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2

2013-06-11 11:07
南风窗 2013年8期
关键词:网民制度

2015年出台并实施政务诚信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3月28日公开了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和时间表,“实名”、“信息化”和“联网”跻身关键词。2013年的29项任务集中于“简政放权”:制定机构改革的“三定”规定、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推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等。2014年开始“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建立公民和组织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金融账户实名登记制度,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发改委还将牵头在2015年 “出台并实施政务诚信制度”。呼声较高的“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分列2014年28项任务的第17条和第19条。本次方案的最末一句话是:“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取信于民,树立新一届国务院良好形象。”

观察点:联网信息能保证真实、平台数据能挖掘出问题,联网才有意义。

国务院

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

《国务院工作规则》日前获得通过,“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指导思想。依法行政方面,要求“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所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草案都要公开征求意见”,甚至明文规定“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处罚、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则要求“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务公开”这一章,明確“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延续“非保密,即公开”的思路。监督制度方面,人大、政协、人民法院、监察、审计、信访、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均被明文列入。“廉政和作风建设”一章则用700余字的篇幅将“八项规定”等内容阐述其中。

观察点:画好制度的笼子后,就看权力能不能钻进去、别人愿不愿意跟着钻了。

住建部

使城市轻轻地安放在自然环境之中

3月25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他总结了城市转型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新增的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者少占耕地,保持紧凑的城市用地模式;二是构筑多样化的交通体系和步行的城市,使得老百姓能够在林荫大道上使用自行车和公交车;三是推广“使城市轻轻地安放在自然环境之中”;四是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使中国的山水城市理念能够在现代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体现;五是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六是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生活更美好,第二方面能够对下一代负责,因此,必须转向生态型城市。”他还表示,中国现在城市转型发展非常快,基层积极性也高,“在整个中国的大地,生态城市和生态改造的项目已成星火燎原的态势”。

观察点:山复绿,水复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过去两周的舆情保持着“关怀个体命运”的特色,但最大的关注度仍是放在政府和官员身上,监督重点从“黑色、个体、犯罪”转向“灰色、群体、不合理法”,而舆论形式也渐渐从“抽象的谩骂”向“多角度曝光”转变。我们或可将这些变化理解为:“上移”,打击对象的群体化;“下移”,指责问题的具体化。

广西桂林市东山乡派出所所长吕某涉嫌性侵13岁少女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之后他以“涉嫌组织卖淫罪”被批准逮捕。那边的郑州市还有网络举报畜牧局副局长朱某强奸女大学生,连“悔过书”也贴出来了,之后朱某以名誉权受侵为由,将报料人小雪及4家国内知名网站告上了法庭。从过往话题来看,受害少女、官员、强奸等敏感词汇极易刺激网民神经,但这两个“个体事件”虽引起一定关注,也并未像之前那般引起举国震动。乐观地看,事件末尾的“司法介入”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恢复公信力,网民减少了对事件每个环节的持续质疑;而悲观地看,层出不穷的官员霸凌事件、诉说不尽的色情丑闻,似乎已经让网民从激愤走向无奈甚至于冷漠。

现在看来,曾经一度对网络舆论色情化、低俗化的强烈担忧,实际上是低估了网民的“进化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我们来看看最近的热门话题:公务员名目繁多的隐性福利被网民痛批,“我国“三公”消费突破9000亿,相当去年财政收入10%”的新闻激起热议,“转入地下”的公务宴请开始跟舆论玩起你追我逃的拉锯战,“把茅台装入矿泉水瓶”的新方法传遍大江南北,许多网民难以接受“原铁道部分流员工将按公务员待遇退休”……网民近期的关注偏好只反映了他们心中的同一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纳的税,你们用好了吗?

税收无疑是连接公民与政府的关键性纽带,对税收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成为民众继“严惩腐败”之后的又一强烈诉求。实际上,民众是在要求财富再分配的公平性。如今的舆论监督已不限于个别官员,而是直指整个数量庞大的“吃财政饭”的群体;不囿于看得见的豪华办公楼,也包括看不见的公款吃喝和隐性福利;不满足于“惩治个体以解民怨”,而是要求“匡扶制度、永填疏漏”。

这种变化不是抽象的,正如“民众”并不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在舆论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民众的眼线”。也许只是随手一拍发到网上的普通网民,也许是迫于维权而上网求助的上访者,也许是为挖掘新闻而四处采访的记者,甚至也许是潜伏于官员身边的“政敌”或者普通公务员。有了“眼线”才有了证据,有了证据才可能让问题暴露出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众在成长,民力在汇聚,浩荡向前。若不能引领,便只会被抛在后面。

猜你喜欢
网民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