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庆
摘 要:课堂开放了,课堂面貌发生了悄然变化,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开放的课堂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通过对课堂现象的解读,努力找寻阻碍创造性学习的障碍,提出一些建议,促进课堂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开放;课堂;独立元素;手势;召集令
前置学习、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小组构建……在广东一个山城的课堂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学生在家为明天新内容的学习作学前准备,称为“前置学习”;每一节课的第一环节是学生们交流前置学习的结果,有人称为是小展示或小组合作交流;第二个环节是以不同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称为大展示;最后是老师点拨总结或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投入、配合,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的汇报到位精准无需补充;老师在课堂上只要引导点拨即可。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梅江区的课堂教学面貌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日本佐藤学先生的话来说是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学生的面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几年,由于工作、研究学习的需要,每周都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调查、研究,看过了许多开放课堂,倾听了许多老师的心声,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一节节鲜活的课中,许多热热闹闹的课堂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口中,一个个独立前行的教者身上,享受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一个个教学片段中感受着课堂的变化,从开放的课堂中感受着师生的成长。在众多不同的教室里,我不断地累积着观察的经验,有了一些更冷静的思考。当我看到梅江区小学课堂模式如此相似时,禁不住想问一声: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种形式主义?学生的个性还在吗?教师的个性还在吗?学生会不厌烦吗?当我听到学生完整、准确地回答问题时,我担忧: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独立思考吗?当我看到一节节课中学生异常主动热烈地交流时,我在寻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在哪里?我看课堂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更深的思考:课堂开放了,独立元素在哪里?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我们如何真正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现在我就课堂上看到的一些小现象进行解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把存在的问题写下来,也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努力促使我们的课堂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合作交流多了,独立学习少了,独立元素在悄悄遗失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有效的无效的、有关的无关的。一节课下来,教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虽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引发思维的碰撞产生火花,但没有独立思考作支撑,火花也只是瞬间的灿烂。在跟随梅江区三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我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在金山小学实践点的一次活动中,有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老师就北师版数学第三册中“游乐场”的内容进行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借助精美的课件带着孩子们度过了一节活动多样、时间紧凑、内
容丰富的数学课,但是过于精美、精细的课件,束缚了老师的思维,老师只能按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却忽略了课堂的生成,两节数学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都不超过3分钟。作为指导老师的金山小学丘春副校长在评课中一语中的,指出我们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元素在课堂上悄悄遗失。
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让学生们思考时不因赶进度而走过场,不
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让学生努力把自己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准确的东西表达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自己的内心所想,甚至是引导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当我们强调合作交流时一定不要遗失了独立这个元素。
二、思维受束缚,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步履维艰
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着许多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下面我列举几个常见的现象,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1.手势
为了方便组织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更紧凑更完美,我们的老师尝试了很多形式,总结了许多可行的法子。但这些都是为了方便老师教学而归纳总结的,如“会的同学请举手”“支持这个观点的同学请举手”“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是希望通过“手势”快速、直接地判断学生的意见分布,然后指名来回答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看似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实际上,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想发言的欲望,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一个只会打手势的对象。另外这种形式往往让学生选择“是与非”“对与错”,不允许学生有第三种状态的存在。佐藤学教授认为:学生的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是有其价值的,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而实际的情景是我们教师通过手势快速寻找发言对象,在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准确的答案,而且要求学生更明晰地表述出来,第三种状态就被悄悄地厄杀在萌芽中。
2.前置学习中的复制与剪辑
前置学习的作用不容否定,在考察了许多学校的做法后,特别是深入了解学生们完成前置学习的方式方法后,不禁对此形式引发的后果产生很大的担忧。前置学习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把第二天新授内容全部问题化,没有梯度,学生们按问题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容量很大,难度很大,难于坚持;前置学习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们在完成前置学习时仍然缺乏独立思考,从网上大量下载相关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并没有很明显的作用甚至还起反作用——学生形成惰性思维。甚至有很多学生直接从教辅材料上找现成的答案。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都是标准的、精准的答案,没有学生思维的特点,没有学生自身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也就很少新东西的生成。这样的课堂看似完整、有序,每一步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异常高效,但是,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思考能力,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找现成的答案,而不是靠自己思考判断,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步履维艰。
在完成前置学习这个学习形式上,我们有很多需要思考、需要改进。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倡导裸读,让学生真正去品味经典,去聆听大师的声音,去与教材真正地对话,不带任何辅助地去独立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这样获得的东西即使不成熟、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都比直接从网上复制与剪辑、从教辅材料中抄答案有价值。独立思考比模仿、复制、剪辑、抄袭更有价值。
3.召集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的课堂开放了,学生的自由度大了。很多老师面对开放的课堂觉得有点无所适从,放了不知如何收,一收又走回原来的课堂,很是苦恼。有些老师就发明了一套套组织课堂的形式:我们经常看到当学生们讨论正酣时,语
文老师的“白日依山尽”、数学老师的“12345”、英语老师的“one,two,three”,这些召集令将学生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老师顺利地进行下一教学环节,这样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诚然,这种方法屡试屡效,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就好像是在速跑中未到终点却骤然停顿,我们可以想象学生们有多不情愿,有多难受,也可以想象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有多大。老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粗暴地打断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自由成长的空间。如果我们把思维当作是种子,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以前纪律严苛的课堂没有给种子发芽提供适当的条件,而时下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发芽的条件,但是这一套套的召集令却又截断了种子继续成长所需的养分。
我们要让学生能真正自由地发展,我们就必须提供适当的生存条件。就如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向我们介绍的小林老师一样,我们要为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创造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向前迈进。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许多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正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把教室看做是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土壤,不断学习如何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怎样去理解学生,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如何做学生成长的助产士,如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等等,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进行着,我们相信我们正朝着创造性学习不断
迈进。
参考文献:
[1]尹海涛.教师,格式化的生存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系列报道之一.河南日报,2007-09-04.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