质量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
[6] 蔡雪雄,2009:《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及趋势分析》,《经济学动态》第2期。
[7] 黄东海,2011:《浅析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及破除对策》,《中国质量报》。
[8] 谭崇台,2001:《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
[9] 卜晓军,2010:《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
[10]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11]赵向红、陈胜涛,2006:《城乡生活质量差距比较研究》,《社会科学家》第2期。
[12]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计量经济学导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劳伦斯·汉密尔顿,2011:《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
[14]约瑟夫·M·朱兰,2003:《朱兰质量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Anderson,E.,Fornell,C.,Rust,R.,1997,“Customer Satisfaction,Productivity,and Profitabi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Good and Services”,Marketing Science,Vol.16,pp.129-145.
[16]Badi,H.Baltagi,2008,Econometrics,Springer Express.
[17]Fornell,C.,Johnson,M.,Anderson,E.,1996,“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Nature, Purpose,and Findings”,Journal of Marketing.Vol.60,Oct.,pp.7-18.
[18]Lewis,W.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22,pp.139-191.
■责任编辑 汪晓清
Does Urban-Rural Duality of Quality Exist in China?
Luo Lianfa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
Urban-Rural duality is a basic problem that China faces,the duality structure not only embodies in economy,but also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There’s much research on the dimensions of urban-rural duality,but it’s relatively weak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ven weak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can verify the duality.Based on the proposition of urban-rural quality duality,this paper tries to test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rural quality duality,using econometr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aspect of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quality service to find out the courses of urban-rural quality duality.The empirical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quality satisfaction are significa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quality safety.Th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changing the imbalance of quality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our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ural quality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quality public services for rural residents,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olving the quality problem of rural durable consumer good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duct satisfac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Quality Duality;Urban-Rural Comparison;Empirical Analysis
*罗连发,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电子邮箱:luo0708sky@163.com。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8)、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0117、201310202)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K06B06)的成果。感谢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程虹教授、李酣博士以及匿名审稿人对文章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