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贵 上海铁路局电务处
铁路大件运输属于专、特运工作范畴,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就路局运输层面而言,为完成此项工作,运输部门不惜牺牲运能和效益,扣停部分客、货车,保证大件专列按计划顺利、安全到达。在运输组织上,由路局调度所牵头,机、车、工、电、辆、货运、房建、建设、公安等单位配合,成立以分管运输副局长为组长的专运指挥小组,负责协调、调度指挥。
大件运输毕竟是超限、超重、远距离、非正常的运输方式和过程,涉及多家单位协调和配合,想要完全杜绝险情难度很大。2012年5月4日广铁集团京广线源潭站事故是最近的一次全路范围内通报的大件运输事故,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为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立足路局层面和角度,紧贴电务部门的特点,对电务系统落实大件运输工作进行分析、思考并付诸一些实践进行检验,以有效提升大件运输安全工作。
(1)在大件运输工作长时间安全稳定的情况下,安全警惕性容易放松,尤其是经过几次大件运输后的线路,个别管理人员想当然认为安全已有保障,就疏忽大件运输细节的变化。如大件运输径路的微调,大件设备类型的改变,运输车辆的改变,线路的状况及维修养护后线路限界的变化等。安全思想松懈,臆测行车是铁路运输大忌,这方面事故教训很多。广铁集团源潭站事故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与此有很大关系。
(2)大件运输工作中,电务部门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工作落后。以设备保安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尽可能减少对人的依赖已经是共识。电务目前的测量工具是一把卷尺,几十年未变。设备限界管理系统,按规定每年更新一次,不仅时效性差,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问题。设备测量的基准线是用眼睛衡量,完全靠个人判断,两个人测同一设备,有偏差,即使同一个人测两次,数据也可能有细微差别。由于测量工具、方法的原始落后,及设备限界管理系统时效性差,造成对相关设备限界数据不能完全相信和放心使用。
(3)多级管理,部门协调环节较多,容易产生管理漏洞。大件运输工作从总公司、路局、站段到车间,协调、下文,层层布置、卡控,最终工区落实,经过多级部门。这就要求,上级的工作布置、部门间协调的细节,能够准确无误传达到执行层,下级工作落实情况,也要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任何一环节都不能有差错,这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
(4)设备限界管理工作无论在日常维护,还是检查、考核上都相对薄弱。设备限界管理在电务系统不涉及技术问题,目前没有运用到高科技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和难度,维护要求是每年秋鉴核对一次,非特殊运输情况下,极少在设备限界上出现问题。因此,管理人员关注少,日常检查材料很少涉及,考核材料基本没有,对此项工作的过程控制管理属薄弱环节。
(5)电务系统在大件运输工作中有自身不利因素。 电务轨旁设备数量大、种类多,检查时容易遗漏。点多线长,设备分布地点范围广,不易于电务职工全面检查和掌控。同时环境和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和干扰,如洪水可能导致路基坍塌,信号机倾斜;道床清筛或拨道,造成设备限界的改变等。需要电务工作人员在日常设备检查和养护中,必须清楚知道管内设备的运用质量,特别是关键点和关键部位。
(6)电务系统在大件运输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大多数在于工程的设计、施工源头控制不到位。这其中,有部分线路是历史原因,设计标准低;有部分设备是地理环境限制,造成施工后设备限界不能达到大件运输要求。这些不达标设备的存在,造成大件运输过程中电务系统临时施工频繁,安全措施难度增加,成为大件安全运输的最大风险源之一。
(1)要从思想上树立大件运输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大件本身重达数百吨,一旦出现重大问题,救援工作非常困难,势必给国家、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给业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会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事后的责任追究,也是严肃和认真的。因此,在大件运输工作的思想认识上必须警钟长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自揭伤疤,用自身事故教训和他人的事故案例提醒、说服大件运输参与工作人员消除麻痹大意思想,牢固树立大件运输安全无小事的理念。
(2)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监测、检查手段。科技保安全,是一种趋势,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曾利用先进监测手段、工具,对大件货物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监测,收到良好效果。铁道部运输局运营专业电[2012]1081号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限界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对目前电务系统大件运输检查仍以人工检查为主,限界数据库数据为参考的方法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
