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蓉 姜鸣 张宇杰
质检监管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文/郑蓉 姜鸣 张宇杰
针对质检机构面临着行政改革、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等机遇和挑战,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治理三个方面探讨质检机构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集中政府优质资源的分级分类监管、行业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自律管理、以质检机构离退休人员组成社会志愿者为特色的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等三种模式,为深入研究质检监管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质检 监管模式 改革
2011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提出了如何推动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命题,号召全体质检人认真思考如何借助质检改革机遇,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推动质检事业走上一个新台阶,迎来涅槃重生式的发展与腾飞。
笔者认为,质检机构的改革必须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充分借助外力,合理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目前,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使得质检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监管机制压力。我国地广人多,面对点多、面宽和线长的产品质量监管领域,单纯依赖质检系统进行产品质量监管常常处于捉襟见肘、防不胜防的处境,即使是步步为营、层层设防,也难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从而引发社会问题。产品质量不是“检出来”的,不论在质检系统内再怎么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不可能达到全面根治的目的。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两级分类监管模式,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如图1所示)。
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质检中心为核心,重点监管全国性的国计民生产品(如3C认证产品、进出口频繁存在争议产品等)和全国性质量安全热点事件等;以地方政府、地方质检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为核心,重点监管地方性质量安全重点和热点产品。国家机构对地方机构具有指导的责任,不同风险类型的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监管力度。欧洲发生的“马肉代牛肉”事件以及之前发生的多个质量安全事件足以证明,完全依赖市场化行为的监管模式不能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强有力的政府性干预机制和严格监管模式还是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分级分类监管的产品范围应该具有辩证性的认识。一类产品因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应该作为永久性监管对象,常抓不懈。例如,强制性计量器具,美国就将度量衡作为美国宪法中的立法权之一,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其他类型的产品应具有动态调节能力,根据某段时期国内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安定需要等因素动态调节监控范围。再如国家质检总局每年都会发布当年的《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等。
企业作为生产商是对产品性能和质量最为了解的群体,也是最应该对产品质量负责的群体。作为一个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把好产品质量关。据相关资料显示,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低下,6成企业仍在旁观。这从侧面揭示了我国产品质量问题为何层出不穷的根源,也揭示出要想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让企业承担起产品质量把关的主体作用,把好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关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国内企业都非常重视其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排名问题,都想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我国也确实诞生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他们不仅打造了著名品牌,也拥有国际一流的检测仪器、人员和技术,这些都是质检技术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因此,他们有能力也应该成为本行业内产品质量的带头人,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社会服务意识,引导同行业企业自觉控制和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让企业树立起依靠产品质量和社会信誉赢得市场的理念。
图2给出了市场主导的行业自律模式。行业领军企业作为核心,其职责是制修订行业标准,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检测指标,推动产品优质化进程;质检技术机构作为专业服务机构,其职责是提供质检技术服务,按市场规律运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为管理性机构,其职责是监督与指导,为建立起市场经济调节机制铺好路,引导企业建立健康的行业自律习惯。
在质检监管模式改革中,还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潜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局面,将质量违法行为置于全民监督之下(如图3所示)。
图3 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行业资源中,同行业和相关行业企业作为产品直接生产者和配套商,应该承担起产品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应该在推动产品标准制修订、企业间质量信息互联互通、企业间协商和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指导企业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意识。在社会资源中,消费者是对产品质量有着亲身体验的群体,应在第一时间将产品质量优劣的疑惑信息反映出来,起到警示和告诫作用。
新闻媒介作为信息交流和沟通平台,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及时将产品质量信息公之于众。方式上要注重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也不能忽视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微博等新兴媒介。后者因具有传播速度快、关注度高等特点,更应成为产品质量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
在志愿者方面,居民作为消费者,并不具备产品质量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作出判断,往往是质量安全事故很严重时才会发觉,具有后知效应,而且还会存在误报风险。质检技术机构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专业技能,但主要精力已经花费在繁忙的日常检测任务中,很难再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85亿,占全国总人口13.7%;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47.76万,占户籍人口24.50%,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国家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23%~25%),远高于全国老龄人口比重。在质检机构中,老龄化问题同样也十分严重,每年都会有数量可观的适龄员工退休。他们拥有在质检行业数十年工作经验,既熟悉国家、部门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又了解检测技术和标准规范,还熟悉相关领域和企业的质检状况,更具有充裕的时间、饱满的热情与精力,这些都是质检机构在职工作人员和居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应改变以质检技术机构工作人员和居民为主力人员构成模式,树立以质检机构离退休人员为核心的志愿者队伍(如图4所示)。
图4 志愿者的监督模式
由“质检银龄”带领的志愿者队伍,既可以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最直接、最具体的法律法规等常识宣传服务,又可以通过原单位将企业和消费者的困惑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质检机构,有效架起质检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发挥全社会监督效应。
质检技术机构作为专业化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品质量解惑答疑最具权威的判断者,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力量。
“十二五”期间,质检机构面临着行政改革、质检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机遇和挑战。在目前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多发、频发时期,全体质检人应深入思考,借助改革的春风,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全面梳理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模式,提升质检机构服务模式,打造一个良性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氛围,迎来质检事业的再次辉煌,圆全社会一个产品质量安全的“中国梦”。
[1] 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
Aiming a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facing the quality inspection institutions,such as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the paper discusse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quality inspection institutional reform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were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industry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governance.The three quality supervision models were explained.The first model is classification supervision which relies on centralized high-quality government resources.The second model,which plays the leading roles in market economy,is industrial self-discipline management.The third model is social governance which involves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volunteers’come from retirees of quality inspection institute.These three models will benefit furthe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upervision models in quality inspection field.
Quality Inspection;Management system;Reform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