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源
(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安 355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体育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身心健康的从业者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终身体育强调终身受益,关系到人类健康的持久性、连续性和经常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要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加以塑造和认识,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研究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笔者笔者在福建省选取了3 所高校,对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并开展了现场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统计学研究方法,笔者选取了握力、立定跳远、800 米跑、俯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指标,随即选取福建省3 所高校的150 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男、女生各75 人。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和Excel2003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变量描述和信度检验,详见表1、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各变量具体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信度(reliability)是检验量表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或稳定性。通过信度检验,可以得出量表测量结果的可信度或稳定性。进行信度分析时,最常用的统计量是Cronbach α 系数(见表2)。该系数用来判断量表内部一致性,其大小可以反映量表受到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和测试的可靠程度。Cronbach α 值越大,则量表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就较小,其信度就越高;信度越高就表明量表越稳定。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 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吴明隆(2003)指出,分量表的Cronbach α >0.6、总量表的Cronbach α >0.8 为可接受的,可以认为问卷具有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对握力、立定跳远、800 米跑、俯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指标的Cronbach α 系数统计值如表2所示,其值均大于0.8,信度较好。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衡量身体素质可采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指标,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前后衡量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变化详见表3。
表3 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调查统计表
从表3 可以看出,通过3个月的终身体育意识教育,对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各项指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和动机被激发后,广泛投入到体育训练中,使得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使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思想、能力和习惯。如今,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身体体能却不升反降,要做好全民健身工作,保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育思想的改变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高校作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应重视提高和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终生体育意识,这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成熟期,虽然对自我和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全面,自控能力也不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可以使学生拥有强健的身体,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坚毅的性格,有利于学生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对身体、心理、知识、能力、个人品质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而身体健康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础,终身体育锻炼才会拥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大学时期形成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才能在校外、在进入社会后终生从事体育锻炼,提升全民素质。
4.1.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提升教师素质 终生体育教育是立足于全民素质提高的高度,也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现在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含身心健康,在校期间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会对终生体育行为和观念造成影响,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在未来社会中的发挥,所以高校管理者和老师首先要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尤其是从事具体教学的体育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将短期体育教育目标和终身体育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养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和引导,为学生树立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持的基础。
4.1.2 教学模式围绕终身体育的目标进行调整,施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在高校教育中,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遵循的是短期具体的体育项目教育,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发挥和体育积极性的提高。高校课堂内的体育教学毕竟是有限的,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扩展体育视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老师要采取引导和启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可以自主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乐趣,使课内体育知识和活动得到延伸,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身心愉悦,并终生坚持。
4.1.3 课程设置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在新的体育教学目标下,学校应就体育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调整,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应只是以单一的身体锻炼为目标,而是应该从个人修养、身心素质、健康养生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通过设立选修课、必修课以及必要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心和举行竞技体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运动理念,实现终身体育。
4.1.4 构建有利于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改变过去那种同化式的片面教育评价,客观全面的在师生间展开自评和互评,不只用单一的体育成绩来评价体育教学的效果,而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整体提高幅度作为参照。使学生的差异化特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1.5 改善硬件环境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少。高校要在场地、器材和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以保证体育设施能够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4.2.1 加大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体育环境 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离不开大的教学环境氛围,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校刊、论坛、板报等对终身体育理念进行宣传,使高校师生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和接受这一理念,对其引起重视。
4.2.2 引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兴趣会激励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人为了达到某种心理预期,也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在引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锻炼动机方面下功夫,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多样的课内外教学设计和优化的评价体系,体育教学即使用,又充满乐趣,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萌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自觉参与体育活动。
4.2.3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使学生能够根据人体生理规律、个性特征,以及年龄、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安排适宜自己活动的项目,活动量的大小等,在提高运动技能强健自身体质的同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4.2.4 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巧及保健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体育运动,并掌握获得信息和评价欣赏的方法,并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从而使体育锻炼更加科学、高效。
4.2.5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性和自律能力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是形成终生体育意识后的行为实践过程,是一种处于自我身体保护的自我约束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首先要在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教学,并通过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充分调动和保护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带来的好处,积极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一种习惯,并能够坚持不懈,培养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作为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和提高的主阵地,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接受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体育锻炼活动,树立对终身体育的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学要以此为最终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要注重学生差异化存在的事实,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好基础。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即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全民族体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