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薇臻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人民的生活需求及其具体构成随之发生变化,老年群体的养老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增添新的内容。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老年人认为只要在生活上有饭吃有衣穿就满足了,但是在相对发达的现代经济条件下,老年人除了吃饭穿衣之外,还需要延年益寿、文化娱乐、心灵交流等精神乐趣。如今老年人有许多特殊的养老需要,随着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不同程度的老化和弱化,特别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呵护。老年人对社会福利、社会风气、社会保障、生活服务要求、社会参与、文化娱乐、家庭代际关系等需求日益强烈。
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1999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6.9%,基本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总量为13.40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大陆总人口数13.26%,远远超过了老龄化国家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大陆总人口数8.87%。①我国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我国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我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担,所以目前我国养老重点主要体现在物质养老上。长期以来只要谈到养老问题,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学者或者个人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物质养老上,主要是从养老资金的筹集发放、医疗机构的完善、养老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考虑。“未富先老”导致养老资源的稀缺而容易引起对物质养老的重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经济上具备养老能力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物质养老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我们在某二线城市6个城区和2所老年大学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100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006份,调查有效率为91.45%。有效调查样本中,女性432人,男性574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2.9%和57.1%。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
年龄:年龄最大的为91岁,最小的为54岁,年龄跨度为37岁。其中60岁以下的占15.7%,60-69岁的占59%。70-79岁的占20.9%,80岁以上的占4.4%。
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的18.1%,初中文化程度的21.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21.8%,具有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分别为11.4%和15.7%,文盲率较高为10.3%。总体来看,男性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女性老年人。
婚姻:老年有偶率为80.4%,丧偶率为10.5%,离异率为8.0%,除此之外,还有1.1%的老年人未婚。其中有偶率中,男性老年人普遍高于女性老年人,若将丧偶率一起考虑的话,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与离异率之和几近男性老年人的一倍。
收入状况:41%的老年人月收入在500-850元,22%的老年人月收入在900-1500元,15%的老年人收入在1500-2000元,12%的老年人月收入在200-500元,另外3%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00元以下,7%的老年人收入在2000元以上。
家庭模式:城市老年人中98%的人育有子女,没有子女的老年人仅占2%。在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平均子女人数为3.4个,家庭子女最多的为13人,最少的为1人。48%的老年人其家庭模式为老年核心家庭,有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一类型的家庭模式是最高的,其次是未婚儿女留在老年家庭中的标准核心家庭模式,然后是儿孙绕膝三代同堂的联合家庭,最后才是只有一位老人自己独居的家庭,约占16.7%,我们如果将这一比例和老年核心家庭一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半数以上的城市老年人在平日生活中主要是自己照料自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受现代健康理念的影响,老年人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活动,更加注重物质以外的内心充实、情绪舒畅、人际互动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对部分老年人的调查,目前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安全需求。生活安全需求在老年人所有需求中处于首要地位,他们期待安定、快乐的老年生活,希望在整个老年阶段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希望外在条件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安全需求。
二是社会尊重需求。社会尊重需求在老年人的需求体系中排名第二,它不仅涉及到他尊还涉及到自尊。而他尊和自尊的实现是需要整个社会、个体家庭及老年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是否给了老年群体足够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整个社会的敬老爱老的氛围如何,这些越来越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和谐。一定要明白老年群体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也不仅仅是社会的“消费者”,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
三是自我实现需求。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得知有很大一部分城镇老年人在退休后无法适应生活节奏和生活重心的变化,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重视,导致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和被冷落感无法得到充分的引导和排解。我们认为老年人在退休后应该正确的评价自己之前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于部分生理功能还保持完好,心理活动也还保持高水平的老年人,他们愿意并能够胜任一些工作的,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让他们再就业来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在我国人才长期缺乏的情况下,再次利用知识型老年人和老年干部,不仅对老年人自身是有利的,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调查,我们知道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主要是生活安全需求、社会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说,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只有满足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自我幸福感才会提升。
我们通过2010年老年人经济状况自我评估,2010年老年人就医情况,以及2010年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情况的数据来分析老年人生活安全需求方面的满足状况。③
表1 2010年老年人经济状况自我评估(城乡)
表1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地区老人经济状况很宽裕的占1.3%,比较宽裕的占15.7%,大致够用占61.7%,有些困难占18.1%,很困难占3.2%。农村地区很宽裕的只有0.9%,比较宽裕的有7.8%,大致够用的有52.8%,有些困难的有30.8%,很困难的有7.7%。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城乡合计老人经济状况很宽裕的占1.08%,比较宽裕的占11.28%,大致够用的占56.72%,有些困难的占25.2%,很困难的占5.72%。可见我国老年人在经济状况自我评估方面总体情况依然不够乐观。
表2 2010年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患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占全部抽样调查老人的69.2%,其中60—69岁这个年龄段与同年龄段比占67.3%,70—79岁与同年龄段比占71.2%,80周岁及以上占同年龄段的73.4%。而上年看过病的老人占全部抽样调查老人的63.3%,其中60—69岁这个年龄段与同年龄段比占61.4%,70—79岁与同年龄段比占65.1%,80周岁及以上占同年龄段的68.0%。不难看出,无论是患慢性病的老人还是上年看过病的老人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之大的,从2010年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老年人对健康状况满意度不高。
前文曾提到社会尊重需求在老年人的需求体系中排名第二,这说明社会尊重需求在老年群体需求中的重要地位。离休退休后,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经济地位也会随离、退休的原因而下降,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和支配权也会有所动摇。这可能会让老年人产生自己被家庭和社会所抛弃的抛弃感,感觉自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是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老年人对尊重方面的需求特别敏感,内心很需要他人和社会对他们的尊重。本文也根据老年人“感到越来越跟不上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以及“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人问题了”这四种心理活动情况对老年人在社会尊重方面的需求展开分析。④表3分别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感到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有64.4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有23.5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有10.95%的老年人对这一情况还没有最终给自己下结论。而农村老年人中有77.2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只有12.7%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有9.13%的农村老年人不确定自己能否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对比表4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发现农村老年人对“感到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一情况高于城市老年人,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有文化的老年人相对于城市略少,接触事物的能力受到限制。但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比重是相当高的,城市老年人中有3/5,农村老年人中有4/5。可见我国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有自己被社会所抛弃的感觉,都有失落感。
