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拓
俗话说,病从口入。有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三个“吃”出来的癌症,和读者解析其发病原因,并告诉大家早期发现的“利器”,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癌症种类:大肠癌
致病基因:红肉进食过多
应对策略:早期筛查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这与我们当下饮食过盛、红肉进食过多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癌,长期进食红肉,比如牛肉、猪肉、羊肉及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将大大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因为人体在消化这些高胆固醇食物时,会产生较多的胆酸代谢产物和胆固醇代谢产物,从而造成肠腔内厌氧菌增多,这些因素对大肠黏膜上的腺瘤会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一直不改变饮食习惯,经过5~10年的刺激和发展,大肠黏膜上的腺瘤会发生癌变,最终形成大肠癌。
提醒偏好红肉的人,应该逐步逐量地减少红肉的摄入量,多吃各种新鲜蔬菜,特别是豆角类的蔬菜,加大香蕉等含钾高的果胶类水果的摄入比例,这些都有利于抑制致癌物质在体内的停留和形成,而且,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又能加速肠的蠕动,减少致癌物对肠壁的损害。
饮食习惯的改变能极大地降低大肠癌的患病风险。早期的筛查也可防止癌变。肠镜是大肠癌筛查最为有效的一把利器。对于普通人群,建议50岁之后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大肠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40岁左右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3~5年接受1次普查。
癌症种类:胃癌
致病基因:幽门螺杆菌
应对方略:抓住“蛛丝马迹”
全世界胃癌高发区在亚洲,中国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占了全世界的40%左右。
许多胃癌患者都是一些慢性的胃炎患者,他们存在三餐不规律、喜欢吃辛辣和腌制熏烤类食物等情况。
其实,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幽门螺杆菌和胃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幽门螺杆菌是通过唾液传播的,因此,建议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一旦在检查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是阳性,一定要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扫清导致癌变的“祸根”。
目前在西方,胃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要远高于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在改变饮食习惯的同时,增加对胃部普查的意识。虽然大部分早期胃癌病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然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提醒我们,凡是有上腹不适症状,又伴有其他高风险因素比如食欲减退等早期胃癌信号,就应该尽早去做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