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下)

2013-06-22 07:03:50李东卫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
节能与环保 2013年2期
关键词:信贷绿色环境

文 李东卫 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

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启示(下)

文/李东卫 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

三、部分国际开展绿色信贷的先进经验

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供明确的规范化指引。一是在银行立法价值体系中引入环境安全与生态秩序。2001年澳大利亚参议院通过《金融服务改革法案》(The Financial Services Reform Bill)的修改法案,明确要求该国境内所有金融机构须向国家政府提供有关项目融资影响因素的报告,该报告应当公开披露劳工标准、环境保护、道德及社会等因素在该金融机构选择、保留或实现投资时被采纳的程度范围。二是以立法形式确认各项信贷环境标准,构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法律体系。英国于2001年颁布的《污染预防法》列明了9000余个需向环保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的工艺程序,若企业生产采用其中任何工序,均需通过制定严格而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申请发放许可证的形式控制环境污染。

2.加强配套政策支持,促进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信贷发展。如,对于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给予持续l0年、贷款利率不到1%的优惠信贷政策,利率差额由中央政府给予贴息补贴。联邦德国交通、建筑和城市规划部推行使用新型保温材料改造项目,使能耗从232千瓦时/平方米•年降至30千瓦时/平方米•年,但单位投入达517欧元/平方米,比用普通材料造价高出30%。对此,政府部门推出鼓励措施,由国家开发银行给予低息贷款支持,联邦政府再补贴银行。一旦改造后的建筑物达到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业主还款的本金还可免除15%。目前德国已有500万套住宅改造获得优惠贷款,减排二氧化碳400万吨。国家通过贴息形式支持环保节能项目使政府利用较少的资金调动起大批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杠杆效应显著。

二是制定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政策。在美国,环境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和以污染控制为主的税收两大类,下设多个具体环境税目。联邦政府建立了基本的环境标准及环境税收制度,各州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行使州立法权构建环境税收体系。此外,还严格落实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环境税收优惠措施。

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日本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履行环保义务,专门设立财政专项基金,通过信贷担保、财政补贴等对该类企业从事环境友好型产业给予信贷优惠。

3.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开创典型绿色信贷模式。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成立于1948年,是德国重要的政策性银行之一。其绿色信贷模式是通过运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来实施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最大效率地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作用,将政府、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三方有机结合。具体来说,KFW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德国政府负责对其融资资金进行贴息并打包形成绿色信贷产品。首先,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测算出盈利利率和优惠利率(前者指测算出的金融产品贷款利率,后者为国家贴息后的利率),将从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开发成长期低息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获取低息金融产品后再适度调整利率(调整幅度根据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市场调节),而后以优惠的利息和贷款期为终端客户提供支持节能环保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2008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环境保护投资已达48亿欧元,占政策性贷款总额的21.66%,涵盖了节能改造、大气和水污染控制以及土壤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项目贷款总额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4.广泛采纳赤道原则,规范环评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强化银行业环评意识。银行业充分认识到投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因素对提高贷款使用率、实现资产避险、优化金融调剂社会资金余缺等产生重要影响,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作用。二是重视人力资源多元化储备,科学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从外部积极引入石油、化工、环境评估等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成立环境管理部门。汇丰银行专门成立了环境与风险管理部门,并在全球范围内任命可持续官员30余人。三是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实施全面环境评估、订立融资合同“牙齿条款”、重视第三方参与环评等环节。首先,按照项目潜在的环境社会环境风险和影响程度将融资项目进行评估后分为高(A)、中(B)、低(C)三类。然后,从贷前、贷中、重组、破产清算四个阶段审慎评估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与声誉风险,判断因环境问题导致客户偿债能力与担保价值降低的程度与可能性,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面临的风险敞口。其次,“牙齿条款”明确约定了借款人与银行间合同关系要求及环保守约机制。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参与环境评估是对银行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有力补充。