表3 按城乡分老年人“感到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情况
表4 按城乡分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的情况
表5 按城乡分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的情况
本文把表4和表5结合到一起来对老年人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一心理情况进行分析。表4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负担”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有41.5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有43.5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是社会的负担,还有13.67%的老年人对自己是不是社会的负担这一情况并不明确,有1.22%的老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农村老年人中有56.8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有28.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是社会的负担,有13.73%的老年人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还有1.27%的老人未回答。而表5则是分别对城市农村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是家庭的负担”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表5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有39.0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有47.47%的城市老年人认为自己不是家庭的负担,有1.28%的老年人未回答,还有12.17%的老年人对这一情况不明确。农村老年人中有61.4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有25.9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是家庭的负担,有1.27%的老年人未回答此问题,有11.29%的农村老年人对这一情况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从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在这一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虽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的所占比重比较大,但是农村老年人在这一方面对比城市老年人还是要高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不高,绝大多数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而城市老年人基本都有退休工资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农村老年人在“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一情况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比例高的基本原因。
对表4和表5的数据诠释,表明在我国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这也凸显了老年人群体在社会尊重方面的缺失,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孤独、失落等消极情绪。
表6 按城乡分老年人认为“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问题了”的情况
表6是对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在“认为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问题了”这一情况调查的数据。数据显示有83.96%的城市老年人和83.70%的农村老年人都认为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问题,只有5.08%的城市老年人和4.29%的农村老年人不认为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问题。我们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在“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老年问题了”这一情况中处于乐观状态,这是由于我国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所带来的结果。
老年人退休后无法适应生活节奏和生活重心的变化,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并且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重视,从而导致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和被冷落感增强,无法得到充分的引导和排解。由于退休后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因此,老年人需要通过一些文娱活动或者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来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消极情绪,并能一定程度上得到自我实现。我们通过对城市老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和农村老年人参与村务公开的情况,并结合老年人平时的活动情况来对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满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⑤
表7 2010年城市老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
通过2010年城市老年人参加公益活动情况显示,有7.9%的老年人参加过治安巡逻,有14.9%的老年人参加过义务劳动,13.9%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参加互助活动的有32%,参加青少年教育的有5.7%。这说明了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公益活动参与在不断上升,我国城市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表8 2010年农村老年人参与村务公开情况
从表8中可以看出,2010年有46.8%的农村老年人关心村务公开,22.8%的农村老年人了解集体经济情况,79.8%的农村老年人参加村民自治选举,46.5%的农村老年人知道国家有老年法,这说明农村老年人在社会活动参与方面依然非常积极。
我国在满足老年人生活安全需要方面做的还不够。老年人在评估自己的经济状况时只有不到15%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保障而呈现满足的状态,85%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呈现担心或者是不完全满意的状态,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情况总体满意度不高。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在生活安全需求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贫富差距严重,贫者更贫,富者更富,这种情况如不及时解决,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安全需求,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现在的老年人普遍的心理感受是生活安全没有保障,没有社会地位,同时自身的价值无法实现,但是他们又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在增加,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仅要重视老年人的物质养老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方向应该是保障物质养老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养老体系的建设。
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都认为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感觉滞后于社会而被抛弃,进而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更有大部分没有经济条件的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虽然整个社会在老年人问题上给予了关心和重视,但是却远远没有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尊重需求,并且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的老年人状况更惨,从而也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城乡矛盾。
我国在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属于老年人的机会寥寥无几,并且城乡差距巨大。老年人的知识、经验、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面对未来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老年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利用和开发,未来我国劳动力短缺现象会愈演愈烈,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和调整。我们不仅要把精力放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上,还要尊重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还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做到以物质养老为基础,精神养老为升华,使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 释]
①以上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②这一论断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6月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③表1、表2数据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7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追踪调查报告》。
④表3、表4、表5、表6数据参见郭平、陈刚著《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51页、252页、254页、260页。
⑤表7、表8数据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中国老龄汇编(1953-2009)》,华龄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94页、6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