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晗
我的中国梦
王如晗
她曾是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一名优秀的学生,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能源专业。她思维敏锐,观点鲜明,对“中国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每周一,我都会去彰武路校区参加金工实习,能拥有动手的机会使我这个一直生活在“理论”中的孩子兴奋不已。
实习基地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从机床到吊车,从电焊到硅胶,我甚至对最普通的砂纸和锤子也产生了兴趣。对于我来说,星期一不再是连上八节课的辛苦一天,而是把知识转化成实践的一天。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我很幸运地接受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初等教育。老师和家长的培养使我成了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强大意志力的“三好学生”。我从小生活在分数和竞争的世界里,以一个战胜者的姿态接受大家的赞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在赞扬中尝到了悲哀。我经常问自己:“除了做题,你还会什么?”“题做对了又有什么用?”“你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除了做题,我还会很多。我喜欢画画,喜欢做蛋糕,喜欢弹琴……每天早上,虽然我很想去成规楼弹钢琴,但还得去河边读英语;每天晚上,虽然我很想安静地画画,但还得去温习高数。我所做的一切不是“我喜欢”,而是因为“我需要”。我需要流利的英语口语,才能顺利出国;我需要一个高的绩点,才能进入我喜欢的方向;我需要适当牺牲爱好,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每做对一道题,我都会有成就感,可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太多因为学到了新知识而产生快乐。我知道,我学到的知识是印在纸上的,不是运用在生活中的。我会画复杂的电路图,却连基本的换灯泡都不会;我会做让老外头疼的语法题,却连和外国人对话的勇气都没有。随着一张张卷纸而去,剩下的只是对这种教育制度的反思。
我认为中国教育有失败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相信了“学习是成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乐趣。”现在的教育不是我心中的样子,它给了我们压力,却忘了给我们热情;它给了我们理论,却忘了给我们实践;它给了我们方法,却忘了给我们方向;它给了我们选项,却忘了给我们选择。
我有一个中国梦,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的梦。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抓得住的希望。
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除了做题,你还会什么?”他能骄傲地告诉你:“我有自己的爱好,我不会因为学业而放弃它们。”
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题即使做对了又有什么用呢?”他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叠一个飞机,然后自信地反问你:“不从物理原理出发怎么知道如何让我的飞机飞得更高?”
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他能开心地回答你:“学习新的知识使我每一天都很充实,也使我的生活更加理性和有意义。”
有一天,你问起中国的学生:“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现在这个样子吗?”他能毫不犹豫地说:“中国的教育就是我心中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