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允海
质量立刊五春秋
——写在《中国医疗保险》创刊五周年之际
文/本刊记者 刘允海
创刊五年的《中国医疗保险》,一直将提升质量作为刊物的立命之本,初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提质增量”之路。
办刊要旨是刊物的灵魂,是核心质量。早在创刊前夕,《中国医疗保险》就确立了办刊要旨,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本刊编委会主任王东进同志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中国医疗保险》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要旨,以破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为重点,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政策完善、管理规范为主线,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悉心求医疗保障客观规律之真,全力务亿万人民身体健康之实。”
要旨、重点、主线、目标、求真、务实——这是一整套集办刊方向、方针、方略和理念、路径在内的大政方针体系,是质量立刊的根本之道。
五年春秋,五年笃守。这套质量立刊的根本之道已经开花结果。本刊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发行量由创刊之初的6000多册,增加到2013年的81295册,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引领作用。
今天可以说,本刊做到了“坚持要旨”一以贯之,“把握重点”始终不渝,“突出主线”毫不动摇,“牢记目标”坚定不移,“悉心求真”笃进不怠,“全力务实”成为理念。
坚持质量立刊,愿望诚可贵,制度最可靠。五年来,本刊持续探索制度创新,为质量立刊提供了刚性制度保证,具有本刊特色的质量立刊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一是重点选题策划制度。每年第四季度召开重点选题策划会,确定来年的宣传要点和1-12期选题。策划会的特点有三:1.“三医联动”,同堂策划。参会代表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是专家学者,三分之一是相关部委和省级医保行政及经办机构负责人,三分之一是大型医院、药企和商保机构负责人。2.“主讲者多元化”,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卫生计生委等分别介绍本部委重点工作和下一步部署,使与会同志了解医保、医疗、医药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把医保宣传摆进“三医”中,把“三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3.策划方案“三下三上”,即三次征求编委、省级医保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意见建议,力求导向准,接“地气”。
二是在京编委会审议制度。每年3月召开在京编委会,审议重点选题方案。除在京编委参加外,还邀请人社部各相关司局、国家发改委、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法制司、保监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参会,目的是集思广益。在京编委会的审议,是重点选题策划活动的深化和升华,为全年办刊发挥了定基调、定方向、定重点的作用。重点选题策划制度已成为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办刊要旨的有效抓手和制度保证。
三是“期策划”制度。在社长的主持下,由编辑部具体实施,将年度重点选题方案逐期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侧面的题目,针对编委和作者的专业特长及正在研究的课题组织约稿,并制作每期稿件目录表,照表抓落实。
四是稿件“双审制”。每期杂志刊登的所有文稿及图片,均经过社长(代总编)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秘书长(主编)审定。已成为两个领导岗位的职责和必须履行的程序。
五是评刊制度。坚持社内评刊雷打不动。2012年12月,成立了由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同志任主任的16人社外评刊委员会,其中有11人是本刊编委和作者。今年前8期共提出81条意见建议,显示了质量督查督导、评价评估的独特优势,已成为质量立刊的一项有效制度。
质量立刊,人才为本。本刊的学术性、专业性要求高,政策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依靠专家学者和决策层、管理层作为人才支撑,才能办出水平和特色。本社秉持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宗旨,广聚医保研究人才、决策人才、管理人才、写作人才和经济支撑人才,形成了编委、通讯员、作者、发行、常务理事等五支队伍合力办刊格局。其中,编委会成员由创刊之初的87人增加到目前的108人,其中来自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研究系统的学者40人,来自有关部委的专家型决策者42人,来自省级医保经办机构和大型医院的管理者26人。五年来编委共撰稿957篇,全部被采用,占发表论文总量的57%,成为名副其实的撰稿主力军;建起由“三医”专业骨干组成的68人作者队伍,五年共撰稿802篇,采用689篇,占刊登论文总量的43%;建起由省级医保行政和经办骨干组成的63人通讯员队伍,五年共提供信息4600多条,成为杂志和网站原创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8家企业成为本社常务理事,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年来支持本社举办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论坛等18项公益活动,发挥了助推杂志发展的经济支撑作用。
本刊是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疗保险领域科技期刊。坚持质量立刊,必然要求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敢于面对与担当,绝不含糊与躲闪,并采取有效的宣传方式,强化话语权,主导舆论,这是科技期刊应有的风格与特色之一。本刊在策划医保城乡统筹与整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基本医保与重特大疾病保障、社保与商保的关系、支付制度与经办机构改革、责任分担与提高待遇水平等重点选题宣传时,采取的就是剖析难点讲求深度、刊发稿件讲求“火力”的宣传攻势,收到预期的社会功效。其中,关于城乡医保统筹与整合的文章被各类媒体转载、摘发和收录79篇,占这个选题论文总量的65%,关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转载率达到87%。
