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红
【摘要】“自设问题”法是本人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培养仰赖于学生的欣赏自觉性的提高和者师在解读作品方法上的点拨,除此之外,想象力在创造性欣赏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自设问题”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欣赏能力。还启发学生通过心灵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自设问题 创造性欣赏 想象力
主动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美术鉴赏课学习中,对美术作品的问题自设尤为重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作品对象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认知。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欣赏的基础。
第一,“自设问题”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鼓励个性化。
“自设问题”法是本人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已知知识,结合作品,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设计答案,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给老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切入点。例如:美术新课程教材七年级十四册《巴黎卢浮宫》一课,对三件镇馆之宝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导入环节的时间分成“自主欣赏”和“互动交流”两个部分。学生开始欣赏前,先提示了一下作品的欣赏角度,比如材质、颜色、人物形象、构图,背景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出题组和一个答题组,要求出题组任选角度按自己的理解自设问题,欣赏结束后向答题组提问。同时,要求答题组猜测出题组可能在哪些方面出题,然后也自设一些问题并拟定答案来应对出题组的提问。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两个组的同学都能专注地投入到作品欣赏和思考中,因为在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保证欣赏的高效,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及相关知识的记忆。在学生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掌握他们设计问题的思路并规范他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
第二,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凭借“自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胜利女神为什么没有头,而她的手又为什么是翅膀,她的身体姿势又说明了什么?”答题组的同学答案也答的非常丰富,如:“胜利女神的头因为战争损坏了、翅膀与身体的结合说明了人与神的结合、身体姿势说明她要飞了等等。”我觉得他们答得不错,可是没有想到提问组马上接着问:“阿芙罗狄蒂为什么没有手臂、她为什么不穿衣服、她是用什么材料雕的、她的作者是谁、甚至有观察仔细的同学注意到了残缺手臂上面有两个很规则的小洞是干什么用的等等。”答题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抢答到“手臂是被恶意破坏的、没穿衣服是把衣服绑在腰上盖在腿上了、手臂上的洞是用来挂标牌的等等。看到前面的问题好像都难不倒答题组等到了《蒙娜丽莎》的提问环节提问组的问题就更专业了,如:她为什么没有眉毛、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里、她的色彩为什么灰蒙蒙的、这张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还别说,这当中真有答题组答不上来的。不过从中看出学生参与“自设问题”的互动欣赏积极性是很高的。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根据对作品的理解提出的一个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问题。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给出一些精彩的答案,这正是学生欣赏、分析能力的一种提高。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自设问题”,并培养其想象力。
我们要珍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的真实的问题,而且能随机根据这些真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那是教学最好的资源,关键是看教师能不能正视并处理好这些出自学生的真实问题。创造性欣赏能力的培养仰赖于学生的欣赏自觉性的提高和老师在解读作品方法上的点拨。除此之外,想象力在创造性欣赏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欣赏课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学生如果不展开想象,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如此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总之,“自设问题”式的欣赏训练凭借“互动交流”“启发想象”“鼓励个性化”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效率和创造性欣赏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如何在互动提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避免少数同学掌握话语霸权?如何避免学生的问题过于表面或肤浅?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思考价值的,本人会在更多“自设问题”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学生与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