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东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江西 南康 341400)
出血性脑梗死的CT和MRI诊断价值研究
刘汉东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江西 南康 341400)
目的 探讨 CT 及 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 36 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 CT 及 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CT 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 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 CT(P< 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CT(P< 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 及 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出血性脑梗死;CT;MRI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患者由于情绪激动、过早活动、不合理的抗凝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等因素作用,梗死区脑组织出现渗血或形成血肿。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进一步加重了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CT及MRI是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辅助手段,本研究分析了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1±10.4)岁。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20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风湿性心内膜炎2例;临床症状:偏瘫13例,偏身感觉障碍11例,失语8例,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9例;临床分型:血肿型15例,非血肿型21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CT扫描:采用GE公司ProspeedAI全身螺旋CT,将头颅OM线选取为扫描基线,参数设置:层厚及层距10mm,连续扫描12层;病变区域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及层距5mm。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采用Signa Excite 0.2T GE Msgems进行扫描,常规采用T1WI、T2WI横断面图象及T2WI矢状面图象检查,参数设置:层厚7mm,间隔1mm。
1.3 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并比较CT及MRI对不同时期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并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出血性脑梗死CT及MRI的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敏感性、准确性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其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2.1 CT及MRI诊断不同时期出血性脑梗死敏感性、准确性对比
CT共诊断出血性脑梗死32例,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敏感性为88.9%,准确性为93.6%;MRI共诊断出血性脑梗死34例,1例误诊为其他疾病,敏感性为94.4%,准确性为97.1%。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二者准确性无显著差异。急性期CT敏感性显著高于MRI(P<0.05),亚急性期及慢性期CT敏感性显著低于MRI(P<0.05)。二者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CT及MRI诊断不同时期出血性脑梗死敏感性、准确性对比
2.2 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
CT表现为扇形或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缘较为模糊,内部散在分布点状、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占位效应不明显。MRI表现为脑梗死区域内的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灶,边缘模糊;T2WI序列表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灶,边缘较为清晰。出血范围:29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4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范围,3例位于其他大脑动脉供血范围。临床分型:血肿型15例,由于出血量较大表现为血肿位于梗死范围的中心区域,且水肿和占位效应较为明显;非血肿型21例,由于出血较少水肿及占位效应不显著。
过去认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约占脑梗死的3%~5%,但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目前认为,出血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18%~20%,而病理确诊的出血性脑梗死可占脑梗死的18%~42%[2]。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目前不甚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脑栓塞的栓子发生破裂、溶解或移位,阻塞的血管再通,远端缺血部位发生缺血再灌注,引起远端动脉破裂出血;②梗阻部位形成侧枝循环,由于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大,红细胞逸出形成出血;③脑梗死发生伴有梗死部位水肿,压迫微血管导致缺血发生,当水肿消散,微血管发生缺血再灌注,血液渗出造成出血[3]。
诊断出血性脑梗死除临床表现外,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两者影像学表现不同,且各有优势。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中散在分布点状、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MRI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区域内的斑片状混杂信号。崔喜民[4]观察了47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资料,认为CT对于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而MRI则对于亚急性期、慢性期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但总体说来,MRI的敏感性高于CT,二者准确性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对于诊断不同时期的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资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1]于雅琴,杨芳侠.脑卒中343例危险因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6):437-438.
[2]戴光华,潘世民,彭映霞.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MRI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35-36.
[3]张成国.出血性脑梗死53例临床及CT资料分析[J].山东医药,2008, 48(12):101.
[4]崔喜民,喻骏.出血性脑梗死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8):634-635.
R743.33
:B
:1671-8194(2013)02-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