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气氛活跃,究其原因是他们发挥了提问的艺术效果。所以,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性。本人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就语文课堂提问浅谈几点:
1.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要有挑战性。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而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要想提问有深度,就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难或过于繁琐,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和学两方面均无益;还有那种不分主次轻重的“满堂问”,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就要恰当把握问题空间,提出的问题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设问“愚公下定决心移山,这下引出了好几个人物,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之归?
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手脚架,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善结合。
3.问题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颖的原则。他经过反复实验,认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新颖,有了新颖,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不协调,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学习。实验也证明,毫无新成分的内容,使人厌烦,完全生疏的东西,使人迷惑不解,照他看来,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客观材料要有新颖性,提问也是如此。如有一位教师教王安石的《伤仲永》时,提问:题目是《伤仲永》,而文章里却没有一个“伤”字,那么,到底“伤”了仲永的什么?学生研读后,明确文字上没有点明“伤”字,而在情感上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倍加惋惜。有的教师很善于设计“假设性问题”,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提问:“如果于勒真的发财回来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 像这类提问会使学生思绪飞扬,议论风生。
4.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5.问题要有发散性。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