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大连 116029)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显现出国民经济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国的制造业在自身的基础上紧跟当前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向以服务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进行转换,这将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步伐。服务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对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日益加强;专业分工的深化、社会化生产水平的提升,使得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走向产前、产后两端的服务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分离出来,发展而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本质内涵普遍被接受。相对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3个显著特征: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 “产业结构的软化”;其产出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是被服务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成本;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1]。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经历了“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 “融合论”4个阶段[2]。互动论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是制造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发展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海外扩张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制造业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配套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于 “无形服务”对制造业生产流程的主导作用,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必须跳出制造业与服务业孤立发展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 “黏合剂”作用。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高度,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链向高端攀升,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及协调发展,有助于引导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体现在产业链上的融合,也体现在特定区域内的集群式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核心地域,依托产业基础、土地储备、区位布局等比较优势正成为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在国家战略及政策的牵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地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对弱势是生产组织、资源效率和创新能力上的落后。先进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投入,两者的互动发展是必由之路。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传统制造业仍占据工业主导地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传统制造业的改良升级需求已经日益凸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互动发展的集聚性、扩散性等区位特征可以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速融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是基于制造业的社会分工而在产业链上不断衍生产生的,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主导消费者是制造业,依赖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且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最后融为一体[3];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上游阶段有可行性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研究、技术开发等;中游阶段,有的服务与商品生产本身结合,有的服务与生产中游阶段并行出现[4],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放在同等位置或是更优位置看待,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殊功能,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和创新带动工业化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创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显著增强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接单能力,从而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更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走开放经济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通过开放和竞争达到利用后发性优势的目的。
伴随着市场交易关系,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两端,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被一个虚线的框架包含,说明这是一个虚拟的企业,框架是虚拟的企业边界,这需要在市场交易关系下得以完成。
在此维度上的互动模式基本对应的是间歇式互动 (图1)和连续互动,没有达到一体化的模式,还存在着进一步演化的空间。
图1 间歇式互动
伴随着制造企业出现产业集群,相同行业的制造企业有着非常相近的和共同的服务需求,单个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难以满足所有制造企业的服务需求,因而相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出现了一个联合体,共同满足他们的客户——制造业的集群体(图2)。这些生产性服务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服务企业,在虚拟的企业内部,这些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应着制造业价值链相同的节点或者不同的节点。
图2 集群式互动
这个模式,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所有的制造业集群企业必须依赖于这个庞大、复杂的虚拟式生产性服务企业,这种联系和依赖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间歇式的相互影响。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要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大连、葫芦岛重点发展大型、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以客车及发动机、电力机车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大连重点发展发动机、城市轨道车辆和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丹东、锦州重点发展大中型客车和汽车安全气囊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连、营口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制冷设备、特种轴承基础件等通用设备制造业;盘锦、营口、大连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冶金成套装备、风电设备及港口和机场仓储物流装备等大型成套设备。在发展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注重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
(1)实施制造业服务化战略[5]。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改变制造业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在外包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过程中,逐渐从以硬件 (生产)为中心向以软件(服务)为重心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方向转变,促进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修理维护等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实施服务业发展规模化战略。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不仅是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的需要,也是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先进设备、专业化设备的引入能使传统的服务活动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能突破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许多高度分散、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连接在一起,进而在更大规模上拉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3)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使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的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实现平衡,在结构上相互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趋势更强化了这一 “均衡”要求。实现这一均衡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互动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这两大产业发展的 “局部均衡”与 “一般均衡”。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部门从事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其产出用于制造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制造业是其需求的来源。因而,要立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现有的产业基础,注重这些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改造、远程监测、维护与故障诊断等增值服务,具有巨大的需求市场有待开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以科技研发服务业为例,主要是运用各种专业技术为生产提供的服务及对自然、工程与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的研究和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活动。发展科研技术服务业是其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转移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随着装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东北制造”要实现承接世界制造业的新一轮国际转移,逐渐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之一,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不断加强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及成套设备等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船舶制造业对科技研发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大连等地区船舶制造业产品发展方向是以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海上钻采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大型滚装船、军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重点,建设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造船基地,技术研发模式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率。
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的研究,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解决内部各行业之间联系和耦合问题,后者则是解决怎样促使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问题。明确不同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和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格局。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增强整体功能、强化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产性服务产业链、产业群和功能区的形成,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制造业集群改造升级的引擎、支撑和带动作用[6]。
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高端化的必然选择[7]。通过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以服务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建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分流员工培训、再就业与安置、资产处理与核销、辅业分离外化为独立服务企业的审批等相关退出机制,为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分工创造条件。此外,明确制造企业主体作用,以大型企业为重点抢占制造产业高端,支持制造企业增加产品附加服务、延伸产业链,还要引导先进制造企业进入与制造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策划、专利、金融和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业外或新的业态[8]。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部门由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属性,进入门槛较高,导致市场竞争较弱,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受到抑制。同时,进入的壁垒也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构建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积极推动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9]。从宏观方面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交易费用的高低。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政府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从微观角度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效率。为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起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企业将会计、审计、研发、设计、信息、物流、技术咨询和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加以剥离,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产生极高的附加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其融合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更方便、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无论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都将强化产业体系的整合,而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没有大量的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10]。因此,需要增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建立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抓大项目,发展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为牵动,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实现错位发展,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依托体制、环境和产业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优势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发展。盘锦在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过程中,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与配件、石油高新技术、工程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注重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两轮驱动”,实现经济增长的格局,建成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大连市发展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发展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加强服务外包、物流、航运等方面,增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
纵比当今世界经济,辽宁沿海经济带现阶段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 “拉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 “支撑”不够;对产业互动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引导和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与产业互动的发展趋势,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及协调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1]BRYSON A D,WOOD J,KEEBLE P.Small firms,business services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K:some empirical findings[J].Regional Studies,1991,25(5):439-457.
[2]Guerrieri,Meliciani.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P].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TI meeting Rome,2003.
[3]Arnold,Mattoo,Narciso.Services inputs and firm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4048,2006.
[4]吴智刚,段杰,阎小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差异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139.
[5]Guerrieri,Paolo,Meliciani,et al.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489-502.
[6]钟韵,阎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5(3):11-17.
[7]钟韵,阎小培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5):46-51.
[8]李善同,高传胜 .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66-168.
[9]任旺兵,刘中显 .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10]徐学军 .助推新世纪的经济腾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巡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