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生与大学生就业

2013-06-14 06:5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生毕业生大学生

郭 学 勤

(1.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2.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一、大学生就业在民生中的地位

所谓民生,从广义来看,凡是指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都可称之为民生。其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就业与社会保障,二是教育,三是收入分配,四是住房,五是医疗卫生。其中,就业在民生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是人们赖以生存、实现自我的手段,它不仅是维持家庭培育后代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关键。因此,就业工作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充分认识到就业在民生中的基础性地位。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就是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所作出的科学论断。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2008年1月1日正式颁行。由胡锦涛主席签发,《就业促进法》的制定和颁布,显示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决心,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为更好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所有就业群体中,大学生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继农民工之后的第二大就业群体,据统计,2009年中国有毕业生610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或需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国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高达800万以上。对政府而言,这不仅是压力,更是一个难以消化的课题。

高校毕业生是中国未来的精英,他们的前途关系中国的未来。因此,中央多位领导分别以通信、对话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劲,并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国家要付出许多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所在家庭更是要支付十年、二十年的劳动成果和艰苦努力。每个大学生身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

2009年1月14 日,在上海市政协专题会议现场,市委书记俞正声答记者问时表示,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最关心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俞书记还举例说,自己前两天在人才招聘市场见到一个女大学生,父母都是下岗职工,月工资加起来就两千来块钱,而家庭供她上大学一年至少得七八千,甚至上万,估计应该是借款读书。如果这些大学生不能就业的话,他们的父母、家庭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是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解决大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困难。反之,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浪费人才资源,还会带来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动乱。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各级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扶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效力,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但是,在国内外因素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巨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多。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仅仅用了6年时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5%升至20%以上,高等教育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身。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2010年已达631万。尽管政府和社会为了解决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率也保持在70%左右,但是待业人数却是一直在上升,到2010年达到了174.4万人,见表1。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721/16037681.html)

表1 2003-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字,我国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70万人,比2010年的631万人多了29万。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这一数据比2011年又增加了20万。

(二)工作岗位相对有限

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万人左右,有时候GDP增加1个百分点,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改革开放30年,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就业弹性下降了,由过去大概0.3左右下降到0.1。[1]83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三)金融危机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形势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而最近由于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这便导致就业增速明显放缓。

随着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和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压力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2008年上半年,先是沿海地区出口受阻,增幅逐月下滑,进入10月份后形势急转直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从出口部门蔓延到其他部门,从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地区。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后,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冲击明显加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突然减速,2008年的经济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10月,工业生产增长率降至个位数,出口总值增速同比回落3.1%,股市跌到低点,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2008年 11月,通货膨胀压力减弱,但企业效益下滑,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伴随经济下滑,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压力增大,民生问题突出。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保障民生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6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西安市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时,对前来求职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温家宝的讲话,既表现出了对解决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指明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在保障民生中的地位,以及对于国家发展,大学生个人前途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大学生,因此促进就业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个核心。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保障民生。

(一)政府要主动有为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之本。目前我国尚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很难为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提供充足的合适岗位,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难题。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才能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进而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相关制度的改革工作。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的重要方面,淡化户籍制度,加快人才合理流动,使企事业单位能根据岗位需求挑选和利用人才,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保障,对于毕业后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其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导向,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对就业的过高期望值,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只是为择业提供了有利的竞争平台,而并不等同于社会精英,并不是“天之骄子”的高贵身份。

其四,政府应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政府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信息,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公开各城市人才供求信息,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行情和动态,帮助大学生及时、迅速地了解就业市场,网络平台还需要对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能有准确的把握。

其五,政府应推出优惠政策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帮助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促进刚毕业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实践能力。对于毕业生见习期满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可以帮助推荐就业单位或是继续相关就业指导工作。政府也可以依托一些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为大学生进行岗前职业培训。

其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很有效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可以带动社会就业特别其他大学生就业。政府可以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等,以便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或是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制度。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他们没有资金积累,创业资金很大程度上靠家庭资助,而经过十几年培养大学生的经济付出,大部分家庭也面临着经济困难这一问题。通过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资金,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要积极适应市场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差异,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等,这样便导致了供需之间存在错位。从最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存在的这些原因是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民生,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紧跟市场需求,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主动地去捕捉和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要让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经常审视专业课程设置也很必要,取消那些过时的课程,增加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课程。”[2]

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高校设备、资金不足,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一方面,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深入到企业,亲身实践;另一方面,优秀企业家也可以走进高校课堂指导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生产出来的大学生这一“文化产品”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高校要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引进课堂,还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切实做好指导就业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长远职业设计,并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遣心理障碍,形成大学生优良的求职心理与求职技巧。

(三)大学生要开拓进取

首先大学生应该锻炼自身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大学生应该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提前做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专业知识,作好知识积累,努力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的就业作好充足准备。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应该立足实际。当今,我国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种暂时的‘假性’现象,所谓‘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主要是按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和就业标准去择业遇到了困难。”[3]大学生在择业时应当破除“端铁饭碗”的陈旧观念,而不一定非要把眼睛紧盯着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广大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人才紧缺,那里可以给与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在求职时,不妨把目标投入到那里。这样就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再次,自主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路。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对于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和条件。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有针对性地选修大学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形成对创业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积极参与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寻找和展示自己创新项目、创新技术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创业的不足,进一步培养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1]宋晓梧.促进就业的近期政策与长期战略——中国的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弹性过低[M]//王建.大国的忧思——中国复兴之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陈家兴.就业率能否决定专业设置[N].人民日报,2006-07-19.

[3]刘洪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08 -109.

猜你喜欢
民生毕业生大学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学生之歌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