电务设备的检查应以安全距离为核心,一把卷尺定安全距离做法太落后。保证电务设备和大件货物不接触,对应的检查、监测手段还比较多,实践效果也非常好,基本掌握了大件运输径路上电务设备安全距离的真实情况,而且有的检查手段简单易行,成本相当低。
①路局调度所电报明确要求,大件运输安全距离不小于100 mm。目前只能人工地面测量,计算出来,缺少实际验证。可以用一根筷子和一个绑扎扣,组合成简单的安全距离检查器。具体做法:截取一根筷子,顶端到绑扎扣边沿长100 mm,其间刻易断缺口,安装在大件边沿。模型见图1,实际应用见图2。
图1 简单的安全距离检查器模型
图2 简单的安全距离检查器实际应用图片
实际应用中为增加折断灵敏度,可考虑将缺口处碳化。当缺口处未折断,伸出大件的筷子长度,可以作为安全距离来参考。该办法缺点是,如果折断,不能定位,也不能证实何种原因造成的折断。
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安全距离检查手段,目前已具备碰撞计数和全过程记录功能(如图3)。
图3 改进的安全距离检查设备实际应用录像截图
系统由检测装置、控制系统、计数模块、录像系统和移动电源等组成。当有物体碰到设置安全距离的检测装置,计数器将计数。录像系统全程记录。便于分析和事后查找、处理。该办法缺点是预防工作没有提前做,前瞻性不强;基于电务轨旁设备外观轮廓比较规则,安全距离检查设备以点带面检查,还不够严谨、周密。
③建议科研部门采用激光区域扫描及轮廓测量、高速摄像及网络传输技术,研发非接触式限界测量系统,安装在检测车上,将电务设备限界纳入日常检查中,达到早发现,早处理,提前预防的目的,使电务设备限界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3)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大件运输径路中每个设备都记名检查、每个报告都有责任人可循。电务部门要求:工长必须抓大件运输径路上设备检查落实情况,设备检查、测量数据必须建档;车间上报电务段的检查结果,主管工程师必须审核,车间主任审批;电务段主管工程师要落实细化电务处通知要求,上报电务处资料要求科长签字审核同意,主管段长签字审批同意,并加盖电务段公章。路局各专业管理部门内部也有一套严密的程序。
(4)强化管理过程控制,加强工作质量检查。大件运输管理过程必须落实好标准化、程序化模式。电务处从接到任务起,首先关注大件本身尺寸、重量及装车车型,掌握限界偏差量。其次开好大件运输协调会,掌握大件专列计划时间、径路,检查是否为规定的径路,与以前径路是否有改变。然后根据该次大件运输特点,以电通形式有针对性布置,与相关段大件运输分管工程师落实过程中不断沟通,掌握进度,商讨、解决遇到的工作问题。最终根据相关电务段上报的材料,决定大件运输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电务处明确要求:电务段要根据电务处电通的要求,结合本段具体实际,细化布置检查任务。电务处在整个大件运输过程中,全程跟踪把关,在规定停车地点拍照、检查大件外观,注意外表是否有擦伤痕迹等。电务处日常考评检查中,将大件运输工作纳入其中,检查落实质量,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相关人员。
(5)卡控住关键点、关键部位。电务部门落实大件运输工作的工作量虽然大,但经过分析,主要为设备限界,其次为路料,道岔区段是否病害严重、设备杆件的机械强度,也是卡控的关键点。电务相对比较小巧,通常都是受害者,但稍有不慎,也可能转为施暴者。施工路料或设备外罩的绑扎不牢,导致侵入车辆限界的事也曾发生过。因此,必须全面对电务设备风险点全面梳理,找出最不利设备,制定出应对方案。
(6))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从线路设计阶段,相关设备管理单位就应关注线间距、地理环境限制的特殊区段,提出要求,按高标准设计。施工中要敦促施工单位克服困难,使设备限界符合大件运输要求;对既有老线,电务设备管理单位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对不符合现有标准的设备逐步更新改造。
(7)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走专业化管理之路,这一直是电务系统管理的思路之一。中特物流有限公司在大件运输过程中,聘请中南大学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车辆关键部位的监控,利用一套检测系统,自动采集分析数据,确保大件运输车辆处于安全状态。这对电务系统在大件运输方面不断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是启发,也是压力。电务系统需要行动起来,积极尝试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
铁路企业是一个对安全管理工作极其严谨的企业,不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就用规章制度来卡控。人的疏忽、补救措施可能存在的疏漏,会导致不安全因素几率增加。历史证明:人参与或主导的安全,人的风险相应会大增;实践证明:挤岔事故现已鲜见,是因为取消了扳道员,道岔纳入联锁,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
综上所述,科技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实施科技创新是最终降低大件运输安全风险的决定因素,也是践行科技保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