5.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一是建立健全信贷项目信息披露制度。在美国,各银行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及时主动披露贷款项目相关信息尤其是环境风险等,积极与社会环境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与有效。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加拿大,媒体、NGO组织及公众对银行融资项目在筹建、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政策、环境执法、环境风险等进行全面监督,密切关注金融机构自身的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情况。此外,还建立了政府行为与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对外发布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时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质等数据状况,鼓励社会舆论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行为。

四、促进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逐步推广“赤道原则”,完善绿色信贷认定标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相关环境认定标准与国际仍有差距、第三方监督认证机制不健全、环保意识和企业责任感有待深入人心,导致在我国全面推行“赤道原则”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绿色信贷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批次分时段逐步采纳推广“赤道原则”。如,逐步建立符合国际金融公司和行业细分要求的社会和环境标准,根据我国国情适度降低贷款金额准入门槛,构建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第三方独立监督机制等,不断完善绿色信贷认定标准,在绿色信贷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项绿色信贷鼓励政策,如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有关税率、在绿色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允许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绿色信贷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节能减排项目与企业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来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金融领域聚集。同时加快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绿色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以经济利益杠杆调节企业环境行为,强化绿色信贷的经济性,弱化绿色信贷的指令性。二是立法机关应当积极推进环境立法,弥补现行法律中未就融资项目涉及环境侵权时各方主体尤其是贷款人的归责原则、权利义务、违约救济等内容作出规定的立法空白,不断完善绿色信贷实施的法制环境。三是政府应当适时推出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激励政策。对银行投入清洁能源、环保、生态等绿色产业的项目贷款给予税收减免、贴息等优惠,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支持绿色经济,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3.制定专门实施细则,督导监管要求贯彻落实。一是及时传达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监管部门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规划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企业对于绿色信贷的实际需求进行上传下达;定期召开由监管人员、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参加的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及时传达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并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二是监管部门应细化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细化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高管履职评价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自我评估指导机制等重要内容,增强《绿色信贷指引》的可操作性。三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工作联动。根据《绿色信贷指引》要求,与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汇编相关政策法规,及时对银行业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在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检查,同时引入第三方强化对相关融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4.加强银行业机构自律性,夯实绿色信贷基础。一是强化信贷自律意识,深刻认识环境风险因素对融资项目效益的重要影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二是根据《绿色信贷指引》,结合各银行实际,落实信贷政策、标准细化、内控及贷款流程管理、信息披露、绿色统计等制度要求,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国际协作,推动产品研发与创新。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发挥银行业机构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探索发展诸如天气衍生品等相关衍生品业务,促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绿色信贷环保约束机制。通过加速推进绿色信贷信息平台建设,真正打通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多向互通、共享互利的绿色信贷信息平台,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数据信息共享。一是建立企业环保和节能减排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的排放量、节能减排状况、环境违法行为等有关环保信息逐步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二是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发布统一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构建绿色信贷环境评估指标。通过企业环保征信系统和环境评估指标的建立,强化环保因素在绿色信贷中的作用,完善绿色信贷环保约束机制。三是银行应专门对环境政策的变化进行分析,开展针对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审查,才能真正实现通过绿色信贷对环保违规企业进行有效制约,推动企业升级转型、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借鉴经典绿色信贷产品,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多样化。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形式较为单一,可借鉴国际经典绿色信贷产品,与我国具体优惠政策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如,花旗集团曾与夏普电气公司签订联合营销协议,向购置民用太阳能技术的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以获得房屋净值贷款;美洲银行以快速审批流程,向货车公司提供无抵押兼优惠条款的运输贷款,帮助其购买节油率达15%的升级套装等。

7.构建复合型人才,提高绿色信贷风险评估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环保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环保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水平,加强信贷人员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及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环境风险评估队伍,提高银行对绿色信贷的独立评估能力。同时,制定具体操作规制,将绿色信贷的执行方法、操作方式、激励措施、惩戒手段等纳入相关制度和考评体系中,提高各部门相关人员对“绿色信贷”的执行力。

猜你喜欢
信贷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环境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浅谈信贷消费
再造绿色
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