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的作用研究

2013-06-06 07:05杨尚剑孙有平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运动体育

杨尚剑,孙有平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就我国而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①公民素质明显提高;②文化产品更加丰富;③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④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⑤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⑥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一个充满争论的概念,其内涵很丰富,外延也非常宽泛,目前国内外对 “文化”概念的界定已有几百种。美国学者劳伦斯 (Lawrence P.Carr)认为,“文化是一个团体或组织共同的规范,价值观、传统、态度、思想和信仰。”[2]美国佛特大学哈维兰认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一系列规范和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3]《现代汉语词典》把 “文化”定义为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4]何晓明等把 “文化”定义为 “自然的人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万事万物 (包括人类自身)的全部活动。更准确地说,文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创造、传播、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何晓明等人将文化分为由内而外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5]。

体育文化作为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化,国内外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种。王岗等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概念的应用。应该包括体育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部分。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增进健康而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在各类体育活动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而形成的各种规则、规范;第三是人们在长期参与或观看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属于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最后是蕴涵体育文化内涵,以各种物态形式存在的体育文化[6]。卢元镇把体育文化定义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7]刘亚云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8]任莲香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9]。

“体育文化”是 “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并进行概括归纳,笔者把体育文化定义为:“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体育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层面的综合体现,包含了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制度规范、体育锻炼活动以及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心态层面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层面,体育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整体 (图1)。

图1 体育文化的结构关系图

2 体育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2.1 物态层面:体育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体育文化的物态层面指的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蕴涵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包括体育器材、场地设施、体育服饰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份子,将对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体育产业发展正是体育文化的物态层面发展的具体体现。”[1]

在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产业收入就已经超过3 000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是汽车制造业总产值的2倍,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了汽车和烟草工业的总和,意大利以 “足球产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则跻身为国民经济的十大产业行列[10]。单从欧美几大著名联赛来看,据Deloitte&Touche会计事务所推算,英超联赛2006—2007年的收入超过了23亿美元,美国职棒大联盟专员巴德塞利格的报告中指出2007年联盟收入已超过60亿美元,而橄榄球联盟2005年收入已达到60亿美元,据美国体育经济学家安德鲁·津巴利斯特估算,近年来北美四大体育联盟平均每年收入金额在150亿美元左右[11]。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已经越来越重[12]。“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 555亿元,较2007年增长16%,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3]。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福建、广东、天津等沿海省市的体育制造业已占到体育产业总值的60%至70%。在为国际品牌进行生产加工的同时,国内自主体育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在2011年9月国际知名品牌战略顾问公司Interbrand评选的“2011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前50强中 (表1),有4家是体育品牌,分别是安踏 (第17位)、李宁 (第29位)、匹克(第40位)、361°(第41位),其中安踏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91亿人民币。

表1 2011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 (依Interbrand)

我国体育产业 “十二五”的目标是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 “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实现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超过0.7%,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13]。因此,无论从我国体育产业过去取得的成果,还是从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势头,都可以明确地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日趋提升,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2.2 制度层面:保障文化核心内容发展按照主体意志进行

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在各种体育活动的发展进程中,为了保证体育活动顺利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建立起来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反映着一定的精神,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障着文化的核心内容的发展按照主体的意志进行。体育的制度文化为体育运动的顺利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体育运动的精神。体育的制度文化同时也反映着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律,二者具有辩证关系,一方面体育的制度文化引领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体育运动的发展又推动着体育制度文化的不断创新。

体育制度的保障作用是由体育制度本身的内在机制决定的,其内在机制包括:第一,体育制度的动力机制,这表现在体育制度中规定的倡导性与鼓励性条文,这种明文规定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体育制度的制约机制,体育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特别是 “不得……”“必须……”“应当……”等字眼对其行为方式给出的明确限制,使被管理者依照确定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行为;第三,体育制度的引导机制,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当前系统运行状态下参与体育活动人员的行为方式作出限制性的规定,但也有通过预测获得的未来体育项目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在制度规范中对可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作出一定程度的超前规定,这就形成了体育制度的导向作用,比如NBA通过预测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将是三秒区对抗越来越激烈,球员的投篮距离将越来越远,而在规则中增加了合理冲撞区,延长了三分线至篮筐的距离,比国际篮联这项规则的变动要早很多年;第四,体育制度的完善机制,体育制度的本质意义是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对相关事物的完善,它需要通过上述三方面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随着体育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内容的不断充实,从法律层面讲,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健全,从体育运动本身来讲,将使比赛更加合理,群众的参与度更高,比赛的过程更加公平,比赛的结果更加有据可依。

2.3 行为层面:体质健康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前提

体育文化的行为层面指的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强体质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肢体锻炼活动。实现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是我国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 “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的张伯苓先生曾说,民族素质的内核包含三大项,即民族体质、民族智力和民族性格,而体质当推首位,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14]。体育锻炼无疑是增强公民体质的最好途径和手段,因此,以体育锻炼为媒介,通过增强公民的体质进而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大促进。

