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就是预习。预习习惯的养成,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对老师而言,也能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1.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1 提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1.2 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1.3 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1.4 背诵的习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
1.5 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2.1 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2 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3 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应立即作出调整。
总之,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