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创设开发性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喜欢,对这位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发性教学情景。
2.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以珍惜和爱护。
3.注意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因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3.2 扩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有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永远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练习题:放一段鸟叫声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直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的真舒服。""这榕树又大有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捉我们,我们生活的多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活动、栖息,就像天堂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领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疑问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那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4.1 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作品,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4.2 个人活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