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媛
摘 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三代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为文化建设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前进。
关键词:文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06-02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文化观,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一、马克思文化观对毛泽东文化观的影响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马克思文化理论是其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础。
首先,毛泽东运用马克思文化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文化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毛泽东给文化下了个经典定义,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663-664毛泽东肯定了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文化是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对政治、经济活动起着影响作用。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毛泽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政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并不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的。毛泽东正确地运用这一观点,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文化成果的优秀部分。毛泽东认为任何文化都是在吸收以前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中成长的。毛泽东在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主张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排斥。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最后,毛泽东坚持一切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同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文化创造性,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文化观这一价值理念成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理论源泉。毛泽东认为文化建设应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劳动人民谋福利。他主张,新文化必须服务于人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既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工农劳动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708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一切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探索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2]114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邓小平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3]219-220可见,精神文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邓小平在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化生产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分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他多次强调在中国的改革与实践中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强烈批评一些部门和地区片面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他郑重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367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不容忽视。
其次,邓小平有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邓小平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上升到“第一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的促进作用。
最后,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并坚定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国民素质,使之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能灵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2]380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需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因此,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28“四有”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四有”新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三、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如江泽民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5]12这一理论不仅指出我们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首先,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要素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整体全面的社会形态。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1991年,在纪念党的七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6]江泽民强调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其次,江泽民提出了先进文化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把中国先进文化是同中国先进生产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论,这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同中国先进生产力相适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157这一论断揭示了先进文化既能够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又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文化思想的最终理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观,邓小平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文化观,江泽民在继承两代领导人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文化能够教育和引导人,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179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文化思想的最终目的和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1).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