体质,《现代汉语词典》将它定义为: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4]。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描述 “健康”的 (WHO,1986):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种积极的观念,它注重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以及体育活动。《欧洲体育宪章》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活动是愉快的,或者有组织地参加的身体活动,是以发展体能,满足精神需求,谋求社会关系形成,追求高水平竞技成绩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的总称[15]。从定义可以看出,体育活动与人的体质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在改善人的体质健康状况方面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王松涛[16](2006)在《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实验证明长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血管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协调与对抗关系在一个更高的功能层面上达到新的平衡。张永军等[17](2002)在 《体育促进中年人健康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谈到,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脂肪、快速恢复体力上的疲劳,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使中年女性获得高骨矿量、预防罹患疑难病症。Karacabey[18](2005)在 《Effect of regular exercise on health and disease》一文中说到,体育锻炼会影响人的健康,它扮演着预防各种疾病的角色。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这有助于国家经济以及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Finkelstein[19](2007)等研究表明,耐力练习是增进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体操练习可有效防止中枢神经机制僵化,游泳能使人的心血管系统变得更加健康,也能抑制肿瘤的滋生。经常锻炼的人还能降低中风的危险。Nichols[20]等 (2007)在《Bone density and young athletic women》一文中证明,体育锻炼会使人获得较高的骨矿量。De olivira[21](2009)在《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一文中谈到,体育锻炼会有效地刺激人的肠胃系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体质健康是前提,是保证。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能承担更大强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统计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 (7—70岁)的33.93%,辽宁省体育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该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1 9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8%。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体育文化的不断繁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在增强我们体质健康的同时,带动公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2.4 心态层面:体育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体育文化的心态层面指的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是体育文化核心层面。

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巴西学者Andre Luiz[22]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图2)。

图2 体育运动对人、社会的关系图

体育运动 (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有助于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互相信任的氛围,有助于形成一种以集体荣誉为目标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参加体育活动是接触社会的最好方式之一。体育运动能培养人们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可以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得之亦然,失之坦然”。体育运动使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再停留在 “娇滴滴”、“文绉绉”,而是转向追求运动场上拼搏瞬间的美、挥汗如雨的美,彰显肌肉线条健壮的美。体育运动还有助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心理的形成,世界范围内所有形式和内容的比赛、评比中 (如科学、艺术、体育等),只有体育比赛会奏冠军运动员所在国家的国歌并升国旗。每当看到我们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不畏艰苦、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画面时,每当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牌,嘹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多少华夏儿女为之热泪盈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1]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体育运动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3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

鉴于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群众的需要、时代的要求[23]。

第一,加强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切实把体育文化纳入体育工作的整体部署中,不能再把体育文化建设当成口号来喊,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将其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来安排,真正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推进,把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用品世界品牌。

第三,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社区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体育设施。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健全机制,探索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力度,全方位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真正使群众 “多进场馆,少进医院”。

第四,健全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做好 《体育法》的修订工作,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进程,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好体育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加快制定各类体育标准,建立完善体育标准体系。

第五,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培养训练、科研、管理一体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要更加重视基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基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增加基层体育人才学习培训的机会,完善待遇保障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加强体育教师、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弘扬严谨治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

4 结语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这给体育文化的建设既提供了重大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毋庸置疑,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但是,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从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体育文化的建设彻底落到实处,必将带来体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12-08-09].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2]Lawrence P C,Alfred J N.Delivering Results:Managing What Matters[M].New York:Springer,2009:60.

[3]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4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7,1343.

[5]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4.

[6]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

[7]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9.

[8]刘亚云.湖湘体育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9]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1.

[10]谭云东,邓晶琎,苏原平.体育产业,如何掘金[N].湖南日报,2011-12-19(8).

[11]Markovits A S.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Our Contemporary[J].Sports Cultures Society,2010(11):47.

[12]张延平,刘哲剑.全球化语境中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39-41.

[1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EB/OL].(2011-04-01)[2012-06-12].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14]关海涛.从文化结构论看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出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6-9.

[15]仇军.新欧洲·体育宪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21-23.

[16]王松涛.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7]张永军,周伟,宋光春,等.体育促进中年人健康的社会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437-439.

[18]Karacabey K.Effect of regular exercise on health and disease[J].Neuroendocrinolgy Letters,2005(5):617-623.

[19]Finkelstein E A,Chen H,Prabhu M,et al.The relad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injuries among U.S.adult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7(5):460-468.

[20]Nichols D L,Sanborn C F,Essery E V.Bone density and young athletic women[J].Sports Medicine,2007,37(U):1001-1014.

[21]Ouveira E P,Burini R C.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2009,12(5):533-538.

[22]Andre L.Epistemology of Health,Quality of Life,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port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Sport Science Review,2011(8):3-4.

[23]冯建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迈向体育强国——在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体育文化导刊,2011(8):6-7.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