不唯书,不唯上,不跟风,只唯实,敢于说真话、道真情、讲真理,这是学术期刊的鲜明风格与特色。面对“保基本与保大病”等颇具争议的疑点问题,面对利益主体格局调整带来的不同观念的碰撞和不同主张的冲突,本刊咬定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基本方针的“三基”底线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宣传基本医疗保险就是大病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就是保大病。对所谓大病保险是制度创新和第四医保、商保经办优于社保等有违基本常识和实情的言论,对“门诊统筹是由保大病向保小病延伸、大病保险是由保小病向保大病延伸”等自相矛盾的提法,以事实为依据,剖析其根源,道明其危害,一以贯之地释放“三基”正能量,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受到社外评刊委的一致肯定。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网以“扩大杂志影响力,增强医保话语权”为宗旨,目标是“办成我国最具权威的医疗保险专业网站”,实现“要了解医保,就看《中国医疗保险》网”的品牌效应。每期杂志的论文都精编为若干篇短文挂网宣传;提前预告下一期的重点选题,并制作成网站专题让网友参与讨论和争鸣;发布杂志目录和每期评刊信息,让网民参与评刊。本刊网站视野开阔,联系广泛,每日从131个社会网站搜索信息,年信息量增加8000条左右;注册会员10781人,累计收到评论1300多次;本社QQ群汇集各地医保人近500人,成为医保研究、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的平台;腾讯、新浪微博粉丝近20000人;已与100多家省级、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城市医保网站建立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目前日均浏览量达到8000人次,年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
发行质量是质量立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社坚持“夯实基础,质量为本,自愿订阅,送刊到人,严禁摊派”的发行思路。一是每年测算订户数量,摸清读者需求,让需要杂志的读者都能订上杂志,这是夯实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建立省地两级发行组织网络,做到有发行的主管单位、有负责人,目前已有17个省份建立了省地两级发行网络,这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也是坚持质量为本、送刊到人的组织保证;三是认真贯彻本社制定的发行管理办法,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这是夯实基础、确保质量、送刊到人的制度保证;四是提升发行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依托信息系统可实现“在线征订”、“订户收刊信息反馈”、“网上评刊”等,已成为夯实基础、提升发行效率和质量的技术支撑手段。
执行新闻出版系统的行规行风是质量立刊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关于禁止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新闻敲诈等行业管理规定,创刊之初就制定了《〈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采编工作规定》,提出25条刚性制度要求,全面规范采编行为。2011年以来,全国新闻系统组织的检查活动先后进行了5次,本刊均以无导向问题、无有偿新闻、无虚假新闻、无新闻敲诈、无违规广告的“五无”结果,顺利通过检查,赢得主管部门的高度信赖,成为“放心期刊”。
本社将提升员工队伍的办刊能力作为质量立刊的内在动力。一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提升能力,持之以恒地倡导团结、总结的“两结”传统,周例会、期评刊、季总结等独特做法成为“两结”的载体;牢固确立“把办刊当事业做,把事业当学问做”的《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办刊理念,使办刊—事业—学问形成一个有机联系、良性循环的系统,实现能力建设与刊物质量的双提升,策划会、在京编委会等独特做法就是“事业与学问”双促进的平台和课堂。二是通过全面的制度建设提升能力,大兴严格、严肃、严谨、严律的“四严”社风,制定了25项4万多字的管理制度,实现了有行为就有制度管理,收到“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效果。
随着刊物质量的提升,发行量和宣传的正能量同步提升:
——《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
——2012年两会前夕,本刊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新闻主管机关批准向两会赠阅,受到代表委员的一致好评。
——医疗保险决策层、研究层、管理层、服务层对本刊的认可度不断提升。2012年4月,国务院医改办主动订阅本刊20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均要求从创刊号征订;2013年,“两定”机构订阅36583册,占发行总量的45%,北京北医三院、天坛医院每年征订70多册,每科室1册;订户更加注重读刊用刊,天津市将本刊作为培训研究型、专业化医保经办人员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等高校将本刊纳入研究生考试参考教材。
成绩虽可喜,征途更艰辛。5岁的《中国医疗保险》在茁壮成长的同时,诸多方面还显得稚嫩。俯拾皆是的不尽人意之处,恰是采编专业和医保专业两种能力不足的表现,建设两种专业能力皆备的采编队伍迫在眉睫;让需要杂志的读者都能订上杂志,目前还只是一个努力目标,实际上并未全面实现,要把这个目标变为现实仍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好在,我们看到了差距,看到了未来,看清了努力方向。
最后,让记者用《中国医疗保险》杂志人最想说的两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创刊五年,最值得纪念的是全体编委、作者、通讯员、发行负责人和常务理事、社外评刊委员会成员为本刊成长作出的宝贵贡献;最珍贵的是各界医保人在与本社员工共同奋斗的岁月凝聚的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